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钢
武汉会晤为中国和印度今后在多领域改善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丰厚“红利”。
为增进相互了解,中印两国启动了多项合作倡议,其中包括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印度外长苏什玛斯瓦拉杰于2018年12月在印度新德里共同启动的“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该机制旨在加强两国人文交流,有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增进两国彼此了解。
诚然,困扰中印两国关系的问题很多,例如尚待解决的领土问题,西藏问题,贸易逆差问题,与巴基斯坦、美国的关系问题,对印度洋问题的认识差异等。然而,自从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举行武汉会晤以来,两国采取多项措施,大大降低了上述问题的负面影响,双边关系呈现出积极改善的良好态势。
武汉会晤过程中,两国领导人就加强双边战略沟通、建立信任措施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削减贸易赤字、共同支持多级世界和探索在阿富汗开展经济合作项目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共识。
高层互动日益频繁
武汉会晤以来,中印在外交、国防、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机构、军队、金融、贸易等多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高层互动,各层级的密切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这些努力旨在为中印关系“积累更多正能量”。
首先是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赴青岛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筹备会议。紧接着,莫迪总理于2018年6月正式访问青岛,并与习近平主席共同见证了印度大米输华、跨境河流水文报汛两项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还一致同意到202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多亿美元。另外,莫迪总理不久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发表的关于“印太战略”的“包容性”观点也受到了北京方面的积极赞赏。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上将于2018年8月21日至24日访问新德里,与印方就如何在两国军队间设立军事热线、落实建立信任措施、重启中印携手联合反恐演习(该演习随后于2018年12月3日至23日在成都成功举行)、新增两个中印边防会晤点(目前已有五个)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此外,中国公安部部长赵克志于2018年10月23日访问德里,其间与印度内政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h Singh)举行高层会晤。双方同意加强和巩固在反恐、打击有组织犯罪、毒品控制、打击人口贩卖和信息交流方面的互助合作。
王毅外长的新德里之行可谓成果丰硕。去年12月21日至24日访印期间,在他与斯瓦拉杰外长的见证下,中印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内容涵盖青年交流、旅游、博物馆管理、影视联合制作和共享、友好城市、专业口笔译教学、教育合作、体育、医学和瑜伽等“十大支柱”领域。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均非常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这次访问为增进两国民众间的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中许多合作内容对两国来说并不陌生。事实上,中印两国在过去30年里已达成多项谅解备忘录,其中包括每年1OOO多个青年交流项目、32个教育奖学金、中印友好交流年、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纳兰陀大学、书展、电影、瑜伽和体育等。此外,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阿米尔汗近期的热门影片,在中国收获了大批粉丝。旅游业方面,印度对华开放了电子签证,但2017年,相比8二万印度游客到访中国,仅有14万中国游客到访印度(主要去往佛教景点)。
在本轮外长磋商中,双方对40多个过去已取得了部分进展的项目以新的形式进行整合,这为推动两国关系注入了新动力。
双方交流日益紧密
除频繁的高层互访外,最近一段时间,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就是两国交流机制不断创新,加强交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或许与两国媒体和智库开始强调和重视这一点有关。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技术的全球化,人类交流方式变得更为多样。数字化、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为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事实上,拥有巨大消费者数量和市场规模的中印两国,现已置身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时代的风口浪尖。
然而,目前的国际交流机制主要由西方话语体系所主导,因此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要么追随西方的话语体系,要么就新兴话题创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后者有时被称为“东方话语体系”,以凸显亚洲价值观、倡导通过对话和共识解决问题、支持世界多极化发展等为特点。
当然,中国和印度一开始倾向于建立各自主导的话语体系,但后来发现在该问题上进行合作对彼此更为有利。例如,中国目前已在世界各地都开设了孔子学院,而印度除了普及瑜伽外,还在各国大学设立了泰戈尔教席和甘地研究中心。
此外,在媒体方面,两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属、运营管理和发展路线也不甚相同。在中国,除了数千家纸质报刊和新闻网站外,社交媒体也在蓬勃发展,并随着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融合而变得广泛流行和不可或缺。
