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封电报擘画新四军敌后抗战战略蓝图

2019-09-10 07:22常浩如
世纪风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先遣队敌后

常浩如

在新四军完成组建以后,下一步向哪里发展?關键时刻,毛泽东连续发出给新四军领导人的三封电报,为新四军指明了以茅山山脉为中心、挺进苏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向,具体指出了部队行动的步骤,并指明了继续东进“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本文从毛泽东的三封电报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解析的角度,阐释毛泽东的三封电报对新四军敌后抗战的重大意义。

去向何方毛泽东三封电报的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共产党员和各革命机关工作人员紧急会议上号召大家:“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的最前线。”

随后,周恩来到庐山同蒋介石就两党联合抗日问题举行第四次会谈,由于蒋介石对日本人不扩大事态的烟幕心存幻想,对再次媾和心存侥幸,谈判依然无果而终。但全国的抗战形势使红军的整编不能再拖下去了,毛泽东、朱德立即向彭德怀、任弼时等红军将领下达“十天准备完毕,待令出动”的命令,红军开始了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工作。

7月底,毛泽东亲笔给蔡元培、黄炎培等七十余人写信,通报国共两党会谈的情况和红军急于上前线的决心。年近古稀的蔡元培接毛泽东的信后赶赴南京,绝食静待三天,当得到蒋介石答复红军改编将提交国防会议研究才返回北京。

8月上旬,周恩来参加南京的国防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做统战工作,其间拜会了冯玉祥、李济深、刘湘、龙云等一大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诚布公地阐明中共对共同抗日、改编红军的原则立场和态度,使两党半年会谈的过程大白于天下。此时的蒋介石深知如果不同意共产党的整编方案,红军上不了前线,自己罪责难逃;给了红军番号,让其名正言顺地抗日,又无异于放虎归山。在内外压力下,蒋介石表面答应给红军番号尽快让其改编,可心里仍然是盘算着如何消灭共产党。

淞沪会战打响后,蒋介石终于有点清醒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喂不饱侵略者,这次日本直掐国民政府的咽喉。江浙是蒋介石发家之地,也是英美等国在华重要利益所在地,非东北、华北可比。多年来,江浙为蒋介石提供了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如今日军攻打上海,要抄老家、断后路了。蒋介石再三权衡后,终于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8月中旬举行的第五次国共会谈才出现了新的转机,蒋介石终于同意红军改编为3个师。

8月22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接下来连续三天,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报告,他指出抗日战争将是艰苦的持久战,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与此同时,国共双方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问题也在紧锣密鼓地协商之中。10月12日,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随后,军部迁驻江西南昌,编组工作全面展开。

经过中共中央与国民党的反复交涉,1938年2月部队开始集结整编。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新四军的集结地点定在皖南歙县岩寺。

项英、陈毅经过研究致电毛泽东,建议新四军不宜全部集结于岩寺,要尽可能向前伸出到广大的机动地区,如浙苏皖边之昌化、绩溪、孝丰、宣城、宁国一带,以便自由进退,以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正规军为原则,受领一定任务,机动地完成。他们还提出首先由陈毅带领第一支队出动,张鼎丞带领第二支队暂时留在闽、赣,第三支队等到第一支队到皖南后再行动。

新四军在皖南集中后,首先面临如何行动,即发展方向问题,这是新四军成立后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茅山山脉布局做“眼”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

1.茅山山脉,是最有利于发展的地方

在延安的毛泽东在接到新四军的行动建议电报后,陷入沉思,他把目光投向了苏南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位于江苏句容、溧水、高淳与金坛、溧阳诸县之间,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如果新四军行动到此地,将来既有利于向东开展游击战、开拓苏南抗日根据地,又可以从扬中一带北渡长江,深入到长江以北的苏中、苏北地区。

毛泽东高瞻远瞩、目光敏锐地看清了这个战略要地,于是,他在2月15日给项英、陈毅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力争集中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基础。如有两个支队,则至少以一个在茅山山脉,另一个则位于吴兴、广德、宣城之线以西策应。”

正是这封电报,与之后的两封同样关于新四军行动指示的电报,一步步展示出了毛泽东凭借缜密而高超的战略思维,以建立根据地为“眼”,盘活中国抗战大棋局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毛泽东的这个策略是十分英明的。当时战争态势是上海、南京及江南大片国土沦于敌手,日军集中华北和华中兵力指向徐州、武汉,进而占领华中;而国民党军则错误地制定了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的计划。此时的苏浙皖大部地区已成敌后,敌军只能控制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乡村尚无敌踪。同时,国民党军队和政权机构大都撤走,这对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时机。

