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就我个人的理解,将来的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紧迫性增加;另一方面,这一情势也给我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世界一流企业”这个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是某一领域内长期保持全球领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力和影响力,并且世界范围内获得一致认可。
这些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长期,三是全球领先,四是业界一致认可。
现在在规模大这一点上,很多国有企业都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在2017年,《财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企业已经达到105家,其中80家是国有企业,占比达到76%,意味着大量国有企业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当然,我们知道《财富》500强基本是按规模大来算,并不意味着入榜企业都是实力强,并不意味着都是一流企业。
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我认为,国有企业要解决三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过三关”。
首先是过“改革关”。从我国现在的企业总体发展状况看,接近世界一流企业的更多的是“新国企”,因为规模大,离世界一流企业更近。但前提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是因为,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是在世界范围内要被视为一个样本、标杆来学习。如果只是一般意义的规模大的企业,而且是一个国家的或者政府的企业,那么就无法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因为你是政府的企业,无法加以学习。
可以说,这些年的混改成绩是很突出的。2013-2016年,央企混合所有企业户数占比从65.69%提高到68.93%;2013-2017年8月,央企已经进行了约211宗通过产权市场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给非国有市场主体的交易;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19家企业进行试点。成立“国企结构调整基金”“国资风投基金”“北京国调混改投资基金”“国协、国同、国创、国新”四支产业基金。
但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八个“知行误区”,还需要加以关注:
?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流失
?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部国资国企改革
?忽视“分类分层”前提
?忽视法律法规前提
?重股权、轻治理
?重约束、轻激励
?重结果、轻过程
其次是过“管理关”。作为世界一流企业,要为世界贡献一流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智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时,世界都在学习日本的管理方式,丰田生产方式、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被概括为日本的典型管理方式。反过来看看我们,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7年依旧如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总量离美国越来越近。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掀起学习中国生产管理方式的潮流。在这方面,“新国企”通过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成长规律,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是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并向世界贡献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智慧与企业管理方式。
第三是过“竞争关”。在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要经受全球化进程中“竞争中性”的考验,具有国际竞争力。现在“竞争中性”这个词很热,高层已经承诺“我们要用竞争中性的原则来深化国企改革”。“竞争中性”原则对于国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以下我对这“三关”进行详细解释。
“改革关”
对于国企改革,我们认为,还是要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继续深化。这个有四个要点:首先是坚持以分类改革为基础,对国有经济推进基于国家使命的战略性调整,其次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是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四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和我们提了很多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到底有什么区别?尤其是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有什么区别?“党的领导”是最核心的特点,特点之下,它们之间如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满足“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要求?答案是基于分类:不同类型的国企要有不同的改革原则。
在这种背景下,推进国企混改至关重要。而且我认为混改也要分类。像竞争一类的企业,谈不谈它们的身份是国有企业都没有关系,因为它们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对它们应和其他所有公司共同对待。公益性企业和竞争二类企业,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这一目标,还要有一个过程,这期间还可以继续称“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但这些词确实和混改是不太吻合的,因为一说到中央企业,一说到地方国企,行政级别就包含在里边了。
在推进战略性调整、产权改革、构建新体制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改革的时候,除了基于国企分类之外,还要注意协同推进。比如说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资本投资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的时候,搞混改和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这四个方面要协同,不能单独只推进某项。现在很多改革试点是针对某项工作,十大项改革分在不同的企业进行,这个企业进行职业经理人试点,那个企业进行年薪制试点。但每个试点工作单项推进,是没办法推进的,因为不配套。“双百”行动中各企业作为综合试点在进行改革,但是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套程度还不够。
