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 初/文 刘远凤/图
小(甲骨文)
“小”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很像三粒细小的沙子。因此,“小”表示物体之细微。
“小”原本还有“沙”的意思。后来,“小”字“沙粒”的意思逐渐消失,人们在“少”字的甲骨文字形四颗细小沙粒旁,加上金文字形的“水”,另外造了一个“沙”字,表示水边的沙粒。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少”加上“水”组成“沙”字,而不用“小”呢?“少”的甲骨文字形只比“小”的甲骨文字形多了一粒沙子,这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小”和“少”是一组同源字,“少”是由“小”分化出来的。人们在甲骨文的“小”字上,加上“一点”指事符号,便形成了甲骨文的“少”字。“少”表示规模小、数量不多的意思,跟“小”的意思很相近。
沙粒与珍珠
珍珠光滑圆润、晶莹透亮、色彩瑰丽,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所推崇的珍宝,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富有、健康、幸福。珍珠大多被用来制作成精美的饰品,而它本身又具有很多药用价值,珍珠粉有安神、明目、解毒、美容等功效。
关于珍珠的形成,世界上流传着很多传说。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珍珠是海里鲛人的眼泪化成的,这当然是人们虚构的了。现在很多人以为,珍珠是由沙子变成的,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珍珠产于珍珠贝类等软体动物体内,但它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当有沙粒、寄生虫等外界异物侵入珍珠贝的外套膜中时,贝受到刺激,就像人类的眼睛里揉进沙子一般难受,贝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就会形成珍珠囊,将异物包裹住。珍珠囊里的细胞又会不断分泌珍珠质,一层又一层地把异物包起来,以减少刺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珍珠。贝类每次所分泌的珍珠质层非常薄,而每颗珍珠大概需要几千层珍珠质的叠加,因此形成珍珠至少需要两年以上。这种以异物为核的珍珠被称为“有核珍珠”。
另外一种情况是,贝类外套膜表皮的某些部位因受伤或发生病变,脱离了原来的部位,陷入外套膜中而形成珍珠。因没有异物为核,所以被称为“无核珍珠”。
所以说,沙粒只是珍珠形成的偶然条件之一。单纯地认为珍珠由沙子变成,是不准确的。
珍珠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