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风阻挡不了食客们的嘴和胃。因天气原因暂停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配套活动“亚洲美食节”22日继续在奥林匹克公园举行,满足食客探索不同风味亚洲美食、领略亚洲丰富灿烂饮食文化的愿望。飞饼、辣椒蟹、砂拉越叨沙、炒年糕……林林總总,多元融合。从舌尖到心里,人们真切感受到亚洲人民在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出深厚文明的伟大。
食色,性也。对于饮与食,少有人能自我克制。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先贤们表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当然,这仅指专恣口腹之欲之人,不乏后来贤者养小识大以成其高远。时代在进步,饮食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它本身的技艺、流变的历史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其上所镌刻的文化文明印记更让无数人为之好奇并不断探索。
“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连通了亚洲各国,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互通有无、携手前行,饮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从荒昧走向文明,学会驯化动植物是成因之一;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则在于这种技艺的传播与改进。起自西南亚,小麦、大麦东西向传播支撑起亚欧非无数个古典时期文明;诞生于中国的稻米至今仍哺育着世界近一半人口;我们现在餐桌上常见的玉米、大豆、马铃薯、西红柿、黄瓜等,都是从初始的驯化地沿着贸易路线最终遍布全球。换言之,饮食的发展史与文明的发展史有着相同的脉络,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不是秉持开放包容、学习互鉴的态度,人类是不可能发展出如今的文明层次的。罗马人自己的作物只有燕麦,但罗马帝国餐桌的丰富程度,至今仍有学者在探讨研究;中华古典文化在唐代迎来高峰,诗中的胡姬酒肆、葡萄美酒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过去,“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而今,美食将亚洲乃至世界连成整体。美味相聚,文明相融,于个人是美事,于时代是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