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花儿”“青海平弦”研讨中忆传承、谋发展

2019-09-10 21:34伊介
群文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稿山歌群文

伊介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深人实施,一些具有民间性、群众性的文艺曲目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而流行于我省民间已逾百年的山歌“花儿”以及说唱体艺术青海平弦多年来一直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9年第1~3期《群文天地》更是沿袭了以往特有的编排方式,连续将有关研究探讨“花儿”“青海平弦”的文稿置于篇首或其醒目位置;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回顾其以往的传承关系并谋划今后如何进一步的发展,周密的策划使得这组文稿在主题内容的表达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挖掘其蕴含的历史记忆

流传久远的山歌以及老戏种往往描绘了民族的历史,显示了民族的情感,表现了民族的生活,蕴藏着民族的精神,也蕴含着历史的记忆。《群文天地》第1~3期中刊载的《河湟“花儿”歌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试论“花儿”的民俗价值》《青海平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青海平弦曲艺和青海平弦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等文稿,通过对流行高原数百年的这两大群众艺术品种的回顾,深入挖掘这些珍贵民间艺术遗产的重大意义。随着文稿作者忆往昔的文字记叙,读者眼前油然展示出别具一格的画面:山野河畔或灰瓦土坯屋、木梁弧拱台,高亢嘹亮的山歌或戏台上的坐唱,围坐于四周的早已神迷陶醉的听众;耳畔仿佛传来乡音不变的河湟花儿或悠扬动听的赋子腔……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

如今,“花儿”已被国家列人“民间文学”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予以保护;青海平弦的个别剧目也曾被拍成电影上映,甚至登上央视频道“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山歌、戏曲曲艺等这类传统的民间艺术的演出市场出现萎缩并日渐式微,在文娱市场上,这些传统群众艺术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庆幸的是,流淌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基因还没有消失,山歌与坐唱的词曲依然承载着城乡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记忆。

谱写其新篇的不懈追求

艺术的生命来自于人们的热爱。作为流传时间悠久、地域广大的群众艺术种类“花儿”和“青海平弦”,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2019年1~3期《群文天地》所刊载的上述文章在回顾二艺术种类或曲目发展演变历史的同时,对其在今后的创新与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花儿”有的文章作者就以久负盛名的“花儿王”或“花儿艺术家”朱仲禄和冶进元的创作为例,提出了有关创新“花儿”歌词创作的几点意见就很有见地。不仅如此,也有作者因为“方言有了‘花儿而存世,‘花儿靠了方言而繁茂”二者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搜集整理了数百条镶嵌于“花儿”歌词中的青海当地方言俚语,为人们听懂曲目答疑解惑。“青海平弦”的研究也如是。为此,有文章就坚持认为,要想长久地保存这些在青海多民族民间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的集体共享成果,“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让这两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永远绽放在中华艺术瑰宝的百花园中。”

的确,有国家和省地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像《群文天地》这类宣传媒介的倡导和呼应,通过多方联动,大力宣传“花儿”及“青海平弦”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不断培育人们尤其青少年对二者欣赏与消费的土壤,这才是解决目前民间山歌、曲藝戏曲等群众文化艺术曲目危机的万全之策。

(文章转自《青海审读与管理》201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稿山歌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苗山歌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山歌好比春江水
国画:唱支山歌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