要过改革关,央企重组也很关键。首先是战略布局调整好,从重化工领域转向高端新兴制造领域,这个没问题,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比如从业务调整来看,网络环节还没有从自然垄断行业中单独摘出来。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说,不存在自然垄断性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存在自然垄断环节。比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网,油气行业中的管道,这些都是垄断环节。除却这些垄断环节,行业内其他环节都应该放开竞争。
在央企合并方面,十八大以后,已经有二十几起合并。这些合并几乎都是按照行业来合并,几个企业被捏在一起,好处就是规模经济,但是问题也有,比如南车北车合并为中车,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公司的时候,从经济角度来说,竞争效率可能会减损。
我认为,中央企业重组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是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看,要推进重化工领域产能过剩行业的相当部分国有资本退出,转向高端和新兴制造业、公共服务等领域。
二是从经营业务结构调整看,要积极推进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业务重组,将业务更多地集中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网络环节。
三是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看,要基于行业特性积极推进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
四是要协同推进中央企业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类改革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关”
我在去年国企管理年会上讲了11条管理律:
世界一流企业是具有强大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优秀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世界一流企业的组织文化重在以“文”化人;
世界一流企业通过追求长远价值和优秀品质获取著名品牌和良好声誉;
世界一流企业擅长以发展型战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业务架构转型是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常态;
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全球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
世界一流企业推行紧密化的集团管控;
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能够实现把握重大机遇与克服组织惰性;
世界一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造力;
世界一流企业推行战略型与价值型的财务管理。
这里我不多讲,我想就两点再做一些解释和强调。
一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有两个要义,一是创新,一是承担风险。国企企业家是受制度影响,民企中的佼佼者,比如BAT这样的企业,相对比国外的伟大企业,也在企业家精神上有所欠缺,比如像百度这样的大型企业还要做竞价排名这样的业务,这相当于丧失了作为伟大企业家的使命感。
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到2016年,按产权角度来算,国企进行混改的户数已经进行了68.93%,现在已经百分之七十多。人们看到,混改进行了,但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变化,可以说是“混而不改”。甚至有人提出需要第二次混改。一个公司长久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
“竞争关”
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竞争中性”有其重要意义。
对竞争中性如何认识?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基于“所有制中性”这一原则来进行竞争。
“竞争中性”本身的要求和我们40年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承诺“竞争中性”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细节方面,如果具体到法律法规,差别就非常大了。至少两个层面有巨大差异。
首先是在反垄断和行业竞争层面,这方面的法律差别就很大。另一个是具体到公司治理层面,在这个层面,法律法规差别更大。
在这么大的差别面前,如果我们的企业遵循了国外的竞争中性原则,来推进国企改革,那会有两种可能。一是即使口头承诺了,但做的时候我们的做法和国外所想的,并不一回事。要获得国外的认可,已经越来越难。
在“竞争中性”原则下走出去,我们的国企会受到“边境内措施”等规范公司的行为的制约。这些措施是来规范政府对国企行为影响、通过严格报告和强制执行制度保证信息的全面及时披露、通过审查质询及制裁制度强化“竞争性中立”規制执行力等等。
面对来自中国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即使国有股权只有百分之二十,所在国还是会认为,这些企业深受中国政府的影响,会由此对企业有很多的约束。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点,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我国的实力提升。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14.8%,美国占24.3%,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体量是美国的百分之六十多。如果单看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工业方面,国企的能量很大。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三万亿美元,相当于排在第二位的美国以及日本的总和。
看美国历史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当另外一个国家超过它的GDP的百分之六十的时候,美国就会打压、规锁这个国家,用新的规则来锁定其他国家的发展。
这是成长的代价。
为什么美国会在贸易摩擦中将焦点问题集中在2025?中国制造2025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主要基于两点来制定这一规划。第一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虽然有三万亿的增加值,但核心数字,工业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都不具备,绝大多数还依靠国外。制造2025就是一个制造强国规划。第二点是新工业革命。2008年以后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世界工业革命,美国人搞了先进制造业计划,德国人搞了著名的工业4.0,中国总也要做一些规划来应对新工业革命,那就是中国制造2025。
