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琼措 米玛仓决
摘 要:从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出发,在对全国目前实(试)行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部门内科技服务单位、装备生产厂家、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是社会化保障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对应了社会化程度从低到高的不同发展阶段,以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推进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的过程中,总体上要经历社会化程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模式,而具体到某地所宜采取的模式应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气象技术装备;装备保障;社会化保障
气象技术装备一般是指专用于气象探测领域、由具备不同功能的零部件或单元有机组成、属于机电和电子类设备范畴的成套复杂系统。随着以人工为主的传统气象信息获取方式逐步被以各类气象技术装备广泛使用的现代气象信息获取方式所取代,气象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行在今天已经成为一切气象工作的基础。为保障各类装备正常运行,必须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即所谓装备保障以发挥其正常功能。气象技术装备保障涵盖装备运行监控、维护维修、计量检定和备件供应等工作领域,一般特指其中对装备的维护维修工作,文章即取此涵义。
1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气象业务现代化迅速推进,大量新型气象技术装备正日益广泛地被引进和应用于气象探测领域,气象探测网规模不断扩大。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交通、生态、农气、大气成分等专业气象观测设备。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对海洋、生态等圈层和太阳能等领域的专业观测网建设将陆续展开,装备的种类、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都将明显增加。
按现行业务体制,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主要由省级、地市级及基层台站相应业务机构和人员承担,其中,全国省级保障人员队伍总量一直维持在 500 人左右;地市级和基层台站保障工作一般由 1~2 名从事观测业务或管理的人员兼任,存在岗位不固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形。可见,仅从人员数量单方面看,与气象业务运行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相比,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正积极、稳步地推进,在国家严格控制事业编制的背景下,从现实可能性考虑,在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普遍亟需增加人员、通过部门内部岗位调整大幅增加保障人员的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解决自身力量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今天解决装备保障問题的必然选择。
2 气象技术装备社会化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化不够彻底
大部分社会化保障依靠设备生产厂商的技术力量或气象部门下属公司,保障人员熟知设备性能和业务流程,保障工作效率较高。由于没有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竞争力不够,保障成本居高不下,容易出现“一家独大”的状况。而且,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导致保障积极性无法长期持续。
2.2 缺乏有效监管
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试行、推行几年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结合自身条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虽然施行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整体市场缺乏有效监管,这将直接导致社会化保障发展迟缓、甚至停滞。
3 推进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的基本设想
3.1 以社会服务企业、装备生产厂家、部门内科技服务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化保障是社会化程度从高到低的三种模式。所谓装备保障的社会化,是充分利用部门外包括资金、设施设备、技术、人力、管理等社会资源实现对气象技术装备的有效保障。在上述三种社会化保障模式中,后者主要是利用了社会资金资源(来自地方政府或科技服务收入),仅仅是装备保障职责的部门内部调整;以装备生产厂家为主体的模式是其售后服务职责的延续,它利用了部门外的设施设备、技术、人力等资源,但本质上不利于促进社会分工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资源整体效益的提高;以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模式则充分利用了资金、设施设备、技术、人力、管理等各种社会资源,是最大程度利用社会化资源的模式。
3.2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的社会化向以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有效解决部门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是推进装备保障社会化的根本目的,这就决定了推进以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模式是装备保障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同时,采取以社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模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管理中事企分开的要求,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能够推动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强化部门管理职能,有效推进气象部门实现社会化管理的角色转换。从部门外来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市场的开放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装备维护维修作为技术服务领域的一部分也必然面临开放市场的压力,这既对部门内长期实行的自我保障形式带来了冲击,也为实现保障社会化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气象部门工作政府化、管办分离、事企分开的发展思路,也决定了部门内的气象科技服务单位不宜长期作为装备保障社会化的主体存在。
3.3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具体确定装备保障社会化模式。实行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的社会化至少须具备如下条件,即:数量规模大或技术要求特殊的装备;具备技术条件的明确的保障主体;一定的能够用于装备保障的资金;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监管。由于各地观测网的规模、社会化保障力量强弱有别,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决定的社会服务业发展程度、社会化分工精细程度、政府管理理念和资金筹措难度明显不同,不同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装备保障社会化的模式必然要因地制宜,必须以有利于装备运行为标准来科学确定。
4 结语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装备保障工作适应观测网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在推进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现有条件确定适当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循序渐进。按照不同模式的社会化程度由低向高推进装备保障社会化发展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律,并不意味着某单位或地域一定要依次经历从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周青,梁海河,李雁,等.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J].气象科技,2012,40(4):567-570.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