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沙丽
相比于长篇小说对社会历史的全景记录,人物性格特征的悉数呈现,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截取生活或者人生风景的横断面时,留下一些意象或情结,在戛然而止或者未知的结局中留下意味深长的猜测或疑问。很多作家在最开始的创作中都会选择从中篇小说开始练笔,能在有限的时空及语言文字间讲好一个故事,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考验才能的功夫。也可以说,从一篇中短篇小说,是可以见出一个作家的才华与潜力,甚至是叙事的伦理与技艺。优质的中短篇小说,往往带给人的也是愉悦的阅读体验,关乎写作本身,也源自小说的启示,或是回忆思索,或是心事探问。
周齐林的中篇小说《博弈》叙述的就是一段年少心事。记得张爱玲有写过,“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父母的为人”。如若说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需要独自来面对并承担自己的人生与命运,那么,家庭及父母往往在给予庇护与呵护时,也携带着无从抗拒的阴影,就像阳光下跟随的影子一样无从摆脱。我们对人世的看法、对爱情的观念,甚至是个人身上的习惯及思维等等,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给予与熏养。我们在这里体验清欢与纯真,也经历痛苦与绝望,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纯粹,因为每一次的经历都关系着个体自我的构成,我们的欲与望的燃灭。去讲述年少的心事,无疑也是再一次审视那些阳光与阴影。
表面上看,《博弈》是几个年轻人的感情纠葛,主人公陈小尘在念中学时就开始喜欢上了同学苏小萌,这一份暗恋一直跟随着他上高中,即使两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仍然不能阻挡这份情感的蔓延。对于这份单纯的爱恋,他因之欣喜,也因之失落;他愿意用心学习写作文,只为在语文课上赢得她的目光与注意,他期待着生活中的每一次邂逅,与她的相遇足以让他相信生活中还有所期待,是年少感情中不多的温暖与慰藉,也因为这份没有回应的爱恋而经历中考、高考的失利。陈小尘追随苏小萌的过程,是不断地打探并获取另一份情感及隐秘的过程,也是经历情感挫折的体验之路。苏小萌因家庭的缘故,几欲辍学,是初中语文老师马晓东资助了她的学业,照顾她的生活。而这两者之间的感情也正是在这样的相处中有了变化,从师生到恋人,最后也有了婚约。但是,在更漫长的岁月中,这份感情是否能够经得起人事的考验,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提到了自己的疑问,苏小萌面对陈小尘的爱恋,内心是有过涟漪和煎熬的;马晓东有着多种角色,也是以网友“孤独狼”的身份存在于陈小尘的生活当中,自始自终都知晓陈小尘的情感经历,他也害怕这样一个“情敌”的存在,想以暴力的方式进行阻止;而他转换身份和工作,最后有了考研的念头,也是想着如何更好地与恋人同行。然而,人生的路还很长,未来会是怎样,作者无从给出答案,就像生活本身也无法给出明确答复一样。
但是,从深层来看,我想《博弈》其实是一个人的战争,与其说陈小尘所遭遇的是外在世界的变动纷争,不如说是内心的风暴,不动声色,却黯然神伤,是个体正在长成自己的世界时所迎应到的,也是青春期所要与之交锋的成长及诱惑。
一方面,陈小尘需要面对的是父母的离异,以及各自重组家庭,或者在他们离异之前,早已出现的貌合神离与感情端倪就已经刺痛了敏感的少年。小说里写到他的父母各自的生活,父亲外出打工二十余年,后来与一个更年轻的女子在一起,母亲则与镇上的屠夫重组家庭,一切的变动却与他无关——那或许是少年不大能理解的世界,他所窥见的并不是那么的阳光明朗,反而带着难以启齿的隐情,甚至是肮脏。孩子的世界是由父母所建立的,而这样一个世界的破裂及其色彩也是由他们亲手制造的。他已经无法在并不完整的家庭里得到最基本的安全感与关爱,但却需要在残破的世界里重建对人生与情感、亲情与爱情的信心、勇气。爱,在给他留下伤痕的同时,也是他唯一可以凭借的支点。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陈小尘,需要面对的还有人性本身的魅惑,比如身体和性,感情的困扰与纠葛,成年人的世界已经向他慢慢敞开,他毫无准备,不知所措地莽撞。书店的女老板扮演了这场启蒙的引导者,他的慌乱、羞涩,而又无所顾忌,意味着一场看不到结局的冒险,肆无忌惮地成长,这些无法向外人道出而又从未体验过的经历,一一构成了那个自我的形象,像是那些正在燃烧膨胀的欲望、潜能或者潜意识,引向无可名状的明天。
