郭欣
摘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从认知与体验的角度出发,研究川剧本身的语言特点,发挥其在川剧英译中的优势,规避其局限性,给相关译员提出可供参考的新视角,为日后其它川剧英译提供借鉴,使得优秀的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目标读者;同时,助力以川剧为代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川剧的英译;认知与体验
一、引言
川剧是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种,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2001年和2003年,国家文化部受国务院委托,两次将川剧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备选项目。2006年川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彰显出川剧的独特的研究价值和重要地位。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在“一带一路”文化外交的大趋势下,结合川剧自身鲜明的语言特点,提高川剧的英译质量有利于对外推广以川剧为代表的优秀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是充分发挥中国文化潜能和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实践。目前,川剧的对外推广途径主要是海外演出,而川剧的英译就是对外沟通的桥梁。然而,国内对川剧翻译的研究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现行的川剧英译本未能表达出巴蜀特色,需要更广阔,更深入的研究,需要译者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信息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从认知与体验的视角下阐释译者主体性。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提倡应从认知的角度审视翻译,更加突出了译者在对现世界的体验和参与的多重互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本项目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川剧英译相结合,为川剧英译提供新的视角,提高川剧的英译质量,促进川剧的对外传播。
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在语言学习与应用中,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进行整合,突出语言学的基本内涵在于对人类文化知识的理解。随着对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英语翻译的认知语言观,奈达提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从意义观来理解英语翻译与译文表达。王寅教授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六大特点。他后来又进一步论述了认知翻译研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包括: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与翻译创造性、突显原则与原型理论、隐喻与转喻等。他提出的翻译认知观指出译者在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应考虑自身受到翻译客体限制的因素来兼顾原作、原作者以及读者这三者,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学者秦妍也指出“对于译者而言,英语翻译首先需要理解文本的含义,其次要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对于翻译的译著,不能脱离作者的实际想法,尤其是在把握本义与意图上,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提出英语翻译是语义与语境等多种知识的整合,要充分表达文本的语义,就需要从英语翻译实践中,洞悉原文意旨。“
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主张: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原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和创造性。而川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及语言特点,川剧中的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唱段的翻译及称谓的翻译都是英译的难点及重点。若能将翻译的特性及川剧英译的特点相结合,这会成为川剧英译及推广的新视角。以中国特色文化词的翻译为例,中国特色文化词是指蕴含中国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对文化词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与交流。川剧剧本中的文化词无处不在。可以选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如:省略的翻译方法,在保障目的语读者阅读感受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文本内容。译者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处理剧本中涉及的中国特色文化,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顺畅的阅读感受。在川剧中几乎都有川剧曲牌,在翻译过程中可将曲牌省略,增强其阅读性。再比如,对称谓的翻译,在川剧中称谓很多来源于古汉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掌握其各种称谓并准确翻译。称谓翻译大致可分为三类:古今人物的人名,古汉语词汇,及词汇范围发生扩大。如:女儿,指“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女性“,译为“daughter”而该词词义扩大,可指“女孩”,译为“girl。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加深自身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翻译,将原文及译文对等,使原文顺畅。
四、结语
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视角下看,在川剧英译中,译者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去再现了两个世界即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进行上述研究,以期能对现代川剧作品的英译提供些许借鉴,使优秀的川剧得到广泛传播,助力以川剧为代表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参考文献:
[1]西南川剧院. 柳荫记(川剧)[J]. 作家出版社,1954:5-36.
[2]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J]. 中国翻译,2005(5):15-20.
[3]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 [J]. 中国翻译,2012(4):17.
[4]张悦,胡志国.论杨宪益、戴乃迭的川剧《柳荫记》英译 [J]. 名作欣赏,2015.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8KJC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