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璐
摘 要:小说是在发于明朝盛于清朝,是一种可以记录世间百态的问题,它由时间、人物、情节、环境等组成,依靠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形象。《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片白话文小说,是鲁迅先生1918年4月创作的,最初于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月刊4卷5号,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笔下的小说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鲁迅的另外一个作品《铸剑》。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铸剑
1、引言
历史小说《铸剑》于1936年1月被文化生活出版社收录在《故事新编》中,其中在1927年4月25日和5月10日以题名为《眉间尺》副题为《新编的故事之一》刊载于《莽原》半月开的第二卷,第8、第9两期,其题材内容取自于干宝所创的《搜神记》中《三王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
2、创作背景
很多人都在说鲁迅是“孤独地面对着大海”创作《铸剑》,《铸剑》是什么时候写的呢?《铸剑》末尾处,鲁迅写了八个字:“一九二六年十月作”。1927年4月3日,他在日记里面,记了五个字:“作《眉间赤》讫”,“讫”是“了结”的意思。《铸剑》发表时题名《眉间尺》,收入《故事新编》时,才改为《铸剑》,以便使《故事新编》里作品的题目都统一成两个字。1927年4月3日定稿,4日将作品寄出去。五四时期,鲁迅评价清代武侠小说特点的一句话被记录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他曾这样说道:“宋人话本的正脉被清朝的侠义小说所承接,此之平民文学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鲁迅也将自己曾今用过的笔名宴之敖者用刚在了《铸剑》主人公的身上,鲁迅曾经在1924年编过一本美术方面的书,收集古代的砖瓦上的图案,叫砖文杂集,就曾用过“宴之敖者”的笔名,由此可以看出,《故事新编》从创作方法上来讲本身就是表现主义。
3、故事介绍
干将花了三年工夫,终于铸炼出一对宝剑。这是他一生中铸得最好的剑。可是干将明白楚王的脾气,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免得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
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这使干将更加愁眉苦脸。到京城交剑的日子到了,干将对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我留下了一把剑,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树底下。等孩子长大了,让他替我报仇。
干将带着宝剑去见楚王,楚王一得到宝剑,二话不说,立刻命令士兵杀死了干将。“哈哈,这下天下没有比我更好的宝剑了!”楚王得意极了。
干将死后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赤鼻。莫邪记住丈夫的遗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
十多年以后,赤鼻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诉了他。赤鼻流下了热泪:“啊,可怜的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爸爸报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日日夜夜练剑。
就在赤鼻加紧练剑的时候,楚王接连几天做了同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冲过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吓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们去打听,才知道干将果然有个儿子,正准备进城刺杀他。
楚王害怕极了,一边派人去抓赤鼻,一边命令士兵守紧城门,防止赤鼻混进城来。
赤鼻只好带着宝剑逃进了大山。没法为爸爸报仇,赤鼻伤心极了。一天,赤鼻在树林里遇见一位壮士。壮士非常同情赤鼻的遭遇,决定帮他一起报仇:“我能为你报酬,不过,你得把你的头和你的宝剑借给我,我带着你的头去请赏,趁机杀死楚王。”赤鼻一听这话,立刻跪下给壮士磕头:“只要你能为我父子报仇雪恨,我什么都愿给你。”赤鼻说完,提起宝剑把头割了下来。壮士拾起了头和剑,伤心地说:“放心吧,我一定要杀死楚王。”
壮士来到王宫拜见楚王。楚王见这头和剑跟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高兴极了,要赏壮士。壮士说:“大王,要是你把赤鼻的头放在锅里煮烂,他的鬼混就不会来伤害你了。
楚王赶紧叫人架起大锅,用大火煮头。谁知煮了三天三夜,赤鼻的头还是没有烂掉。壮士对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赤鼻的头就能煮烂了。”
楚王也觉得奇怪,就亲自走到大锅边,伸长脑袋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那把宝剑,用力一挥,把楚王的头坎落在大锅里。卫兵们大吃一惊,过来抓他。壮士手起剑落,又把自己的头砍落锅里。
4、走进《铸剑》的语言特点
《铸剑》体现鲁迅的语言风格“两种调子”。前后两个高潮之间的关系,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
《铸剑》前半部分是一个悲壮而高尚的复仇故事。小说结尾是完成复仇“之后”。人们的眼睛呈现出一幅狂欢的景象,当复仇者和暴君的头骨被混合在一起,被一同展出时,复仇的神圣性也已荡然无存。尽管鲁迅对复仇念念不忘,但在看客面前,他还是向看客揭示了复仇的无效性和无意义性。
“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并存,或语调或显或隐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5、借助这支“剑”走进作品
《铸剑》是鲁迅《新故事》中一部奇异而华丽的小说。它笼罩在悲伤、犹豫彳亍的气氛中,成熟而勇敢的眉间尺,智慧超群,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黑人,残酷无情的国王,组合成了一组复仇心重的关系。复仇的人、帮助人复仇的人和被复仇的人他们的斗争始于刀剑。鲁迅用“剑”作为武器。当复仇的故事从民间到专制朝廷,又到民间的三个地点时,鲁迅用他的尖笔指着观众。鲁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了他在绝望中挣扎的独特人生经历。因此,“剑”成为小说的主题意象。
6、结束语
从小说的引申意义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鲁迅相借宴之敖者这一真正为了正义而又不图名利的代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鲁迅曾用之作为自己笔名,意为“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在城中眉间尺的遭遇,一方面是有鲁迅的谐谑之笔,对干瘪脸的无赖的描写;另一方面则是证明眉间尺在社会生存处事上的不成熟。至于辨头,在眉间尺和黑色人来说,这是他们复仇的代价悲壮处,也是他们“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坚定决心;在大臣而言,则是写出了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官僚机制的虚伪。整体来说,这是鲁迅在《故事新编》里面最沉重的文笔,但是也有他自己的深情所在,也是鲁迅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见证。
参考文献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說流派史.M.长江文艺出版2009年.
[2]郑永格.鲁迅一个丰富的世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