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辉
摘 要:本文提供一种高效低阻的翅片表面,可以提高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提高换热器的综合性能。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模拟发现导向型组合开缝圆管翅片尾流区明显减小,显著的提高了管后部尾流区的传热,增强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关键词:导向型;组合开缝翅片;强化传热
换热器的主要用途是藉由温差进行热量的交换[1]。换热器作为空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其换热和阻力性能对空调系统的能效、成本有重要的影响。在空调系统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制冷剂在管内流动,空气在管外对流传热。两器的传热热阻主要在集中在空气侧对流传热,因此通常在管外侧安装翅片增强传热。管外翅片强化传热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代翅片主要是平片和波纹片,也称为表面连续型翅片。翅片表面的波纹通道对破坏流动边界层强化传热的效果较微弱。连续型翅片主要靠增加换热面积来提高换热量。专利CN201010215928.3设计了一种波纹翅片,保证了换热器较好的传热性能。文献中研究表明波纹片的传热性能优于平片[2]。第二代翅片是百叶窗和开缝翅片,也称为间断型翅片。间断型翅片通过不断破坏流体边界层增强换热。百叶窗翅片增强传热的同时带来较大的阻力损失。开缝翅片的传热系数对比平片有大幅度提升。文献研究表明,合理设计的开缝翅片传热性能优于百叶窗翅片。文献[3]比较了三种开缝桥片的传热效率,通过实验与数值研究,提出了一种蝴蝶型布置高效率的开缝桥片。第三代翅片主要是各种涡发生器翅片。如三角形翼涡发生器通过产生纵向涡二次流动,延缓边界层分离,强化圆管后部的传热来增强传热。按照文献中常见的common flow up或common flow down布置的三角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翅片,传热的综合性能优,但单位体积传热量小不能满足空调两器中大传热量的要求[4]。
减小边界层厚度可以增强传热,管翅片换热器圆管后部温度梯度小,温度速度协同较差,本文提供一种流体导向型组合开缝翅片,在开缝位置可以破坏流动边界层,增加传热,同时将更多的流体导入在圆管壁面上,延缓边界层分离,改善圆管后部的温度速度协同,增强传热。
图1是翅片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了强化空气侧对流传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基片、基片上开有若干翅片管孔、管孔之间有若干条型开缝。翅片管孔直径为7.3mm,縱向管间距为13.37mm,横向管间距为21mm。翅片厚度0.095mm。每一条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水平线上布置了3段条形开缝。由于翅片空气流动下游边界层较厚,为了强化传热布置了宽度更大的条缝,增加传热面积和扰动,所以在圆管尾部的条形开缝的宽度布置为1.4mm,其它5条开缝的宽度为1mm。竖缝与基片靠近管孔连接端呈弧形布置,与管孔形成环形流道,可将更多流体引导至圆管后部,延缓流体边界层分离,增强圆管后部的传热。另一方面,中间段开缝与两侧开缝桥形成通道流向指向圆管,也有利于引导流体流向圆管。
本文采用Gambit建模,模型网格数2,016,456。采用ANSYS-Fluent 16.0进行计算,流体模型选择层流,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压力离散格式选择Standard,动量离散格式选择QUICK格式。温度离散选择中心差分格式。
图2是在相同来流速度1m/s下,采用CFD仿真模拟的某个截面速度分布矢量图,灰度代表速度大小,颜色越亮代表速度越高。图中0.5m/s以下的速度矢量不予显示以更清晰的表明圆管尾流的流动情况。图2对比了平片、百叶窗翅片、导向型开缝翅片管后部的尾流区,明显看出,百叶窗翅片优于平片,导向型开缝翅片最优。从灰度分布可以看出,导向型开缝翅片圆管附近区域流体流速更高,减缓了流体在圆管上边界层的分离,缩小了管后部的尾流区。
图3是本发明和平片、百叶窗传热性能对比图,横坐标是雷诺数Re,纵坐标是传热j因子。从图3可看出,在不同来流速度,即不同Re数下,导向开缝桥片比平片传热能力高出49%~71%,比百叶窗翅片的传热能力高出12%~16%。在不同Re数下,普通百叶窗翅片比平片传热能力高出33%~51%。
图4是在相同泵功下,本发明和平片、百叶窗翅片的性能对比图。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导向开缝桥片比平片传热性能增加了15%~40%,对比百叶窗翅片高出了10%~17%。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组合开缝桥片充分利用了强化传热的原理,工艺易于制造,较常规平片、百叶窗翅片综合性能有较大提升。
结论
本文提供一种流体导向型高效低阻的开缝圆管翅片表面,充分利用强化传热原理,改善管后部尾流区的传热,提高了整体的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增强了换热器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王启川,热交换器设计,吴南图书出版公司。
[2]C.C.Wang,Y.M.Hwang,and Y.T.Lin,Empirical correlations for heat transfer and flow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rringbone wavy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s,Int.J.of Refrigeration,25:653-660
[3]H.Z.Li,H.J.Wang,M.Y.Yao,L.X.Zhang,H.F.Gu,J.P.Nie,PIV and thermal-visio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irside performance of slotted fin surfaces,Int.J.Heat Mass Transfer 82(2015)568-580.
[4]V.Turo,S.Shobhana,S.Kim,C.Thomas,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 enhancement with a combined herringbone and vortex generator design,Int.J.Heat Mass Transfer 118(2018)6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