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娇 翟付顺 于守超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及休闲游憩需求,结合山东省聊城市陈口家园回迁居住区案例,提出服务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即建议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环境心理学,在设施设置、景观空间营造、植物设计与配置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以期为国内以社会性弱势群体为主要使用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社会性弱势群体,居住区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06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由于社会性或体制性原因出现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以贫困农民、农民丁、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弱势群体阶层,学界将其称之为社会性弱势群体[1]。而随着当下我国弱势群体中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公共景观使用需求却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环境建造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忽视。目前,很多城市景观空间“消费化”特征明显,即在通过表现精英阶级意识形态展示其满足潜在消费者能力的同时,对社会多元元素、多样人群社会排斥的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2]。而作为花费城市人一半以上时间的居住区,它的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对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的建设状况与景观质量也最能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3]。
就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当下关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各类权益的探讨与人文关怀的提倡[4-6].而现有居住区景观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分析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色以及其与不同学科、不同理念的结合[7-10],从学科专业角度与具体方法层面对社会性弱势群体生活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方面仍有不足。在相关研究甚少的情况下,本文以陈口家园回迁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着重讨论基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并从不同层面探讨具体设计策略与方法。
1社会性弱势人群心理特征与居住环境需求
1.1心理特征
多数社会性弱势群体长期在欠佳的工作生活条件下易产生很多消极的心理感受[11-12]。这些消极的心理感受有自卑感与孤独感,压抑感与焦虑感,弱势群体面临社会中的隐性压力易产生焦躁、困惑心理以及非理性冲动,以及从其观念、行为、情绪、情感等多个角度皆可体现其消极心态,再如不公平感与被排斥感等。
1.2居住环境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3个低层次需求将弱势群体的需求确定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将其转化为在空间使用中对应的具体领域则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与休闲场所、交往与凝聚[13]。社会性弱势群体出于贫困、失业或是不理想的丁作状况,极其需要放松以改善身体状况、减轻心理压力,因此他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建设状况有着潜在的要求与期待。设计者需要着重考虑他们的需求。一是需求的重要性。社会性弱势人群大多由于丁作的不稳定性或由于失业、半失业闲暇时间充足,以及长期从事户外作业在工作闲暇之余需要合适便捷的休憩休闲场合,这是居住区设施和景观稳定的服务对象和使用群体,对其具有一定依赖性。二是需求的特殊性。该群体在进行聊天、休憩、运动、棋牌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时,对于享受绿色景观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同时对居住区游憩空间又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如方便性、私密性、舒适性和相对独立性。
2陈口家园回迁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
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从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政治影响力、脆弱程度、资源占有等方面来看,整个农民群体包括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农民工群体都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14-16],因此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以农民和农民丁为主要居住群体的陈口家园回迁区作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提出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2.1项目概况
陈口村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规划总用地面积57 876m2.规划总建筑面积308329.8 m2.规划绿地面积20 257 m2.项目基地为南北向近长方形地块。规划回迁安置楼12栋,6个相对完整的楼间绿地.1个中心绿地.1个主入口,2个次入口.1个地下车库入口,配有幼儿园、小学、社区文化活动站等。本项目为陈口村旧村改造丁程,业主主要为原陈口村村民。项目中居住区住户多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因此对该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对于研究基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2项目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要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应主要从人的心理层面创造舒适、安全、具有美感且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习惯的环境[17]。针对目前社会性弱势群体在居住区绿地使用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设计中将弱势群体的心理行为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和根本,这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乃至整个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入的认知[18]。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强化对人的关怀,实现空间环境的最优化,以期为不同层面的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2.2.1景观空间的营造
景观要素不同的围合方式可以营造出不同开敞程度的景观空间类型,在不同空间中景观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行为。如根据景观的空间类型和构成要素以及人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等特点进行设计,即可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情感化空间[19]。在陈口家园中心广场区的人的視平线比四周景物高的开敞空间,其明快、开朗的气氛对社会性弱势群体有着调节心情的作用,而居住区活动场地中央设置的置石及上面的励志主题的石刻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住户的审美和精神需求。陈口家园小区内的居民回迁自同一个村庄,彼此非常熟悉,熟人社区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邻里之间的交流比一般商业小区要多,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设置足够的室外交流空间。但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往往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处于旁观者视觉易注视到的地方,因此在开敞空间中以肢体活动为主的场地附近没有设置过多坐凳或宽阔的休息空间,而是在场地周边用绿篱、景墙等做适当起分隔、遮挡作用的设置,使其达到一种接近半开敞空间的效果。在真正半开敞空间中封闭的一面设置桌凳组合或适宜休息观赏的设施,更能满足社会性弱势群体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此外,回迁居民长期形成了在自家门口举办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这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居住区中也设置了较为完整的活动场地呼应这种需求,平时也可作为健身交流场所。
2.2.2园林设施设置
