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引路人——王志华
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教授,IEEEFellow(会士),北京电子学会特聘专家。
梦想寄语:国家、社会的需求就是个人的前途所在。
初识大咖
他,研究的领域包含集成电路和系统的设计方法学,用于医疗和通信的低功耗模拟与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等。
他,主持完成过15项以上国家项目;与同事及学生合作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教材;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183篇学术论文;持有12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8项美国发明专利。
他和他的团队,就是我们熟知的第二代身份证数字芯片的研发者,不仅实现了身份证的“机读”功能,而且高度防伪。
大咖零距离
Q:您的学生对您的评价有三个标签——哲学家、战略家、家人,这是什么原因?
A:“家人”这个我是知道的,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来讲,他们都像我的孩子,我也不时请他们到我家里去小聚一次,就是如家人一样。
被采访嘉宾:说王老师是哲学家,是因为王老师非常喜欢把哲学思想融合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比如王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其中能做的部分要做到世界上最好,不能做的部分要用世界上最好的。王老师的这些哲学思想让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
被采访嘉宾:说王老师是战略家,因为王老师在医疗电子的研究方向上,对整个产业格局有非常清晰的认知,站在非常高的高度上指引我们前进。
Q:从业已40余年的您,当时是怎么进入到这个行业的?40年如一日,您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A:这个说起来有点遥远,考学已经是40多年前,那时刚恢复高考,我报考的时候,对专业也没有多少了解,成绩比较不错,就报考了清华大学,报考的院系叫无线电系。当时无线电在我脑中的概念就是收音机,我想读无线电系应该就是造收音机、修收音机之类的吧,当时想的很简单。这40年来,全世界都见证了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
至于说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我觉得做的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理科的核心在于两个字——发现,利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已知的技术手段去探索已知事物的未知机理。而工科我通常用另外两个字来总结——创造,依然可以运用三个已知、一个未知来表述,即利用已知的科学原理、已知的技术手段、已知的工艺和材料创造未知的全新事物。刚才讲到身份证,在二代身份证之前,我们使的是很简单的工艺,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今天的二代身份证后, 使得全社会13亿人都用上了新产品,我觉得这是可以载入共和国历史的。40年做这一件事,在我看来算不上是煎熬,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很激动人心的事情。
Q:当年准备高考时,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经历和印象深刻的事情?
A: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一提的,因为相对来讲,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这种艰苦不单是对于今天城市里的孩子不可想象,对于今天农村的孩子也是不可想象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教室里坐了六七十个人,晚上的时候两张课桌坐四个人,没有灯,公用一盏煤油灯。教室里一共有三十几盏煤油灯,烟雾缭绕,看着像处在仙境里,其实是处于污染很严重的环境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把好好学习当作你的目标,把取得好成绩当成最终结果,我把它当作我学习时的基本态度。
Q:目前在芯片产业您可以说是领路人,您又是怎么看待芯片这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呢?
A:我觉得这个产业还是蛮有意思的行业,我经常说它虽然没有水、空气、粮食那么重要,但集成电路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一个现代人生活在文明社会里,应该衣冠楚楚,如果说不穿衣服也可以,就如同在当今社会里,如果拒绝用电子信息产品,也可以活下去,但意味着你离开了文明社会。
我曾经画过一张图,画出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倒三角形结构。最顶层是我们得到的增值服务,比如我们沟通使用的微信,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抖音;再往下一层是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等;再往下是电子产品;接着是集成电路;再往下,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半导体的设备和材料。倒三角越往上,市场规模越大。
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大,对人才需求也很大,我们对人才的需求有30万到35万人。而像清华大学这个专业的本科生每年只有二三十人,我们面临着很大的人才缺口,而且每年的需求只增不減。所以,国家有需求,社会有需求,对你们来讲就有很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