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海
摘要:新时期,地市党报需要更多元化的竞争策略,通过提高自我塑造,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加大和适应报道对象的新变化。银川日报推出有特色的县区专刊,让专业性和服务性紧密结合,通过三个对接,抓好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扩展性,扩大报道的外延,体现报道的内容,努力为新形势下地市党报专刊发展探索创新之路。
关键词:县区报道;三个对接;特色亮点
银川日报从2012年创刊以来,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把专刊当作党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服务性,办出党报专刊的特色,扩大党报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出有特色的县区专刊。几年来,银川日报县区专刊在增强服务性上狠下功夫,让专业性和服务性紧密结合,努力为新形势下地市党报专刊发展探索创新之路。
一、用“新”求突破
银川市做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县区和园区经济经过多年发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县区和经济开发区都有把自己发展特色和重点经济发展成果宣传介绍出去的愿望,另一方面,读者也不满足报纸零散式的新闻报道。银川日报县区专刊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了。
开办之初,银川日报就明确提出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首先,报社专刊人员一一走访县区和园区,和宣传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对接,提出搞好县区专刊的三个对接:
第一个对接是与主旋律对接,引导舆论。为此,报社年初就召开座谈会,双方就报道的选题进行详细商讨的同时,编采也会告知对方那些内容不适宜刊发,避免一些非报道主题和有广告倾向的内容进入选题。
第二个对接是与读者对接。为了加强合作,通过报社通联部吸收了一批读者,通过微信或QQ建立联系,专刊采人员抽空与他们聊天,从中了解把握新闻动向,从聊天中听取他们对县区专刊的看法,他们感兴趣的事就是专刊报道的重点。
第三个和企业对接。县区有政府部门,也有企业和村镇,园区主要是企业为主,他们是县区报道的主角。银川日报县区专刊在创办之初,报社领导每年都要带队到县区听取办报建议,从宏观上把握报道的方向。專刊的编采则深入部门和企业,对他们提出报道建议,重要节点,提前做好报道策划,做出报样,与对方共同沟通,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三个对接的成功,让县区专刊既宏扬了主旋律,又全面深层次地反映了县区和园区的发展变化。6年多来,银川日报在县区专刊上投入大量版面,全方位地报道了县区和园区的建设成就,推出了一批有影响、有深度的专题报道。如银川市庆区双创基地助创客园梦、西夏区用智慧和精细管理城市、灵武市精品羊绒从这里走向世界等报道整版推出,梳理出这些县区的特色产业和亮点工作,不仅读者看了有启发,报道对象对这种报道形式也很认可。
二、紧捆特色“深”挖内涵
做专刊和新闻版有相同,也有不同。新闻版讲时效性,信息量要大,要快。而专刊除了这些特征外,还要在专业性、深度、特色做文章,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深度。因此我们在县区专刊上,无论是内容还是版面形式,或者是稿件编排,均和新闻版做法不同,力求在新、特色上做出亮点。
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利用专刊和灵活性,积极创新,贴近读者,有别于传统新闻版,让读者易于接受,提高了阅读率。如有一期报道贺兰县年度亮点工作,该期专刊以一大张二联版的形式出现,不仅视觉上富有冲击感,悦目的颜色,独特的形式,使这个版面不仅受到读者欢迎,也成为当月银川日报好版面。
专刊的新闻时效}生对新闻版而言,是有滞后的。县区专刊是有周期的,为了让专刊“新”起来,银川日报专刊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内容要有时效性,要有新鲜感。专刊的稿件虽然不能像新闻版在第一时间刊发,但从写稿的时候,就要求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形势,发挥自己“专”的优势,抓好新闻的深度和扩展性报道,切人群众关注的问题,把文章做足做透。二是内容要新颖,要有时代感。我们专刊要求采访写稿时要有超前的意识,这不仅要求采访要扎实,报道深度上要不同于平常的新闻稿,编辑在材料的选用要针对性更强,不仅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扩大报道的外延,体现报道的内涵。
实践证明,银川日报县区专刊的许多尝试是成功的,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了报纸质量。网络时代,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地市党报必须面对的问题。扬长避短,围绕“深”字挖内涵,紧盯“新”字求突破,经营好专刊,不失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