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茹茹
摘 要:一直对什么是共产主义有诸多疑虑,因此选读著作《共产主义的原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陈培永,2016年6月出版。本书主要介绍了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还能实现吗?全书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异化劳动的形式否定;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三、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本文将浅谈笔者在读《共产主义的原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后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共产主义的原貌;《手稿》;启示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本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生前铸就的一篇文章,是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一部著作。虽然这部著作在1927年其中一部分被《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俄文版收录,但它一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32年,著作全文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上发表,自此它才受到廣泛关注。手稿涵盖了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学说三个部分,一度引起广泛讨论。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内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异化一方面说的是我的个人劳动成果不属于我个人所有,我所想得到的物品是他人的所有物,我无法占有;另一方面是说我每一个事物都是不同于事物本身的其他东西,我自己的活动也是一种物品,我的活动适用于资本家,适用于一切非人的统治力量。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频繁出现,如果进行在线搜索的话,其排行榜应名列前茅。什么是异化劳动?往简单了来说,就是你自己的劳动本身是自己出了力的,本身应该完全属于自己,但是这些劳动最终并不是你自己的个人所有物,他属于各种有关人员,处于一个相对繁杂的关系网络中,成为外在于你的力量,成为你没办法把控、拥有、主导的外在对象。异化劳动有四个主要规定:一、人的劳动产品同人相异化;二、人的劳动活动同人相异化;三、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四、人与人相异化。在这之中,劳动者同自身活动的异化,通过他本身在体验劳动活动中体验到的不是怎样对自己肯定,而是不断否定自己,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因为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
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劳动,每个社会阶段都需要人的劳动,没有劳动,社会就无法生存与前进,整个世界将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生活和社会状态,蛋糕之所以越来越大,并不是分得越来越大,而是靠劳动,靠做的。但劳动有内容和形式之分,在一切社会条件下,在一切生产关系中,劳动都有共同的内容,劳动是人的一种客观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象征,是人向社会发展索要攫取的财富源泉,它会随着社会条件、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劳动的异化就是它的形式之一。共产主义要做的是对社会原有异化劳动形式予以摒弃,对劳动进行积极宣扬。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如何想象出非异化的劳动形式?但是共产主义想要实现的劳动是怎样的呢?劳动者应该是人。人不是作为“工人”,而是作为“人”来生产、来劳动。人与人共同主导劳动过程,共享劳动产品,不是为了钱财而劳动,而是为了肯定自己与他人而劳动。者是为了自己也同时是为了别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将是自由的生命活动。人能在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不是被要求非要去完成某件事情,而是自主自愿的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自己的意愿。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
我们把劳动当成休闲、当成娱乐、当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彩部分,有没有可能实现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至少我们要去努力,尊重劳动价值、改善劳动价值、提高劳动待遇、共同参与管理、弘扬人性关怀,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努力的方向。人类都具有某种惰性,他们没办法在劳动时感受到快乐,只有当他们不劳动,彻底放松下来,一切才变得天朗气清,心情愉悦,所以人们总是寻找一切机会能不劳动就不劳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是工作的满意度没有得到体现的最佳表现。但又想到“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又未免让人无奈?
很多人羡慕的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上半生我的生活是工作,下半生我的工作是生活。可能会有人感叹,我们跟他比还差很远,我们还得继续工作。他总算做到了,可以去享受生活了。不过,马云这样的生活感叹也只是非异化劳动的最初阶段,他尚未得到完全的释放自我,或者说他并没有实现工作和享受之间的融合,工作与生活仍是分离的。如果还有两者的区分,就不可能说消除了异化劳动。
我们要努力做到工作就是生活,就是享受,就是精彩,就是愉悦。人还在劳动,但劳动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精彩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点,社会发展是前提,个人的努力必不可缺。
“劳动者的解放”从实质上来看应该是人们私人占有自身的劳动成果,这种劳动成果不与社会其他人员发生任何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人的占有。占有表现为一种自然的政治关系。只有在这里,人和物才达到了全面的统一。也只有在这里,人和人才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总结
现代社会,我们有机会、有能力、有热情去理性的思考何为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共产主义,通过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轮廓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次读经典都会有新的真知灼见,在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中国梦的路上,我们更需要深入“泥土”,“接地气”的汲取学术的养料,提升自己,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培永:《共产主义的原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如是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