在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中,设施的人性化是十分重要的。园林设施作为满足游客观赏或休憩等需要而设立的设备、建筑,其位置、数量、间隔距离、材质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对使用者的心理起着一定的暗示与引导作用,为优化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使用体验,就需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身处公共场合可能产生的被排斥感、无归属感等心理。如在园椅的设置方面,要考虑到当人坐在园椅上通常会有看.听、谈、想4种表现,而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心理活动也各有不同[20],因此陈口家园中多样的布置方式更便于不同群体的使用。如在居住区中圆形场地的周边设置向心围合的长坐凳,以引导人们相互之间的聊天交流来增强其融入感。而园椅的设计和摆放对于游憩空间中的社会性弱势群体也会有很大影响,如果长椅设计得过短可被个人独占,则不利于社会性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融人;如果长椅过长,人们往往占据两端导致距离太远无法交谈,所以长椅的适宜长度应该可同时坐2~4人[21]。依据社会性弱势群体心理上的需求,陈口家园居住区中园林设施的外形皆简洁明快,风格宜自然朴实,并未为追求现代感和商业感而在设施外观上采用过高的灰度色泽以及金属质感的设计。另外,陈口村由于紧邻徒骇河,具有典型的滨水生活习惯,如织网、钓鱼等,因此在园林设施形态的设计过程中将这种滨水生活的特点加以表达,使居民居住其中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同时,考虑到田园生活也是陈口村村民拆迁前的主要生活方式,设计中将舒适的田园生活景观化,利用浮雕墙、雕塑、景观小品等再现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对居民来说可以勾起对乡愁的回忆,激发对新生活的热爱。
2.2.3植物设计与配置
自然景观空间所具备的多义模糊性和自然元素带有运动特征,人们往往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出较佳的心智、情绪和体力[22]。陈口家园回迁区居民多为需要在城市中或城市近郊生活的农村人口,基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心理需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自然性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将空间分解为宜人尺度的、适合不同类型人群聚集和支持多功能的各种类型的开放空间,并合理进行空间分割,丰富其内部景观要素。居住区中大量的软质景观虽然可以给使用者心理上的轻松感,而自然式的地形与植物种植却能为人们营造出田园乡野般的自然感受。
合理利用植物的形式也非常重要,不仅需要针对不同使用人群的游赏、娱乐目的,还应同时满足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相互矛盾统一的需求[5]。陈口家园居住区在树荫下的树池处增加座凳,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息场所,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可能性;而设置小区域的开放式草坪可以引导人们进入其中活动,为人们提供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有利于营造轻松自在的氛围;使用灌木或不同形态的植物形成绿色屏障,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对各自区域的空间控制,从而使人的领域性需求得到了满足,尤其使用颜色鲜艳明快、饱和度高的色叶植物作为隔离,还能減少密闭感,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本方案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乔灌草配置比例为5:3:2,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为4:6,利用复层混交的手法配植绿化,营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景观:在色彩和形态上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注意季相的变化,对使用群体的情绪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对回迁居住区自身的特征,植物在设计与配置上也有一些特殊的处理。首先,为社会性弱势群体服务的居住区需要在低成本控制的前提下,避免景观的单调。陈口村回迁社区景观空间的分配确保了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着力打造入口区域的景观效果,同时通过居住区绿地中地形的营造增加景观的丰富度。其次,为防止回迁居民在宅间绿地中种植农作物的生活习惯,设计者在草坪上优先种植了以常绿为主的地被植物,如小叶扶芳、迎春、红瑞木、月季等。由于人为种植的农作物不仅形态杂乱缺乏规划、且侵占景观植物生长空间,而且可能导致人的过度进入而影响其他植被生长,长此以往对居住区的景观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而采用微地形和常绿地被植物结合的方式,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给回迁居民种植农作物造成一些困难,从而保证了景观的长期维护,同时构建了以“微地形”和“绿毯”为元素,实用美观、独具特色的回迁住区绿地景观。
3结语
由基于社会性弱势群体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可知,在进行相应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分析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居住环境需求。本文以陈口家园回迁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为载体,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景观空间的营造、植物的设计与配置、游憩服务设施的设置几个方面应用了科学的景观设计手法,追求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如何积极地展现弱势群体文化,优化弱势群体使用感受:如何依据不同场地考虑不同使用对象的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的使用效率都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玉萍社会性弱势群体犯罪之生成模式:基于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4):100-107,161.
[2]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3):87-95.
[3]余慧.“绿色”概念下的居住区景观解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5):215-217.
[4]黄大熹,黄子婕.社会性弱势群体政策参与必要性分析[J]求索,2011(3):82-83,200.
[5]张乃仁转型时期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J].江淮沧坛,2015(4):67-71
[6]庞永红,郭笑雨.论中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基于马克思社会器官理论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172-177.
[7]龙赟,张平,李亚试论山地居住区景观的塑造:以济南银丰山庄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4,20(10):28-31.
[8]李志国,孙静,曹宁,等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的延伸:以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新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220-223,244
[9]高力强,白洁媛.雨水花园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石家庄淳茂生态城为例[J].给水排水,2017,53( Sl):166-169.
[10]沈莉颖,王仲巍.居住区宜人景观空间尺度探析——以青岛魯信长春花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91-195 ,200.
[11]贾香花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8(3):163-165
[12] QUINE S, KENDIC H, RUSSELL C,et al.Health promotion for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the case of homeless older men inAustralia.[J].Health Promotion Intemational,2004,19(2):157 -165.
[13]解永庆,荆锋,杜澍.基于社区视角的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 S2):59-66
[14]万兰芳,向德平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46-53
[15]王剑利,庄孔韶,宋雷鸣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91- 97.
[16]章雪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J].理论导刊,2017(12):62-67
[17]银周妮,王宁,向振华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层面的引导和控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2):295-297.
[18] GIFFORD R.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J].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Practice, 1987(4):53.
[19]谭焱文,禹雄峰,贾嘉,等.植物景观空间情感化设计[J].北方园艺.2015(23):93-96.
[20]孙福君,周孟,闫永庆.园林空间中园椅的综合研究分析[J]北方园艺,2008(7):180-183.
[21] JI JIANLE, SONC LI.Research on Design Methocls of Small-Sized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s[J]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14(8):100-107
[22]陈义勇,刘卫斌使用者行为视角的城市大型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北中轴广场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7):108-112
收稿日期:2018 - 04- 20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31805),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SDYY17147)
第一作者:刘雪娇(1993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 lxj1018@ yeah.net
通信作者:翟付顺(1976-),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 lulvon@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