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2019-09-10 07:22:44任娜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印染本土化

任娜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它因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成为了开展本土化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幼儿审美教育有独特的价值。文章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这个点出发,探索了其在幼儿审美教育里的必要性,对其在幼儿审美教育里如何发挥做出简单的合理思考。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印染;本土化;幼儿审美

《纲要》指出:“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我们进行本土化教育有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为例,浅析如何在幼儿审美教育里渗透传统视觉艺术。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概述

(一)白族扎染

时至今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白族扎染是传统的白族民间工艺品,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

白族扎染里最重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扎花”是指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打绞成结。“浸染”是把扎好的“疙瘩”放入天然染料里或冷染或热染反复浸染,最后漂除染料,晾干去缬,将"疙瘩"挑开,熨平整,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这就是扎染。

(二)苗家蜡染

蜡染是我国西南边陲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在云南主要盛行于苗族,尤其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聚居地蜡染工艺较为普遍。

不同于扎染,蜡染利用了蜡凝结后的物理特点,以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动植物纹样,然后浸入染缸,水煮脱蜡完成。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特点

1.生活性和自然性

不论是白族扎染还是苗家蜡染,无一例外刻画了少数民族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花鸟虫鱼、人像、风景……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捕捉,温馨自然,反映生活美。

传统印染工艺里染料取自天然,印染工具随手可得。用质朴的印染技法,把自然的馈赠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2.随意性和创造性

扎染需要反复浸染,不同的时长、不同的次数、不同的温度,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尽相同。“扎花”时选择不同的工具,自由发挥多种形式,最后出现的花纹也会是独一无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扎染,自然随性才是最好的样子。

蜡染的“冰纹”是蜡自然龟裂而成的,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之后,冰纹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清新自然却又变化无穷。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纳入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丰富幼儿教育资源,体现本土特色

幼儿园课程要充分体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才能真正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来源于生活,表现形式质朴率真,题材内容丰富多样,能萌发幼儿对美的最初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贴近幼儿兴趣需要,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源于“本土”,幼儿自然会有熟悉亲切的感觉,更愿意去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图片,幼儿感受和欣赏了传统工艺的“美”,对家乡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幼儿发展了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是对“美”内化吸收后的表现,更是一种无价的创造。

(二)传承民间民族艺术,推动发展创新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發展,“文化快餐”现象正在侵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瑰宝被淹没、被淡忘。推广、传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成年人的责任,更应该被当成“营养”浇灌予祖国的幼苗。

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民间民族艺术美的熏陶,在心中播种美的种子,发展审美能力,一定的积累后将会结合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时代背景发展再创造,让传统民间民族艺术获得新生。

(三)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幼儿接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坚守民族文化性格和特点。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仅仅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千万分之一,它以美的形式走进幼儿的心里,并将伴随其一生成长。

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纳入幼儿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蕴含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的教育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美和欣赏美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墙壁走廊,布置印染壁画和幼儿作品;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铺上印染的桌布椅套;陈列有印染元素的民族手工艺品,如印染围巾、印染服饰、印染布包……蕴含传统印染工艺的物质环境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更丰富、印象更深刻。此外,区域活动里可以布置相应的活动区或体验情境。如在美工区陈列染纸作品,投放多样的染纸颜料、工具和纸张。幼儿可以自由操作,主动与环境互动,欣赏美的同时发挥了创造力、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创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的表现形式,让幼儿利用多种方式表现美

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段为其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活动。小班幼儿操作经验不足,可以用简单的染纸表现印染工艺,随性折叠,大胆配色,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每一次尝试都在探索美、表现美。中班幼儿开始对多种材料好奇,让他们尝试水油分离画、湿拓画、扎染等,可以激发幼儿审美兴趣,让其乐于感受、探索和表现。大班幼儿积累了经验,可以在画面布局、颜色对比、对称性上做进一步要求,更精细地表现美、刻画美。结合传统印染生活性和自然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然里寻找天然染料:板蓝根、胡萝卜、火龙果等都能成为很好的染料。另外还可以创造性的染纸、染布、染白球鞋等,把传统印染工艺美的一面用更多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继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题材风格的自由浪漫,让幼儿不拘一格创造美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是生活性、原发性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常规的先有理论铺垫,反复磨练技巧,最后开始创造。它是一种原始的美、生活的美和永恒的美,往往率性而为的人最能抓住这种美的精髓。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爱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率性天真。幼儿期的艺术创造不拘一格、天马行空。作为教育者要保护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技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美,从而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和高雅情操。

四、总结

“美”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既要从生活中来,又要高于生活升华成一种经验积累。将来源于生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纳入幼儿审美教育,符合幼儿的经验认知,也符合幼儿对传统文化艺术汲取的内在需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倡导自由表达,这既是我们保护幼儿创造欲的初衷,又是幼儿内化审美教育的最终体现。

在提倡幼儿教育全面化、本土化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义务把瑰丽的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幼儿的艺术教育,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为幼儿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和真正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莉,张赤华等.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3]毕圣男.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 2011(12)

猜你喜欢
印染本土化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中纺化工致力于印染污染物零排放
印染书香
流行美术图案在印染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7:20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