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
有朋友会问我,郑先生,中国足球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主要原因哪?原因多了,就不是一个主要原因的事。
第一个原因是最宏观,是中国人的问题。我跟刘建宏一块做过足球节目,做节目之余聊聊天,我说中国人不热爱足球。建宏当时就愣住了,说你说什么呢,中国人不热爱足球?我说:“建宏,那你拿中国人跟阿根廷人,跟英国人,跟意大利比一比。”他说,别说了,和他们比较中国人真的算不上热爱。我们随便采访一些声称热爱足球的人,我问他:哥们儿,常踢球吗,这个月、上个月踢过球吗?没有。或者说被你问这个人40多岁了,可能有点儿踢不动了。你问他:年轻时候踢球吗?年轻时候也不踢。那我再问:最近去给你的孩子踢球助过威吗?没有。为什么不去助威呀?我儿子也不踢,我怎么给他助威呀?我再问他:你有同事朋友去参加比赛,你去助威了吗?也没有。好,我再往下问一个问题:经常自己买票去现场看球吗?也不去。那你怎么个热爱足球方式呀?在家看电视呀。
那就这样定性吧,是不是说得难听点儿了:我们是一个伪球迷的国度,我们在梦游,一个伪球迷组成的国度凭什么要冲进世界杯?凭你梦游就冲进世界杯了?
第二点,人口问题。看到这次入围世界杯的名单,中国人真受刺激。为什么?人口1100万以下的小国,有11个之多。从人口多的往下数。今天(7月7日)凌晨,我们就看比利时比赛了,它的人口1100万,比深圳的人口还要少。再下面是突尼斯1080万;葡萄牙1034万;瑞士800万;塞尔维亚700万;丹麦573万;哥斯达黎加466万;克罗地亚424万;巴拿马400万;乌拉圭344万;还有一个冰岛33万人口。跟冰岛人口接近的中国县城,我都懒得给大家说了,说出来大家也不知道。
所以好多朋友脱口而出的牢骚是:这么多小国都进入世界杯了,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怎么没进?这说法不成立。如果这个民族的成员都不玩球,人多有什么用?人口大国未必是足球大国。什么叫足球大国?得是玩足球的人多的国家呀。中国的少年有多少人踢球?统计部门和体育部门没有给我们提供翔实的数据。从网上找来的一些数据来看,中国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数字,实在是不能恭维。我们好像比5万、10万也多不到哪去。
同为足球人口小国,为什么人家冲进世界杯了,而我们没冲进。所以问题还是存在的。我首先给问题定性,我们不是足球大国,是小国,但不是没问题,很多小国冲进去了。
我们这个足球小国,能不能把足球人口壮大一下?短期内不能。差钱?差地皮?960万平方公里,新建他一万个足球场,建不了?但是短期内足球人口上不去。为什么?就是因为新修建的这些足球场,跟我们关键的足球人口联不上手。关键的足球人口是8~17岁的学生,他们多数在大城市、中城市。这些学校周边的地皮还有吗?除了民居以外,早就让酒店、旅馆、商厦、写字楼占满了。能让这些孩子天天跑10公里、20公里,到郊区踢完球再回来?我们国家有钱,有地皮,但是你怎么让新建的足球场跟你要紧的足球人口结合?真的不太有办法的。
足球的诞生国英国今年来世界杯了,但好多年都没来,人家也不在乎。但是人家社会当中,群众的足球,学生的足球,人家非常地在乎,人家知道什么叫本末。英国学生、英国市民的足球,踢得太热闹了。听说伦敦郊区,一望几十个足球场,周末按钟点排队在那儿踢着。英超当然更不用说了,那是商业体育。冲不出世界杯,人家好像没我们这么在乎。
下面说第三个理由。中国普通人不热爱足球。但是球员也不热爱。你这么说有根据吗?有根据。1991年我写《中国足球的出路》的时候,去北京足球队、北京青年队采访,采访过两队的教练。他们跟我谈到球员练球的状态,说很不令人满意,没有热情。每天是下午3点钟开始训练,出来时懒洋洋的,有的球员说,看见球就烦、腻味,不想碰它。这样的状态,你怎么能有训练的质量?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这次世界杯期间,中国的记者采访到了当年日本国家队的教练冈田武史,他后来到我们的浙江足球队当主教练。他说:他所带的中国球员,到了训练开始的时间,球员到了球场后,就坐在场边休息,到我吹哨集合时,他们才慢慢走到球场,他们没有从心底上怀有喜悦去踢球,如果在日本的话,球员们早就已经出现在场地上了,踢着球,慢跑,做抻拉运动,各自做着热身了。日本的球员是因为喜欢足球而成为职业选手。只要场地上有球,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踢,中国的选手则不是。中国的球员过于看重金钱,一旦赚到钱,就不再在乎足球了,缺乏那种单纯的激情和热爱。从我写书的1991年到今年,时间跨度这么大,中国球员的基本状态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球员不热爱足球。那中国足球还有什么希望?
由此我说到了一个关键的因素:酷爱。如果你不酷爱一桩事物,你能把这桩事物做好吗?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点。
中国的梨园界和曲艺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就是说,你对这桩事情,痴迷了,如果你其他条件不够,你也未必能成顶级人才。但不痴迷,你肯定成不了顶级人才。在兴趣、酷爱、痴迷这个维度上,教育跟足球接轨了。我们教育能不能培养出诺奖获得者,我们足球能不能培养出顶级的球员,不管是教这个人数学、物理学,还是教这个人踢球,我们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人痴迷了?痴迷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软件,也是一把尺子,一个试金石。如果没有几个人疯魔,我们凭什么能干出名堂来?
第五点,我们足球老出不了线,想了个捷径,送一支少年队到西班牙、德国。让我来评价评价这件事情。我对此不持乐观态度。
我们懂得在优秀人才的产生中,筛选比培养更重要。你要把是这块料的找出来,不是这块料的话,是训练不出来的。因此培养是要有批量作基礎的。你们13岁到西班牙留学学足球去了,17岁回来,跟中国同龄人比较,可能会轻易地将中国大面积17岁的孩子比下去,因为中国足球文化与西班牙相差甚远。假设8~17岁足球受教者十万人,一个年龄段一万人。一万人就有五百支足球队。我们送到国外,能送几支?假设送两支。日后两支球队回国,面对498支本地少年球员,我们这两支球队的球员很可能轻易地把其他球员都比下去。但是大面积的少年球员里面,有些基因是非常非常好的。如果他被选进去,日后能长成大树。而催肥出来的人,长不成大树。
甫卿荐自《特别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