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玉
[摘要]目的:分析肾功能早期改变中运用尿生化指标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ER(肾小球滤过率)大小进行分组,包括腎功能正常14例及肾功能损害26例,分成A组、B组纳入实验组;另同期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3组研究对象均实施尿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尿Cy-sC、NAG、β 2-MG均显著更高,尿SG显著更低,差异明显(P<0.05):对比A组,B组尿Cy-sC、NAG、β 2-MG均显著更高,尿SG显著更低,差异明显(P<0.05);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尿Cy-sC、NAG、β 2-MG显著更低,尿SG均显著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肾功能早期改变中运用尿生化指标检测,意义重大。
[关键词]肾功能早期改变,尿生化指标检测,诊断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220-01
临床常见肾病患者,可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分析得出,肾病患者病情在后期难以逆转,可增加患者痛苦。本次研究纳入40例肾病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研讨肾功能早期改变中运用尿生化指标检测的诊断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40例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20:20,年龄19岁至61岁,中位年龄46.5岁,病程3个月至9年,中位病程4.5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分别是14例、16例、10例。根据GER(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分为肾功能正常14例(A组)及肾功能损害26例(B组);另同期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男女比5:5,年龄20岁至62岁,中位年龄46.0岁。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性别及年龄,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方法3组研究对象均实施尿生化指标检测:取5ml晨-尿,将其置于棕色小瓶中避光保存,温度是-20℃,备检,测定uRBP、NAG和β 2-MG、尿Cy-sC数值时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分析法。
1.3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软件选择SPSS19.0软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实验组对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尿Cy-sc、NAG、β 2-MG均更高,尿SG更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比A组,明显B组尿Cy-sC、NAG、B 2-MG均更高,尿SG更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治疗前,明显治疗后实验组尿Cy-sC、NAG、B 2-MG均更低,尿SG更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改变,肾病患者可出现肥胖、痛风、高血脂、糖尿病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因此,临床十分重视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了一定研究。尿生化指标检测在临床上运用频繁,检测指标包括尿Cy-sc、NAG、β 2-MG、尿SG,将其应用于肾功能早期改变中,可行性较高。本组结果:对照组对比实验组,A组对比B组,治疗后实验组对比治疗前,尿Cy-sC、NAG、B 2-MG均显著更高,尿SG显著更低。
综上所述,肾功能早期改变中运用尿生化指标检测,可以评估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病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