在得到了毛泽东的明确指令后,项英、叶挺开始部署新四军向皖南和皖西迅速集结的具体工作。然而,国民党军政当局既不让新四军进行整训,又不给补充武器装备,却命令新四军立即开赴苏南、皖中,并且划定了新四军的活动地域为:第一、第二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北,丹(阳)金(坛)公路以西,东西不过100余公里,南北仅约五六十公里;第三支队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铜陵,南至青阳,北临长江的狭小地带;第四支队在皖中的淮南铁路沿线一带。

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出南陵,依大茅山、芜湖、宣城方向行动。项英顾虑:“蒋介石显然是将新四军送出到敌区听其自生自灭,含有借刀杀人的用意”;“如去茅山,应向广德、宣城或广德与安吉之间插出,不应出南陵”。

战略布局如同一盘诡异多变的棋局,面对蒋介石下出的死棋,毛泽东在凤凰山的窑洞里,苦苦思索着如何将它盘活。如果不能洞悉战局,对新四军合理布局,不但无法发挥其作用,而且会“陷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

2.决心不变,进军日伪心脏地带

经过三天的深思斟酌,毛泽东依然决定坚持原来的意见,坚持打破常规敌进我进的战略原则,认为“开经敌之侧后南陵一带未尝不可”。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了毛泽东的建议是极富远见的、正确的、及时的。当时,新四军深入茅山山脉地区,既顾及了统一战线,又跳出了国民党军的控制,是以后进一步发展敌后的先声。

毛泽东的策略很明确,就是到日伪心脏地带去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招棋走对了。新四军不仅在敌后扩展了军队,从一万发展到十几万,还能在广大农村建立地方政权,甚至能把一些县城控制在手中。这样就使军队有了可靠后勤保障。

尽管新四军未来发展方向已定,但是,刚刚由不同地区奔赴皖南的小股部队集结整编而成的新四军,面临着新的作战对象、新的作战地形与环境,加之对敌后地区的敌情、社情、民情等都不清楚,对如何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敌后地区完全没有底。

为慎重起见,在主力开赴泾县、南陵一带以前,新四军军部决定派先遣队去苏南进行战略侦察,主要任务是了解和侦察日军、伪军情况,特别是敌人的薄弱环节,了解苏南的地形及风俗民情、群众条件等,附带了解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以便于后续部队的开进。与此同时,先遣队还应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从而开展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延安主掌大局的毛泽东,肯定了新四军军部派出先遣队的战术安排与行动思路,考虑到战略侦查任务之艰巨,就先遣队司令员的人选和组成队员的问题,向新四军军部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之后,毛泽东又针对“新四军主力什么时候挺进敌后?挺进后如何在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建立抗日根据地?”这些当时困扰全党、全军的问题,高瞻远瞩地向新四军军部做出了及时的指示与明确的部署。

精兵强将先行侦查

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

1.侦察甚妥,须派电台及得力之人

为了使新四军迅速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消耗和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冲破国民党的挟制,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1938年4月24日,在延安的毛泽东给副军长项英发出了第二封电报,针对新四军先遣队的行动计划作出明确指示:“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项英立即同叶挺、陈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部署,确定从第一、二、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支队,共400多人,组成3个连,由曾经参加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富有军事指挥经验的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先期挺进苏南敌后,实行战略侦察。而此时粟裕刚刚到皖南也不过几天,便毅然受命,担当起了先遣抗日的历史重任。

新四军军部选择粟裕来当先遣队的司令员,毛泽东也是十分认可的。为增强开展抗日宣传和群众工作力度,军部特意从战地服务团抽出熟悉江南民情和苏南群众语言的10名团员,随先遣队行动。同时,还配备电台1部,以便和军部保持联系,将毛泽东的重要指示一一落到实处。

4月28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及战地服务团组成的宣传队,从皖南岩寺出发,向苏南敌后行进,揭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先遣队到达南陵县城时,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5月13日晚,先遣支队到达江苏高淳,渡过石臼湖,经博望、明觉地区翻越西横山,22日,到达江宁县的铜山镇。为了迅速摸清敌情,了解江南敌后的政治和社会情况,对作战地形、桥梁、道路进行勘察,为主力部队东进、创建抗日游击根據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条件,先遣支队到达铜山镇后,便派出3个侦察小组去京沪铁路沿线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一路经江宁陶吴、秣陵关一线去龙潭、下蜀等地了解南京方面敌情;一路经溧水南境新桥一线去金坛、丹阳等地了解常州方面敌情;一路经溧水北境乌山、夏家边一线去句容、茅山、宝埝等地了解镇江方面敌情。