作者寫出了青春年少时的诸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成长过程当中内在自我的丰富性,也正因为这样,在这个并不新颖的故事中我所读到的,正是作者对青春的一种体谅与理解,甚至是同情。这篇小说也令我想起,多年前看陈染的《一个人的战争》,还有周晓枫讲述生命隐秘的散文,它们让我读懂了生命更多层面的向度,在那些看似静水深流的表面所掩藏的动荡不安,伤痛犹疑,那些潜伏的思辨挣扎,诘问探寻才是一个人内在成长的源动力,我们看到了颓废,甚至是罪恶与堕落,但是也看到了善与希望,而这一切不正是息息相关,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么?大概我们的身体与思想里都住着一个恶魔,它随时都有可能带着我们飞升或者沉沦。
小说的丰富性,也正是人性与生命的丰富性。故事的最后三个主人公的情感走向仍是一种谜局,但是他们的想法不也在试着接近那个更满意的自己么?怀着慈悲与温暖的小说家,才会看到这样丰富的向度,也才会在写出丑恶的同时,赋予向上与美好。感情的受挫,来自父母的阴影,并没有让陈小尘过度地消沉下去,看似他是追逐苏小萌而努力上进,其实当他愈加靠近自己的“女神“时,他也在试着追逐一份心仪的感情,也在试着慢慢完善自己关于感情的认知,试着在父母的感情废墟中重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而他在成为精神成人的路途上,也必定包括对感情本身的忧与惧,喜与乐,也终有一天他会慢慢读懂父母的世界,还有更多成人世界的复杂性、生命的多样性,只是我仍然相信在阴影痛苦中浸染过的心灵也更向往光明温暖。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内在力量才能抵御那些潜藏的或是猝不及防的撞击,不得而知,有时候我们只是硬生生地就长大了。
因而,我更为看重的是小说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这些文字更像是流经岁月的摩挲之感,是细腻,也是粗砺的,这也让一个人的形象立体起来,比如陈小尘猜测并验证父母不和睦时的感受:
他严守着这个隐秘,没有告诉父亲,也没有质问母亲让她难堪,他不想告诉任何一个人。就像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有一条丑陋的疤痕,他小心翼翼地遮掩着,担心别人看到。他想着就让这个隐秘彻底地腐烂在内心深处,它却在光阴的步履下愈加枝繁叶茂起来,它随着它成长的轨迹时常以别样的一种方式浮出水面。一种压抑感时常胁迫着他,让他无所适从。
再如,苏小萌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时的内心挣扎:
她一抬头,仿佛就看见了自己的未来,考上大学这一年嫁给他,结婚生子,过着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这种生活也未尝不可,平静清澈如缓缓溪流。但她心底始终心有不甘,她也渴望真正的爱情。看着他渐渐离去的身影,苏小萌心底还是感到隐隐的疼,这五六年,他对她这么好,他一直在等着她,等着她长大。现在她长大了,自己却在情感上背叛了他。他没有做错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情。苏小萌蹲在地上,隐隐地抽泣起来,一股浓浓的愧疚感像是化成了一条条皮鞭一般狠狠地抽打在她身上。
细节在刻画人物时的有效性,除了与人物的形象贴近,也来自于语言的准确性。在我看来,细节之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就好比细节在中短篇小说中的点睛之用。但是,较之于主要人物的感性呈现,《博弈》中另外一些人物却感觉太过平面化,比如陈小尘的父母,他们并没有太多与陈小尘的互动,也无法感知到更细致的特征。诚然,在中短篇小说中无法展开太多的笔墨来勾勒人物的性情,但是次要人物的鲜明立体同样需要一两个细节来进行提亮,而不是可以忽略的配角,他们的存在,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怎样一个人,从一个侧面决定了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也正因为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不同人物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我看到了一个小说家的潜力,或者说,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
文学本身是对生命的探问,而对其表现的不断摸索也是见证写作的双重过程,我想小说家周齐林也正行进在这样一个路途之中,于文学中书写不同的人生风景,在虚构的故事里领悟生命片断。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本栏目责任编辑 冯祉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