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逻辑

2019-09-10 07:22张海滨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摘 要]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以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一个涵盖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把握这一理论必须坚持问题逻辑与思想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双重互动是推动该理论不断深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19)01-0042-05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深入思考并具體回答这一问题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其后党的三代领导人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胡锦涛同志则在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习近平同志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从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再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系。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本质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国内有学者曾经深入探究过上述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前提的。问题逻辑是根,思想逻辑是叶,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离开问题逻辑而只求思想的内在逻辑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必须紧紧抓住问题逻辑,从问题逻辑出发,再去思考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这样才能实现问题逻辑与思想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邓小平: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哲学上说,矛盾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就体现在人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党对社会主义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不是一个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规定性是有过明确论述的,归纳起来主要有:(1)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2)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全体社会成员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3)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尺度,此外不承认别的尺度,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4)社会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造成了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5) 国家已经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阶级压迫工具的性质,只具有社会管理职能。(6)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经济,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3]这些内容早已经被苏联写进了马列主义教科书之中,成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极力反对脱离现实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脱离人们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去抽象的思考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并用这个思考出来的价值悬设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所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生活。“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5]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他的革命实践和生活实践之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过是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理论反映而已。列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也是从俄国的革命实践出发的。列宁在总结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者应怎样进行斗争,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并且早已解决了。怎样设想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不困难。这也已经解决了。但是,怎样实际地从旧的、习惯了的、大家都熟悉的资本主义向新的、还没有产生的、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过渡,确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6]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是在头脑中完成的,而应该是在具体实践中完成的,这才是对共产党人真正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去思考中国问题。这在党领导人民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体现的尤为明显。毛泽东思想就是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历程的理论表达。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我们一度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在这种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观指导下的实践却遭遇了巨大挫折。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再到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长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教科书上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面向实际生活反思教科书上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才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7]因此才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经典论述。正是源于对教科书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反思,才有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却一度使国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正是为了坚定国人的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小平同志才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也正是在南巡讲话中才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完整表述。从而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向纵深领域推进提供了指导思想。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小平同志并没有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但是其理论含义所指向的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从某种程度说,就是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的。正是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观点的深化与发展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条核心线索。

二、江泽民: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走向深入。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前两步,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初步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多人看来就在于实行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肯定了资本逻辑,发挥了资本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作用。既然资本逻辑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明显的改善,那为什么还要否定资本主义而发展社会主义呢?很显然,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本质理解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过去五百年的人类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成就,这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最清楚不过了,“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8]而欧洲福利国家模式也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交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单。既然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的国家一样可以实现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管其动机如何,至少结果是不错的。那中国的未来发展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呢?这是时代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全新问题,而要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回答,就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于是才有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思考。

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也可以发展生产力,福利国家模式虽然也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但这种发展却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资本逻辑的核心原则是实现价值的增殖,在这一原则面前,大自然和人的存在本身都只具有工具价值。换句话说,人的发展只是因为资本增殖的需要而才有意义。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是因为它符合了资本增殖的需要。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角度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而共同富裕则是从消费的角度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早期的资本主义是依靠在生产领域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而进入到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则依靠诱导消费者的过度消费来实现价值增值。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的是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形式,但始终不变的则是资本对于人的统治。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恰恰是把人从资本统治下的片面的、畸形的、不自由的发展状态下解放出来,让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以英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历史现实为实践依据的。但对于改革开放前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说,这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不是具有实际经验感受的现实。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资本逻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对资本逻辑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来自人的头脑,而是扎根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思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才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才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10]换句话说,中国的未来之所以要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在于它是唯一可以克服资本逻辑,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做发展最终目的的社会形态。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因为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而言,还不具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实际上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相一致的,即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更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提供物质生活基础。但这绝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同时也不是只有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才可以去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是必须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贯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过程和结果、手段和目标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也即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辩证统一。

三、胡锦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虽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要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依然是首要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还必须大力发挥资本逻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发展也遭遇了资本逻辑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矛盾,最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少数人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巨大的社会财富,而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使得低收入人群的财富获得感越来越低。因此,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在财富的分配领域体现公平正义,进而提升老百姓实际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亟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非常明显。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直接危及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如何在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也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而回顾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这两大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普遍性的发展难题。很多国家都因此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两大难题么?正是基于对这一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11]

发展是近代化以来人类社会关心的一个共同问题。究竟该如何实现社会的发展,如何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路径选择。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资本逻辑,是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关系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甚至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的时候同样坚持利润至上市场经济原则。这就注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对这两大矛盾的解决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是在继承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社会发展阶段,历史赋予它的核心任务不再是无休止的发展生产力,而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对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2]在这里,矛盾的真正解决不是消灭矛盾本身,而是让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即是和谐的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要完成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消灭物质生活普遍贫困状态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优越性。这就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一方面要通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此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消灭绝对贫困。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做大做强国有经济,通过党的领导、政府的宏观调控来限制和约束资本逻辑,引导资本向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资本诉求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理论表达形式就是和谐社会理论。把社会和谐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同时也在对新矛盾、新问题的反思中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入理解。

四、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和改革措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尤其重视问题思维,始终把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重大突出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局面、新气象。但正所谓温故才能知新,建设新时代的首要问题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经验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即中国何以在过去四十年来取得成功?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的国家,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都创造过所谓的发展奇迹,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曾取得过不俗的发展成就。那么,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历史上这些国家的发展成就相比,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了他们的历史经验,还是有中国自己的独到之处呢?就国内来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反映也是莫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指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13]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说法,根源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解不尽相同。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才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主义,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成就的核心原因,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取得经济奇迹的主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中国共產党的领导。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保证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的。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总体目标,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克服资本逻辑所造成的人的单向度的发展,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和谐才有了主心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才有了坚强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因此,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既是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思考的总结。同时也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想。

结语

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思考是从实践中的问题开始的,从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再到为什么要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最大经验是什么?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的问题链,正是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形成了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再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是什么的理论创新过程,问题逻辑与思想逻辑在实践中完成了辩证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交相呼应,不断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发展永远没有终点,创新也永无止境。迈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还将在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继续开拓前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3]赵家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0-285.

[4][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31.

[6]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3.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8][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53.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523.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8.

[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责任编辑:时 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2015YZD07)。

[收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陈双飞(1985-),男,河南洛阳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研究“(QW201732);大连海洋大学党建项目”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观研究”。

[收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张海滨(1981-),男,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等相关理论。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研究“(QW201732);大连海洋大学党建项目”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观研究”。

[收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张海滨(1981-),男,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等相关理论。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