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大漠的美在课本中,在古人的诗句里,在头脑的想象中,在深夜的梦里……长大后,大漠的美在一次次为追寻神秘、空旷、自由的感觉而放飞自我的旅途中。这是远离大漠千里之外的我们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的情与缘。可是,假如生于此、长于此,甚至一辈子都生活在咫尺之外的沙漠周边,一生为了守护不被风沙所吞噬的家园而想方设法治沙、固沙、与风沙朝夕相处呢?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所包围,生活在这里的民勤人,为了保护家园,守卫大漠中的绿洲,常年累月与无情的风沙斗智斗勇,在与大漠相抗衡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治沙英雄,其中不乏柔弱的女性身影,抒写着一曲曲感人的故事。
无论春夏秋冬,裹上头巾、戴上口罩、穿上防风衣、骑上一辆摩托车,冒着风雪、顶着烈日,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沙滩戈壁,弯下腰、俯下身,对一棵棵幼苗、一粒粒种子观察、研究,记录半天,这是她的工作常态,她就是民勤女儿,“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民勤县特色林果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孙慧琴。通往金灿灿的荣誉殿堂之路条条都满是汗水夹杂着泪水,孙慧琴的成功之路也不例外。
1999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观赏园艺专业的孙慧琴回到家乡民勤,被分配到了林业系统的勤锋林业站工作。大学期间学习花卉观赏与园艺设计的她,本来期待着一份与鲜花相伴、与绿荫共舞的美好工作,可现实让她大跌眼镜。基层单位,出了单位大门就是荒滩,只见零零星星的几棵梭梭树。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她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调整好心态,随时想要逃走的念头在脑海中反反复复出现。忙碌的公务也许能驱散内心负面的情绪,转眼秋季到了,第一次迈出办公室,走向沙漠深处,来到“沙窝”用麦草压沙、治沙。无垠的沙漠通过人力,一排排、一片片“沙障”呈现在眼前,她被这种壮观震撼到了,“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的人,肯定想象不到它的魅力。”孙慧琴说。渐渐地,她认可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了用自已所学为家乡增添一抹绿色的重要性,所以她说服了自己,决定留在基层,安心工作。
第二年春季,除了隔三差五去“沙窝”和同事一起栽梭梭树之外,她和单位另一个女同事还负责单位园区的3个培育油桃、葡萄的大温棚,管理经济林。由于当时缺乏机械化,厚重的塑料大棚卷帘顶需要她们手动操作,这对于女生来说是相当考验臂力与体力的。由于大部分男同事被安排去沙漠植树了,园区里的苹果林、枣林、梨树林还要她们两人负责修剪、除草。繁杂的工作、忙碌的身影,朴素的穿衣打扮和农民没有两样。十年寒窗苦读,手握笔杆,参加工作后反而每天与“树剪”、铲子、铁锨等农具为伴,单位老同事感叹道:“她俩今天出门拿的是剪刀、明天拿的是铲子、后天拿的是锄头。”辛苦的付出在她们的汗水中,在别人的赞誉中,在枝头的果实中,三四年后她俩负责管理的油桃大棚出成果了,看着丰硕的果实她无比欣喜,获得了县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了扩大规模,单位又建了更先进的大温棚培育经济林产业。她一个人负责“白雪红桃”大温棚,一管就是7年。
2005年单位组建沙产业生态示范园,又是一个艰巨而饱含辛苦付出的工程。朝夕在沙漠里工作,按照图纸,哪儿要规划成圆形、哪儿要规划成月牙形、哪儿又是正方形,作为技术指导员的她,和工人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园区的每一寸沙地上。园区100多种沙生植物是她和同事去大漠深处采集而来,20多亩的梭梭树嫁接肉苁蓉也是最先在这里试验。抛沙窝、观察嫁接的每一步变化、做记录……“就在沙窝里‘滚蛋蛋,特别辛苦。”孙慧琴说。2009年,人工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荣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誉饱含掌声,但对孙慧琴来说,更让她难忘的是奖章背后的各种不易。2008年,对她来说是挺过艰险喜获丰收的一年。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加上工作繁忙,婚后好几年都没有孩子。2008年,33岁的她终于怀孕了,这对家人和她来说是非常大的惊喜。本应该减轻工作量,安心养胎,但由于工作需要,她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身怀六甲,她在一次骑着摩托车从沙漠返回单位的途中身体突感不适,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是先兆性流產。家人无比担忧,劝她多请一段时间的假,好好安胎。可3天输液结束后,她又忙碌在了工作第一线。
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幼小的孩子托付给70多岁的老母亲照看。因为工作对孩子缺少照顾,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与自责。孩子4岁上幼儿园,有一次半夜感冒发高烧,第二天她要去上班,做技术指导,因为很多工人还在沙漠等她。当她穿好鞋、拎起包,刚要出门时,孩子哭喊道:“妈妈,我很难受,你今天能不能在家陪陪我!”她依然无情地迈出了家门,但眼泪早已控制不住。
2012年,由于工作出色,孙慧琴被调到民勤县特色林果产业中心工作,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始终如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与不怕吃苦不怕艰辛的默默付出。40岁的她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用她自己的话说:“一路走来虽然有过抱怨,有过不甘心,但更多的是感谢与感恩,我认为青春只有拼搏与付出才更有价值,工作不但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更能为建设绿色家园出分力,我很知足”。
