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改革开放40年种业发展成就总结

2019-09-10 09:03季新院杨华侯丽娟
种子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旱地种业棉花

季新院 杨华 侯丽娟

摘   要:总结了运城市盐湖区改革开放40年种业体制改革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更换情况。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种业发展;成就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1-0031-02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志码: A

改革开放40年来,盐湖区种业经历了实行“四化一供”、垄断经营的计划经济时期,政企分设、市场化转型的双轨制经济时期和依法治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市场经济3个时期,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分别进行了3~6次更新更换。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种业的投入,如先后免除农业税、进行粮食直补、发展农业保险,这些政策对提高盐湖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及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种业体制改革情况

1.1   “四化一供”的垄断经营阶段(1978—1999年)

1978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批准在全国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种子公司,继续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实行“品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的“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四化一供”工作方针及1995年实施的“种子工程”对盐湖区种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良种更新更换时间明显缩短,种子科技含量明顯提高,良种的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标志着种子的生产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1.2   政企分设的市场化转型阶段(2000—2010年)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彻底打破了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盐湖区种业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主要表现有:种业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家猛增到8家;推广了一批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精选包装、商品化供应,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种业监管一改过去国有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市场监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1.3   依法治种、育繁推一体化的市场化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省、市也先后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了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的基本原则。新一轮的种业企业联合重组,扩张升级迅速展开,截至2018年年初,盐湖区拥有注册资金3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个;年建设各类作物良繁基地4 666.7~5 333.3 hm2;种业从业人员达500人以上。

坚持依法治种,持续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 “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 “万户千店百企种子市场整治活动” “种子质量年活动”,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原农业部、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连续5年的种子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100%。

2   小麦、玉米、棉花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情况

2.1   小麦品种经历了6次更新更换

2.1.1   第一次(1981—1989年)

旱地以北京12057为主;水地以晋麦11、晋麦20、78系列(78-1、78-2、83-1、83-2)为骨干品种,产量水平达200 kg/667 m2以上。在此期间,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种粮积极性高涨,面积逐年扩大,1987年达3.99万hm2。

2.1.2   第二次(1990—1996年)

旱地以晋麦33为主;水地以晋麦45、烟1604、晋麦31为主。在此期间,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hm2左右,产量水平上升到225 kg/667 m2以上。

2.1.3   第三次(1997—2003年)

旱地以晋麦47为主;水地以晋麦54、石4185、邯6172、晋麦56、晋麦61为主。产量水平上升到250 kg/667 m2。

2.1.4   第四次(2004—2009年)

旱地以运旱21-30、临旱536为主;水地以临丰615、运9805、临优145、临汾138为主。产量水平上升到325 kg/667 m2。

2.1.5   第五次(2009—2013年)

旱地以运旱20410、运旱21-30、临旱536为主;水地以舜麦1718、晋麦77、良星99、临汾8050为主。产量水平上升到400 kg/667 m2。

2.1.6   第六次(2013年至今)

旱地仍以运旱20410、运旱21-30、临旱536为主;水地以济麦22、山农22、晋麦84为主。产量水平上升到450 kg/667 m2。

2.2   玉米品种经历了3次更新更换

2.2.1   第一次(1986—1997年)

早熟品种主要有烟单14、苏玉1号;高产品种有丹玉13、掖单12、掖单13、西玉3号。由于掖单系列品种抗粗缩病和矮花叶病能力差,很快被淘汰。该时期玉米产量达257.35 kg/667 m2。

2.2.2   第二次(1998—2010年)

主要品种有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浚单18、晋单51等。在此期间,玉米播种面积连年递增,期末达到2.82万hm2,产量水平上升到314.5 kg/667 m2。

2.2.3   第三次(2010年至今)

品种有大丰30、中科11、郑单958、浚单20、晋单52等,产量水平上升到450 kg/667 m2。

2.3   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更新更换

2.3.1   第一次(1974—1982年)

主要品种有徐州1818、美棉岱字16号,但由于抗病性差,后期黄萎病普遍发生,产量增幅不大,皮棉仅平均增产1.5 kg/667 m2左右。期间产量24.55 kg/667 m2。

2.3.2   第二次(1983—1989年)

抗黄萎病品种迅速推广,主要品种有陕1155、李台8号、自选3号、中棉12、晋棉7号。本时期棉花面积迅速恢复,植棉面积达2万hm2,皮棉产量提高到46.65 kg/667 m2,增幅达90%左右。

2.3.3   第三次(1990—1997年)

抗病品种鼎盛时期,除中棉12外,晋棉12、中棉19等品种给棉农带来效益与希望,植棉面积最高达到1万hm2,产量水平上升到50.25 kg/667 m2。

2.3.4   第四次(1997—2008年)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抗虫品种的诞生,从初期的R93-4,到晋棉26号、美棉33B、晋棉31、GK19,到后期的冀丰106、晋棉47、中棉41等抗虫品种代替了抗病品种。抗虫、抗病、产量高、效益好,激发了棉农种植的积极性,使棉花产业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全区植棉面积从2003—2008年,连续6年稳定在1.33万hm2以上,最高1.89万hm2。产量水平上升到68.75 kg/667 m2。

2.3.5   第五次(2009年至今)

由于植棉管理繁杂、比较效益不高,棉花面積逐年下滑,90%以上的棉田改种经济林,到2017年植棉面积不足667 hm2。

(收稿日期:2018-09-06)

猜你喜欢
旱地种业棉花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棉花是花吗?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旱地出芦笋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雪白的棉花堡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