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因其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受到了国内人民的一致欢迎,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声乐体系。但万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本人结合个人长期对美声唱法的研究及演唱活动经验,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抒发一定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美声唱法;优势;阻力;发展
美声唱法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地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随后迅速在各类唱法中独树一帜。由于常年演唱经验的积累,美声唱法自身已形成了一套富有体系的科学发声训练理论,演唱出来的音乐作品也极具个性色彩。
美声唱法在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我国之时,受到了我国音乐研究者的格外关注。同大多数舶来品一样,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文化以及传统的民族唱法之间也产生了激烈碰撞。那么美声在中国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本文即针对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演唱中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阐释:
一、美声唱法的独特优势
1.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带有明显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内涵。作品演唱中也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式,又具有音质优良、音高范围跨度广、声音洪亮等特点,歌曲也往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加之美声唱法本身根植于西方文化,歌曲中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在世界发展多元化,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经济相互交融的今天,美声唱法必将受到人们极大的热捧。
2.美声唱法自传入我国以来,便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声乐教学内容,有效地克服了民族唱法大部分源于戏曲表现中的本音,音域范围较窄,难于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声乐艺术形式进行良好有机融合的问题。美声唱法引入中国,对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与我国民族唱法的激烈碰撞下的同时,美声唱法自身也诞生出了大量的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并凭借其科学的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成为了世界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的一种重要标志。因此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有着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的发展,又使我国民族声乐与国际声乐建立了有效连接,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东方声乐艺术体系。
二、美声唱法发展的阻力
1.尽管美声唱法在中国较受欢迎,但若使美声唱法在中国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不容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不免会遭遇文化壁垒、形式主义等危机。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将美声唱法设置为独立的教学科目,民族声乐教学中也一直偏重美声唱法技巧的学习而忽视将其民族化的过程,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相互分离,各自发展,难以真正的融入到我国音乐世界之中。
2.传统美声歌曲咬字与吐字的技巧与中国汉字发音技巧有较大差异。汉语本身由繁杂的韵母的结构组成,相比于美声唱法发源的意大利语过于复杂。因此学习者在进行美声唱法的具体练习中,必须依据美声唱法的规则,严格依照咬字与吐字的技巧,将母音与辅音进行良好的搭配,进而形成一组组相对容易的发音音节后对照练习,进而找到声音形象与共鸣点之间较为适用的汉字音节,在演绎声乐作品时在运腔方面的应针对汉语中国传统语言方式相适应进行,这给中国演唱者的美声歌曲演绎带来了較大压力。
3.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演唱中形式化严重,尽管有很多音乐演唱者改编美声歌曲,以求与其发展,但作品却多纯外国化。中美唱法中都讲究字正腔圆,但作为演唱的重要技能,很多民族化的声乐作品往往单纯强调美声唱法和民族音乐的特征,不从深处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形式主义较为突出。美声唱法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合理音乐表达,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中西结合演唱方法。
三、美声唱法未来的发展
近来部分声乐艺术专业人员开始对美声唱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也对孕育出美声唱法的西方声乐的文化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笔者认为,美声唱法本土化依旧是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歌唱是一种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歌曲本身需要用声音的丰富变化来体现歌曲中传递的丰富情感。而美声唱法的诸多优点与精华在进行歌曲的艺术演绎过程中,更有利于拿捏好声音的表现形式与力度,让声音传递出的情感与歌曲本身融合,以实现动容人心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声乐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也必将促进我国本土声乐艺术的改良与革新。如近来《茉莉花》演奏使用西方乐器和《春江花月夜》中使用的西式唱法都让大众耳目一新。
3.当今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音乐作品数量较少,并不足够单独撑起音乐体系。作为舶来品的美声唱法还具有时间短、系统化欠缺等问题,因此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美声唱法与民族音乐的碰撞,有利于中西方音乐文化有机结合,进而创造出大量符合大众需求并广为大众所喜爱的具有丰富精神与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从而实现我国声乐艺术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跨越性发展,让我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世界。
四、结语
近来跨界融合悄然兴起,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外来音乐文化不但可以被民族化,还可以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跨界融合,积极探索,不断开拓艺术新领域。同时我国音乐人士在大力发展本土现代声乐的过程中,也要对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进行学习分析,不断丰富歌曲创作的形式与范围,让我国民族声乐以崭新的面貌活跃于世界乐坛,力图我国的声乐艺术高度达到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 学报,2011(03).
[2]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0(05).
[3]郭丽华.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J].剧作家,2012(01).
[4]聂堂英.关于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3(01).
[5]王冰冰.廖昌永美声唱法民族化艺术实践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6]刘航.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4).
[7]张天慧,李巧伟.探究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教学与 演唱中的咬字问题[J].音乐时空,2015(15).
[8]卿泽.中国声乐作品的力度形态与风格之联系初探[J].音乐创作,2013(06).
[9]蔺丽君.民族唱法国际化美声唱法中国化——第 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表演奖声乐演唱观摩有感[J].当代音乐,2016(03):56-57.
[10]王小春.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艺术科技,2014(10):113.
[11]王炜,王柳丁,刘文静.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4(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