第二个观点是,美国贸易战表面是针对贸易逆差,但其关键词是“技术”,核心是维护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利益,遏制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对华301调查报告》中存在大量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不实判断和无端指控。包括:存在大量的补贴;通过外资股比限制、行政审查与审批,政府强制美国公司技术转让;通过技术规制迫使美国公司对中国公司进行技术授权;通过促进收购美国公司以获得前沿技术与知识产权(缺少合理性);网络窃取等。
这些其实都是表面的说法,核心和本质是美国要维护在高科技、尤其是制造领域的权威和霸主的地位。
当然,我们这一规划里也是有一些问题,过于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在规划中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规划到2020年市场占有率达到80%。这就有问题了,市场占有率是竞争的结果,怎么可以在规划里说市场占有率预期目标呢?于是国外的公司就会怀疑,如果达不到80%,是不是要将跨国公司赶走呢?他们就会有担忧。所以我认为规划中有些表述还是需要调整。
第三个观点是,美国对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开展贸易战有传统、有经验。我国应有短期准备共度时艰、长期积极战略应对的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向日本和德国等贸易顺差大国发起贸易战,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副产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直接确立了美元不可撼动的霸权地位。
短期的数据波动并不是问题关键所在,最大的问题是预期不稳定。美国在这方面可以说非常有经验,尤其是特朗普这种商人出身的总统在谈判上非常讲策略,捏着两千五百亿、两千亿、10%、25%这些数字一波一波推给中国,对中国造成最大的后果是预期不稳,搞不清楚这只靴子有多沉,什么时候能落下来。
经济增长主要靠预期,产业和资本市场都是这样。预期不稳,对企业的经营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预期不稳,不敢做投资,这对经济影响就太大了。正因为如此,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对中国来说,是有压力的,短期内下行压力比较大,11月的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出下行压力。但长期来看,如果将其作为国企改革的动力,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之所以要继续推进改革,是因为我们首先要正视现实:国企高利润高企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数据显示,国企从2016年到2017年,以及2018年的1到10月份,利润率一直很高。但是,是不是就可以掉以轻心呢?我认为,国企高利润背后其实问题还很多。
首先,国有企业业绩增长的主因是上游产品价格因素。也就是说业绩好是建立在PPI的大幅上升基础之上。
看国企2015年的业绩,当时是负利润,从2016年以后开始到2018年10月份,利润是接近20%的增长。这种快速增长中,国企有很多贡献,但是PPI大幅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在2015年是负的六点多,2016年和2017年都是正的六点多。这一价格对利润贡献非常大。2018年10月份,PPI已经降到了二点多。
很多人认为价格影响不了业绩,其實价格对业绩影响非常大。而且国企大部分分布在产业的上游,影响更大。
2018年是以五年前2倍的资产量(以净资产衡量则已经超过2倍),却仅仅创造了五年前的1.25倍、1.26倍和1.46倍的收入、税金与利润。也就是说,过去五年间,国有企业边际资产回报率是大幅下降的,国有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和运营效率水平实际上没有增长,而是下降的。国有企业总体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观。
其次,从国企亏损面来看,也不容乐观。
可以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对比来看。外资企业近年收缩态势最明显。我国的外资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到峰值57724家,近年减少了1万家,亏损面从20%迅速提高到了25%。民营企业数量则增长明显放缓。民营工业企业从前些年企业数量增长8%以上回落至增长1-3个百分点,亏损面从10%已骤然提高到15%。
而目前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也处于历史高位。2011年,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为22%,目前已提高至30%。30%是什么概念呢?在改革开放之初国有企业亏损面就是30%。上世纪曾经搞过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当时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30%。现在处于下游的国有企业也开始亏损,唯独处于上游的国有企业,受PPI价格的影响,持续利润率上升。
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利润率都是在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唯独国企在大幅上升,这和产业链条分布是有关的。因为国企绝大多数是在上游,上游PPI价格大幅上涨,而下游CPI价格的上涨这几年只有二点多,而且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上游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已经挤压了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并影响到了整体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国有企业一些生产经营活动指标恶化,显示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并不可持续。
一方面,国有企业成本中,财务费用有激增趋势。2018年1-9月,国有企业销售费用增长仅为6.9%,低于销售收入与利润增长水平,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用仍然增长了9.9%;国有企业的财务费用增长了12.3%。其中,地方国有企业的财务费用激增现象更严重,增长了15.8%。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应收帐款、存货等指标变化,也不容乐观。2018年1-9月,国有企业应收帐款和产品存货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7%和9.4%,明显高于2017年同期的5.2%和4.2%,达到了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
从这个角度预测,如果PPI继续下降,明年的国有企业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这一情况并没有彻底改观。
再将这些叠加到竞争中性上,也许是个好事情。因为我们的改革从来都是外部压力引起的,并因外部压力而不断深化改革。日子不好过,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改革积极性。如果有两点叠加在一起,一是外部竞争中性的压力,另一个是内部日子不好过产生了主动性,那么,我相信,未来会是我们真真正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好时机。(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