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桑是19世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霍桑对罪恶的洞察力以及通过《红字》所体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红字》的伦理环境以及海丝特、丁梅斯代尔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本文认为:在同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中,人们竭力追求真善美,并实现自己的道德诉求。
【关键词】《红字》;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作者简介】闫美言(1995-),女,辽宁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学方向)。
一、引言
霍桑出生于新英格兰的名门望族,祖辈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徒。这样的成长环境和宗教氛围对霍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自小性格忧郁,勤于思考,一方面他笃信基督教义,并严格按照教规约束自己,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对异己的迫害,也使他充满负罪感,使他不得不去思考:基督教的清规戒律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性的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形成了霍桑复杂的世界观,就像他在《红字》中要表达的,是社会现状和人类命运,以及他所关心的“善”与“恶”的伦理道德问题。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传统的道德批评不同。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给予解释。”(聂珍钊,2010:14)
二、海丝特
《红字》的开篇写到“这座狰狞阴森的木造监狱因风吹日晒雨淋和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斑驳。这座与罪恶有关的监狱就是一株文明社会的黑花,旁边生长的杂草更增添了几分晦暗凄楚的景象。”(霍桑,2003:32)阴郁压抑的场景暗示了全文低沉的基调。要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的行为、思想和伦理选择,就必须要分析其特定的伦理环境。《红字》中无论是对监狱还是刑台的描写都暗示了基督教压抑人性的行径以及为主人公出现埋下伏笔。
在这一片灰黑之中,却傲然挺立着一从野玫瑰,“盛开着精致的宝石般的花朵。”(霍桑,2003:32)接下来,海丝特怀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徐徐走了出来。海丝特就如同这野玫瑰一般,在如此沉郁压抑的伦理环境下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海丝特是齐灵渥斯的妻子,搬到新英格兰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但是丈夫却一直杳无音信,此时海丝特的伦理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当才华横溢,善解人意的丁梅斯代尔出现在海丝特的生命中时,海丝特又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海丝特对爱情的向往本是人性使然,她和丁梅斯代尔互相爱慕并诞生了爱情的结晶——珠儿,更是凸显出真爱的可贵。但是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下,严苛的清教徒教规绝不能容忍通奸的罪行。作为丁梅斯代尔的情妇,她受到世人的唾弃。但即使是在判罪之后,海丝特也拒绝说出半点关于丁梅斯代尔的事情。“我永远不会说的。”“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是取不下来的。”(霍桑,2003:49)海丝特坚持自己的信仰,她始终没有忘记对真善美的追求。孤立的处境让海丝特对责任和情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量。逐渐地,她在大家面前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她热情地帮助穷苦大众,即便镇上蔓延瘟疫,她依然忘我地献身。她胸前佩戴的A字也逐渐从罪恶的标记变成“能干”(Able)甚至“天使”(Angel)的象征。
三、丁梅斯代尔
丁梅斯代尔是一位备受世人尊敬和爱戴的年轻牧师,他的伦理身份的变化也是出现在海丝特出现之后。在教民心中,他是基督的化身,为人们摆脱精神上的苦痛。但是他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一丝人性的关怀。海丝特的出现就如一缕阳光照亮他原本单调的生活。他内心的欲望蠢蠢欲动,最终,他还是在人性的驱使下与海丝特相爱。
可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却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犯下罪过。从此,他忍受着社会道德和爱情欲望的双重煎熬。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罪人。“像我这样一个悲惨的罪人,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在上天给我安排好的地域了此残生。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等待我的只有不光彩的死亡。”(霍桑,2003:155)精神的折磨,疾病的痛苦,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从时代背景出发,自文艺复兴以来,爱情一直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人性得到了讴歌和赞扬。但是基督教讲“原罪”,封建宗教伦理观强调压抑人性,正是这种矛盾导致了丁梅斯代尔的人生悲剧。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主要指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客观伦理关系和秩序。“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秩序的变化及其变化所引起的道德问题和导致的结果。”(聂珍钊,2010:17)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不正当关系导致了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变化,由此也就引发了伦理道德问题。
最终,丁梅斯代尔的伦理选择是他在象征忏悔的绞刑架上坦白了自己的过错。也许他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一个深邃的人生问题,关于“善”“恶”和人性。他撕心裂肺地向上帝忏悔“上帝已恩准我—为了我沉重的罪孽和悲惨的痛楚来做七年前我规避的事情。”(霍桑,2003:198)丁梅斯代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的怯懦换回了他最后的勇敢。他实现了自己人性的救赎和升华,最终在爱人的怀里死去。
四、结语
霍桑的《红字》作为罕见的经典之作,其意义在于他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作品中人物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并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道德准则。本文运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海丝特从情欲到思想的成长蜕变,丁梅斯代尔从煎熬走向自我升华,并得出结论:在同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关系中,人们竭力追求真善美,并实现自己的道德诉求。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 2010(1).
[2]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