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维 杨祖山
摘要:随着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成追求文化享受,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文化元素;景观设计
随着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变成追求文化享受,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西安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到景观中,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景观。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汉城湖景区就是以汉文化和水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
一、汉城湖规划背景
汉城湖景区,原名团结水库,自1971年建成投入运行,设计库容200万立方米,主要承担兴庆湖、护城河、老城区、西北郊计61平方公里的城市污水和城市雨洪的排泄任务。由于长期接纳城市污水和城市雨洪,致使库底污泥淤积,库水污黑发臭,库岸杂草滋生,库周垃圾漫布,冬春恶气四溢,夏秋蚊蝇纷飞,严重影响着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制约着新北城的建设和发展。
2006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实施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经过4年的提升改造,汉城湖由原先的水利工程转变成水文化与汉文化为主题的优美风景区,再现了碧水蓝天,绿树成荫的古韵美景。
二、汉城湖概况
汉城湖景区,原名团结水库,建在原汉长安城护城河遗址上。位于西安市西北郊,右岸毗邻北二环、朱宏路,左岸与汉长安城遗址相接,全程6.27公里,拥有850亩清水水域。
汉城湖景区以汉长安城遗址为核心、依托原汉长安城护城河遗址水域,运用桥梁、建筑、园林小品、地景植物等景观元素,打造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为一体[1],以水文化、汉文化展示为主题的风景区。
三、景规规划
(一)历史文化
汉城湖最大特色体现在历史文化上,左岸紧靠汉长安城遗址,据史料记载,汉城湖是当时汉长安城的漕运明渠,西起汉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经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城北向东),沿途纳浐、灞诸水,依山傍渭,直通黄河,全长300多里。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其为汉长城运送粮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这些景观都已不复存在,遗留的汉长安城遗址和护城河遗址,诉说曾有的历史印迹,记忆着大汉时的繁荣景象。
随着历史的变迁,漕运逐渐被废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此修建团结水库,水库运行以来,在净化城市污水、调蓄城市雨洪、利用污水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景观设计
汉城湖以河道为主轴线,在河道两侧以自然式园路和微地形设计将汉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景区,设置多个历史文化景观节点,通过建筑、桥梁、园林小品等有机的串联,以1031亩园林景观,35处汉文化主题雕塑及三条游览路线,七个景区组成。分别为封禅天下、霸城溢彩、汉桥水镇、角楼叠翠、御景覆盎、流光伴湾、安门盛世。景区中在不同空间运用着不同寓意的汉文化元素符号,在突出反映汉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充分体现景观的文化价值,使人在游览时随处都能感知到历史文化的存在,融情于景。下面以封禅天下、霸城溢彩、角楼叠翠为例,说明汉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
1.封禅天下
封禅天下是景区的第一片区,主要由四连汉阙、汉武大帝塑像、八水绕长安地雕等景观组成。四连汉阙是这一片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片区的起景的位置,象征着威严和等第,起到“引入入胜”的作用,阙长36米,阙高12米,闕中央悬挂着吴三大先生书写的“汉城湖”三个大字,主题鲜明,通过阙的表现形式和雕刻内容,展现了汉阙的历史价值和景区的汉文化元素。大坝平台上竖立着汉武大帝刘彻的锻铜雕像,像高21.5米,寓意着西汉统治215年,基座高度7米,寓意汉武帝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塑像背北朝南,一手执剑安边,一手樾泽众生,推行儒术与天下,展示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
2.霸城溢彩
霸城溢彩是汉城湖景区的重要景观节点,此片区以汉城墙历史遗迹,霸城门遗址为核心,直观的展示了汉长安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霸城门是汉长安城东城三门之一,是最南端的门,霸城门西对城内长乐宫东宫门,长乐宫建成后,高祖刘邦就在此办公;吕后斩杀一代名将韩信的故事也是发生于此。站在霸城门遗址旁,使人瞬间穿越历史,仿佛看到了长安城的繁荣与历史兴衰。
在植物配置上,保留了原有的古树,其中榆园就是以一颗千年黄榆树为主景命名的,这棵“榆树”属稀有树种,该树高达12米,胸径达1.4米,需4至5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据专家考证,这棵黄榆树距今已有2000年的树龄,堪称黄榆树之王。这棵古树的保留与周围的古建筑群,互相配合,互相渗透,追溯千年的历史。
3.角楼叠翠
角楼叠翠区由大风阁、角楼、神明台、天汉浮雕等景点组成,体现了包罗万象的大汉雄风。矗立在汉城湖东南角的大风阁,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其名字的来源取意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2]。总建筑面积9442平方米,建筑高度64米,也是景区的制高点,整个景区及汉长安城遗址尽收眼底。在大风阁处设置了景区的次出入口,一是方便游客的出入,二是体现景观的主景价值。
大风阁的西面,是天汉雄风巨型浮雕广场,该浮雕以“生、长、化、收、藏”立意,又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阙界之,向我们展示了两汉四百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璀璨成就,其“雄风”也是取自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此广场的设立,一是便于次出入口的人流集散,二是与大风阁和整个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呼应,展现了大汉的盛世雄风。
穿过天汉雄风巨型浮雕广场,是一座雕塑景观——神明台,又名承露台,据史料记载,神明台是汉长安城建章宫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主要用于祈福。我们现在看到的神明台是根据史料记载微缩而成的景观,让人融情于景,无时无刻感受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景观的文化价值,提升景观的层次。
(三)水系设计
汉城湖在建设时库底是采取生态防渗处理,先铺衬1米厚的黄土夯层,后覆盖30cm厚的砂卵石。这种设计可以令湖水下渗从而补充地下水,形成生态水自然循环。我们所看到的汉城湖不但是一处生态园林景观,同时它还承担着城市雨洪调蓄,防涝排涝的任务。并按照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指导思想,以亲水的驳岸、湿地的设计,结合亲水平台的设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展现不同层次的亲水景观,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又体现汉城湖历史文化特色。
汉城湖的左岸为历史遗址区,在景观设计上,利用造型各异的仿古桥梁将湖两岸景观有序的连接起来,这是将汉文化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连接现代与历史的桥梁。
四、结语
以上是汉城湖景观的特点所在,汉城湖以河道水景为轴线,以汉文化为线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为核心,通过公共艺术建筑、地景、园林绿化等载体,营造出特有的水文化和汉文化主题,其园内的雕塑、文化广场和汉代建筑群,填补了西安汉文化展示的空白,使游人更深地感受到大汉的强大与繁盛,描绘出“水-文-景-林”于一体的艺术画卷,不觉中受到汉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1]轩紧紧,马腾云,周岩.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汉城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17(13):60-62.
[2]蒋建军.试论西安市汉城湖对汉文化与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1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