2.战略侦察,收效显著

先遣队进入苏南以来,粟裕几乎天天都要把部队行动和侦察得到的情况电告新四军军部,还亲自动笔写了一份综合报告,派专人送回皖南新四军军部。根据粟裕先遣队的侦察情况,军部了解到:在苏南敌后,由于国民党军的仓促溃退,人民群众缺乏组织,日军在占领区未遭到任何反抗,所以日军三五成群,不带武器,也可到离其驻地10里远近的乡下横行。日军控制了京沪杭、京杭、京芜各主要及次要的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当时在其交通线上,每距五六十里才有敌人一个据点,而这些据点的日军,至多也不过20余人,少则只3个或者4个人守一个车站,其单辆汽车竟可顺畅通行,毫无阻碍。这就便于新四军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争。

同时,京、沪、杭、芜各地之失守,给予国人特别是江南人民的抗战情绪以极大的打击。富有者或逃往内地,或迁避县城栖身观望;普通劳苦大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白天逃难躲避日军的烧杀奸淫,夜晚预防土匪、溃兵的抢劫勒索。多数百姓对日军的暴行和土匪的横行,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一些忍无可忍的百姓自发起来用镰刀、锄头与下乡奸淫妇女的日军拼命,往往遭致日军疯狂的报复性大烧杀。一些强悍的百姓捡起国民党军遗弃的枪支,奋起保家护村,但因缺乏领导和组织训练,难成气候。一些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起来领导组织抗日自卫武装,一呼百应,显然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强烈的抗日爱国热情。

就在先遣支队出发后不久,项英提议:“目前先遣队已出发,各支队不日陆续跟进,军部准备移南陵。我们的计划:利用短距离行军,每日30里路行程,其余时间进行教育,同时拖延时间,侦察地形。达到泾县与南陵之间,靠山地集中,由各支队各派遣一部队出动(等先遣队回后),大部求得整训,争取时间。”电文内容将项英对国民党有所警惕,而对进入敌后有所顾虑,对中央的意图有一定保留的问题显露无疑。

此时,在延安凤凰山窑洞的毛泽东正在研究总结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的经验,奋笔书写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名论著。他在这段日子里,科学剖析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精确预测战局发展趋势,洞察了深入敌后作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战略指导上主张以频繁而持续的作战不断消耗、削弱敌人的力量,积小胜为大胜,“熬”干敌人的实力,“熬”出敌我强弱的转变。因此,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迅速打开敌后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主力跟行继续东进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

1.主力跟进,打出声威

1938年5月4日,毛泽东给新四军发来第三封电报:“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以后,还应该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这封关乎新四军作战和发展的纲领性的电报,被称为第一个“五四指示”。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

毛泽东五四指示的重大意义还在于明确阐示了六个关键问题:第一,新四军要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第二,新四军主力应迅速挺进敌后;第三,新四军挺进敌后地区的步骤与任务;第四,新四军能在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第五,要恰当处理与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关系;第六,要项英保持与叶挺的良好关系。

在五四指示下,新四军开始了东进。毛泽东坚信新四军能在平原水网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大大地坚定了新四军将士的必胜信心。擅长山地游击战的新四军,要在完全陌生的平原水网地区跟异国强敌作战,确实是个新问题,困难不小。但毛泽东认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缺少了这方面,无异供给敌人以水上交通的便利,是抗日战争战略计划的一个缺陷,应该及时地补足上。”

在充分领会了毛泽东的五四指示精神以后,陈毅、傅秋涛率第一支队于5月初离开歙县岩寺潜口,进抵太平县甘棠,沿着先遣队开辟的道路向苏南敌后挺进。

5月18日,陈毅、傅秋涛率第一支队行至南陵县三里店,作短期整训。十天后,陈毅在南陵召开的支队干部动员大会上作了《新的战斗条件和新的战斗任务》的报告。他运用并发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原则,精辟分析了敌我形势,反复阐明了平原水网地区作战的特点,提出了“寇能往,我亦能往”的响亮口号。

6月1日晚,陈毅、傅秋涛率部东进,随后从东门渡出发,4日凌晨进至苏南高淳县城,6月8日到达溧水新桥,与从李巷前来接应的粟裕先遣队胜利会师。新桥会师是新四军东进抗日重要标志。会师后,新四军主力部队开始在广大苏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陈毅、粟裕新桥会师时,按惯例,粟裕把前期工作向陈毅作了长达5个小时的汇报,陈毅对粟裕及先遣队卓有成效的工作极为赞赏。陈毅向粟裕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向敌后进军,发动广泛的游击战的五四指示精神。粟裕结合亲身实践,更深刻地领会了其战略意图,还就江南形势、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与陈毅交换了意见。二人看法完全一致,可谓不谋而合。