中国媒体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2016年12月,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开播。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随后,在2018年底,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同样,印度媒体也不能避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近些年,印度的纸质、电子和社交媒体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印度实行国家联邦制和多党制,印度媒体通常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独立运营,同时受印度新闻广播协会和印度广播基金会监管。
尽管存在诸多差异,两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随着全球化风潮而进入了一个飞速变化的发展期。两国媒体都打算在东半球经济增长率高于西半球的时候,发挥各自优势。因此,中印媒體论坛正是两国基于这一点深刻考量后的结果。
2013年9月16日,首届中印媒体论坛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两国40多家主要媒体负责人、记者及专家学者约8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时任印度外长的库尔希德在会上表示,此次活动将促进两国在媒体沟通交流、相互理解和合作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15年2月1日,第二届中印媒体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蒋建国和印度外长苏什玛斯瓦拉杰在会上致辞。
2018年12月21日,第三届中印媒体论坛在新德里举行。印度外长苏什玛斯瓦拉杰在会上表示,只有加强人文交往,才能进一步推进双边关系与合作。加强媒体了解、密切伙伴关系、构建未来媒体合作方案成为本届论坛的三个主要议题。此外,论坛还围绕电影联合制作、内容共享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为增进两国人文交流而发起的第二个倡议是在智库层面。如今,中印两国分别拥有数百个智库,他们为决策层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在影响精英观点和理念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北京会晤时达成重要共识,决定设立“中印智库论坛”,以便为中印两国政府提供系统化意见和建议。在此之前,尽管两国的智库一直保持着相互交流,但这种交流模式主要是一对一的。
首届中印智库论坛于2016年12月9日至10日在新德里举行,主题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印发展伙伴关系”。第二屆中印智库论坛于2017年6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印战略合作与发展伙伴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致辞并倡导建设多极化世界新秩序。第三届中印智库论坛于2018年12月20日至21日在新德里举行,主题为“文明交融迈向亚洲世纪”。当时,印度外长苏什玛·斯瓦拉杰在发来的贺信中表示,她相信此次论坛将进一步紧密两国固有的智慧联系。随着中印关系的深化以及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作用的不断增强,世界期待中印领导亚洲迎来“亚洲世纪”。
务实合作有待加强
尽管高层互访和加强精英交流对增进两国互信成效显著,但中印两国还需要在当前一些国际问题上切实加强合作。事实上,从两国在很多问题上发布的联合声明和共同立场可以看出,双方的共同利益正在逐步扩大。
如今,中国和印度是全球化的主要倡导者。在全世界面临关税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威胁的情况下,两国曾在G20峰会、金砖峰会和其他多个国际场合明确表示,在实行经济改革和自由化的进程中,全球化使本国在市场准入、投资、进出口等方面受益良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鉴于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给国际政治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两国一直倡导建立多极世界。战争引发的导弹袭击、派驻军队、政权更迭以及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是中国和印度所共同关注的区域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对国内局势造成不良影响,双方曾在联合国以及中印俄三国外长会晤、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其他多个多边机构框架下对此进行沟通协商。
通过金砖对话机制,中国和印度一致强调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改革重组以顺应时代变化。自2010年以来,两国试图提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但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
此外,中国和印度,相比同为“基础四国”的巴西和南非,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方面明确表示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面对发达国家在解决其两三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发展产生的碳排放存量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尽管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自愿制订削减排放量目标,但“基础四国”仍积极响应,履行各自的减排义务,逐步降低排放量。
武汉会晤为中国和印度今后在多领域改善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丰厚的“红利”。这一点从近期频繁的高层互访和不断拓展的合作议程中得到了积极体现。如果两国间的核心问题得到解决,永久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而中印两国正试图通过加强彼此交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