在建设绿色家园中,孙慧琴是佼佼者,她的同行、年轻的叶文峰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大奖,但她对工作的激情与热情,俨然是民勤又一个后起之秀。她的故事在同事与朋友中被广泛传扬。
直到2002年,姜莉玲被调往林业局退耕办工作。“那时候,退耕还林工程刚开始在民勤启动实施,没有经验可循,这对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考验,也是必须要攻克的任务。刚开始老百姓还不太接受,我们需要不断地宣传国家实施政策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实地调查,编写切实可行的产业设计,栽种后要督促群众进行苗木管护措施,保证成活率,我们要对每个地块组织验收,根据验收情况,给退耕群众兑付补助政策……”整个过程对姜莉玲来说既是熟悉的、常年累月的,也是注入精力最多的,像“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汇总”的这种加班加点状态,对于他们来说也再正常不过。
全身心地投入是因为热爱与责任。她对记者说:“说实话,当年的林校选择是懵懂的,但对这个行业的感情会逐年一点点渗透到心里,是辛苦,但总得有人去做,我既然选择了,就再不愿割舍了。”2002年以来,民勤县累计完成前一轮退耕还林32.63万亩。2016年民勤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了前一轮的经验借鉴,村民们更容易接受,林木的发展种类也更丰富。姜莉玲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起早贪黑进行统计调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生态林造林树种选择以抗风沙、耐盐碱的优良乡土树种梭梭、红柳、毛条等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红枣、枸杞等经济林树种。2017年4月底,28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为了探索建立科学、完备、健全的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体系,她根据自己在整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各乡镇完善资料,实现县、乡、村三级建档。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省上首次推行了新系统、新软件,她一方面积极参加省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一方面认真学习,终于熟练掌握了相关业务知识,顺利完成了全县18个镇、184個村、1275个农户、1584个小班、5万多条信息的数据录入工作和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作业设计制图工作,并成功举办了两期全县退耕还林工程业务培训班,使各镇工程业务人员掌握了新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和软件制图技术。
采访中,她的语气干练且平稳,更像是一种工作陈述。她会详细地介绍具体内容,但很少谈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每每谈及感受性的语言时,她会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大家都很辛苦,不只我一个。像杨工,也常年奔波在一线的压沙现场。”姜莉玲一边说,一边指向此时开车的那位同事。
和她在沙地里一边走一边聊,有时我们还没注意到,她便已经轻松地跃上了一个土堆,然后对我们说:“看,这就是新一轮退耕还林时我们种的梭梭树,有的已经长大了。”有点兴奋也有些感慨,这对她来说,既是工作也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梭梭树是绿色,更是希望,它们有力地扎根在沙土中,扎根在民勤,也扎根在她这份钟爱的事业中。
叶文峰是国营民勤县邓岔苗圃的一名林业工程师,“80后”的她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除了负责办公室的各项繁杂工作,还与同事共同参与工程造林、工程压沙、通道绿化、公益林造、良种补贴、巩固退耕还林苗木基地建设等工作。基层工作人员的苦与累她深有体会,她对民勤治沙、防风、建设绿色田园抛洒的汗水,那辆伴随她多年的破旧摩托车是见证者,每一棵她栽种的梭梭树、红柳树,每一朵她浇灌过的沙漠小花,都记得她年轻的容颜怎样从细腻、光滑渐渐变得皲裂黝黑的过程。她的付出需要满满的勇气。
有一种女子,当爱情来临时,无论前景好坏,终将一往无前。叶文峰就是这样的女子,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榆中县城,从小到大没有干过农活的她,大学期间爱上民勤小伙,因为爱情,毕业后不顾家人、亲戚、朋友的劝阻,跟随男朋友来到民勤。参加工作、结婚,到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从此,外来女子扎根大漠,抒写着自己的悠悠边关情。“当时父母的态度怎样?”记者问。叶文峰说:“不同意!我父母和我弟弟来到沙漠,看到情况后坚决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没有说服我。当我第一次去沙漠压沙、工作一天后我真的后悔了,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我这个人比较要强、好面子,半途当逃兵,我是不会干的。”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慢慢地习惯了这里,一口地道的民勤方言就是证明。大漠边关有她的爱情,有她的孩子,有她的家园,她会好好守护这里。
唯一让她觉得内疚与惭愧的就是对父母缺少陪伴,随着父母年岁越来越大,这种遗憾会越来越深。唯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多给点零花钱,才能稍微弥补自己对父母所欠的关照;唯有好好工作、好好爱这片大漠,才能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未来。
无奋斗不青春,正如郭小川所说:“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魅力民勤有了一代一代青春的力量,戈壁终将变良田,大漠终将呈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