至此,粟裕先遣队东进侦察的任务已完成。然而就在此时,军部又追加了新的任务。6月11日中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发出电令:“着请军派员一部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路,以阻京沪之敌,务于三日内完成任务。”陈毅当即从第一支队第二团派出两个连加强先遣支队,同时令第二团其余部队向镇江、下蜀一带活动,相机策应,由粟裕统一指挥。

当日下午14时,粟裕率部从溧水县里佳山出发,因国民党第七十六师的阻挠,延至12日晚,才跨过溧(水)武(进)公路封锁线。又经3个雨夜急行军,于15日拂晓前抵徐家边稍作隐蔽休息,当晚22时赶到下蜀街,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奋战4个半小时,破坏铁轨、电线40余米。第二天,日军一列火车驶抵下蜀出轨,迫使日军不得不增加守卫据点的兵力。

完成破路任务后,粟裕率支队安全撤到下蜀南10公里的东谢村宿营。情报获悉,汤山、龙潭、桥头、高资等日军增加了兵力,有搜剿东西谢及普渡桥一带的企图。另外,根据句容东乡群众反映,镇江、句容公路每天有五六十辆汽车通行。经过反复研究,粟司令决定在韦岗伏击日军车队。

17日8时许,新四军进入江南对日作战的第一仗韦岗战斗打响。韦岗战斗规模虽不大,但由于发生在已经沦陷半年之久的苏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名。

6月中旬,陈毅领导的第一支队抵茅山一带,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时,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也光荣地完成了使命,于6月21日,在前隍村以南的曲阳奉命各自归建。随后,第二支队在张鼎丞、粟裕率领下,在溧水、宣城、芜湖、当涂、江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2.站稳脚跟,苏南敌后根据地初步建立

第一、二支队从挺进江南敌后到1938年年底,仅仅半年不到,就进行了竹子岗、新丰火车站、梅村地区、丹阳横塘、句容新塘、南京西善桥、丹阳吴桥、句容、珥陵、南京麒麟门等大小300余次胜利的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大大鼓舞了江南敌后人民抗日的斗志和信心。

与此同时,第一、二支队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建立起带有政权性质的各级抗敌委员会。1938年7月7日,第一支队在宝埝召开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各界代表会议,筹备成立四县抗敌总会,公推纪振刚为筹委会主任。8月,溧水县抗敌委员会在新桥街上(今晶桥镇)召开成立大会,各地基层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派代表参加,大会公推陈棣华任县抗敌委员会主任。随后,当涂县抗战动员委员会、宣城县水阳抗战委员会及江(宁)溧(水)句(容)三县抗敌自卫委员会也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后来逐步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

至1939年春,第一、二支队从4000多人发展到1.4万多人,相继成立起包括丹南、丹北、横山、江句、小丹阳等在内的茅山抗日根据地,拥有人口40万,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尤其是以茅山山脉为依托建立起来的阳溧高、江当溧、江溧句三块抗日根据地,是整个抗战时期,我们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抗日根据地当中,离日伪统治中心最近的根据地,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决策。虽然看起来是日军围困我们,但这些根据地的建立,就像下围棋做活的“眼”,反过来又围困着日军。

3、全军各部相继展开敌后游击战争

与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相先后,新四军第四支队由皖西挺进皖中,展開于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和巢县地区,5月12日在巢县与日军首战蒋家河口,歼敌20余人。到1939年4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各部战斗在皖中、皖东地区,对日伪军作战90余次,共毙伤日军1700余人,俘日军12人;毙伤伪军600余人,俘400余人;歼灭土匪及反动地方武装3700余人。

八路军参谋处长、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来到河南确山竹沟镇组建游击支队,开展豫皖苏边区游击战争,开辟了以永城、涡阳为中心县,包括萧县、宿县、夏邑、毫县等广大地区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在鄂豫皖地区,组建了中共领导的鄂豫独立游击支队,广泛开展了武汉外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新四军第三支队奉命留守军部所在地皖南,在皖南抗日前线的青弋江、铜陵、繁昌、南陵等地区与日军激战,在面敌背顽、地域狭长、处处受国民党第三战区挟制的不利条件下,取得一系列战斗的重大胜利,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

毛泽东于1938年2月至5月间给新四军领导人发出的三封电报,对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起到了关键性的战略指导作用。第一封电报,谋篇布局,点明发展方向;第二封电报,指明具体步骤;第三封电报,决策果断,目光长远。三封电报,层层递进,果断、具体、高瞻远瞩,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政治领导艺术和雄才大略。

可以说,毛泽东的三封电报,为抗战初期新四军敌后抗战指明了方向,为“发展华中”的宏伟战略蓝图,写下了运筹帷幄的精彩开篇。

(责任编辑:聂红琴)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先遣队敌后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华南武装斗争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刘少奇抗日游击战争思想述论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敌后生活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