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当时”: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创作旨趣探析

2019-09-10 20:40杨烁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

杨烁

摘要:近年来台湾电影的类型化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其中最亮眼的就是青春题材电影。台湾青春电影不仅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在票房上也展现了不俗的成绩,还时常得到各类奖项的垂青。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代表影片进行分类分析,探究新世纪以来台湾青春电影特有的创作旨趣。

关键词:青春偶像剧;青春残酷物语;同性之爱;本土意识

在台湾,对“青春”这一题材的涉及并不是新锐电影的特权。在台湾新电影运动和台湾新新电影浪潮中,对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关注以及对青春共同记忆的展现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案》和蔡明亮导演的《青少年哪吒》等。新世纪以来,大批新锐导演如钮承泽、易智言、林书宇、九把刀等借由青春电影的创作迅速崛起。台湾青春电影突破了上世纪台湾传统青春题材固有的模式,逐渐趋于类型化,其创作旨趣主要体现在对青春时光的书写、对同性之爱的刻画和对本土意识的表达三个方面。

一、对青春时光的书写

青春电影虽以年轻人为主角,讲述青春时光,书写人生最美好岁月,但表达者往往置身于“青春”之外,以过来人的身份追忆往昔,展现自己的怀旧情绪。学者戴锦华将青春电影主要归为两大类,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而新世纪以来的台湾新锐青春片也大多可以归入这两个类型。

(一)清新化的青春偶像剧

青春偶像剧大都是对“青春神话”的不断重复。其主要囊括了纯情的恋爱童话、励志的逐梦之旅、治愈的成长故事三种类型。

爱情是台湾青春电影最爱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此类电影主要描绘偶像化的男女主人公在情窦初开时美好的“爱情童话”。如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就对青春时期少男少女的情感描写地极为美好细腻。再如由郑芬芬编导的《听说》以台北“听障奥运”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温暖单纯、简单真挚的青春爱情故事。此后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也都属于这类青春偶像剧。

台湾青春电影还非常善于刻画小人物追求梦想的燃情励志故事。无论是《海角七号》的音乐梦想,《近在咫尺的爱恋》的拳击梦想,还是《翻滚吧!阿信》的体操梦想,主人公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或失意,或执着,或热血,其实就是每个人曾追求梦想的内心写照,厚重的情感力量是此类青春电影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台湾治愈系的青春电影其实与日式治愈有很大程度的类似,在这类电影中,主人公大多存在某种身体缺陷或心灵伤痛,是需要被“治愈”的对象。在其历经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获得某种治愈与圆满,从而实现心灵成长的青春故事。如2011年林书宇执导的《星空》,两位寡言又不快乐的孩子相识,他们无法和这个世界沟通,在一次奇妙的出走后,他们转变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逃避。

(二)暗黑化的青春残酷物语

在不少导演忙于建构“青春神话”的青春偶像剧之时,另一部分导演则将镜头转向“颠覆青春神话”的青春片。这类影片主要展现主人公迷惘、孤独、无助的情绪,意在揭露青春残酷、挫败的真相。代表影片有2008年林书宇执导的《九降风》,2009年郑有杰执导的《阳阳》,以及2010年钮承泽执导的《艋胛》等。台湾青春电影是不折不扣的“多面体”,青春的喜怒哀乐在其间五味杂陈,有毫不隐讳的“性”,有冲动残暴的暴力械斗,有在严苛教育体制中的压抑反叛,有社会的黑暗面对懵懂少年不可磨灭的打击等。

二、对同性之爱的刻画

在台湾青春电影中,还有一个较为特别的创作旨趣——对同性之爱的刻画。由于这些电影的出现,开始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这一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群。众多台湾同性恋题材的青春电影共同形成了台湾电影中的同性恋亚文化景观。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是新世纪以来第一部广受关注的带有“同性之爱”元素的青春电影。纵观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同性恋题材青春电影,开始更多地立足于微观的叙事视角,刻画同性恋者因為性向的选择而纠结苦恼,运用更多的篇幅来叙述电影中角色之间微妙的人物关系,而不再偏重于同性恋者所要面对的社会与家庭的压力。在此类电影中的青年普遍以追随自我感觉、寻求自我认同为主要特征。情感走向则是以自我成长和自我蜕变为主。

三、对本土意识的表达

进入新世纪以后,台湾电影开始更多地将镜头聚焦于台湾当下的社会现实、原住民风俗体现,以及台湾自然风光的展现上。这种创作旨趣的转变,实现了其对青春电影的反思,提升了台湾青春电影的美学价值。

台湾电影中有一个特殊的题材,即对其原住民文化的展现。在台湾青春电影《海角七号》中,也不乏台湾原住民风俗。影片讲述的地点在台湾最南端的恒春,这是生活着台湾原住民的古老小镇,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代表原住民文化的物件,如小米酒、月琴等。在新世纪之后的台湾青春电影选景方面,更加注重对台湾自然风光表意性的展现,有时自然风光还会直接参与叙事。如2007年陈怀恩执导的青春电影《练习曲》,这部影片讲述的便是一个怀揣音乐梦想的听障青年带着吉他环岛骑行的故事。

四、结束语

台湾青春电影对怀旧气氛的把握、对自身本土意识的融入、以及在题材上的包容程度是其取得艺术和商业成功的重要前提。笔者只是大体上将其创作旨趣归为代表性的三类,但并不乏其它新锐导演特殊的案例。台湾青春电影以其清新美好的艺术风格,唤醒观众心中那份青春时期的单纯与执着,将天真与烂漫融入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使其备受观众青睐,这也给当下大陆青春题材电影以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