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李泌

2019-09-10 00:13:08马晓雨
国企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张说张九龄玄宗

马晓雨

救国家于危难,退全身于朝野。为官不求封官达禄,归隐只恋山水之情。这样一位行事飘逸潇洒,刚柔并济的“山人”,就是唐朝名臣——李泌。

年少才识过人

少年时的李泌就聪明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也粗通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被当地人称为“奇童”。

唐玄宗听说李泌如此聪颖,便叫人带他进宫,正赶上唐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在下棋,见到李泌来了,便请张说测试一下他,看看他的应对能力。张说一边下棋,一边看着李泌,深思了一下,然后让他用“方圆动静”为题说几个句子。李泌听完,迟疑了一会,问道:“大人,我想知道大致的要求。”张说指着棋盘和棋子说道:“方,好比棋盘;圆,好比棋子;动,好比活棋;静,好比死棋。”李泌听了点了点头,立即回答道:“方如行仁义,圆如用智慧,动如施展才能,静如心领神会。”李泌的回答顿时语惊四座,张说十分高兴,起身向唐玄宗祝贺,庆贺唐玄宗得到了一个难得的神童。

唐玄宗也觉得李泌的回答寓意深刻,十分别致。他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的智力和气质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啊!”便命人赏赐他五匹锦缎,还特地颁下一道赦令给他父母:“要好好培养这个孩子。”一时间,小小的李泌就这样出名了。

诗人、宰相张九龄也特别喜欢李泌这个孩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都很要好。严挺之却不喜欢萧诚,认为他巧言阿谀,很不实在,常劝张九龄不要与他过多来往。

一天张九龄自言自语道:“严挺之过于刚直,萧诚却温柔和顺,令人喜欢。”当他正要派人去请萧诚时,没有料到在他一旁的李泌,却毫不思索地说:“大人出身平民,一直靠耿直正派的作风官至宰相,难道还会喜欢温顺善于谄媚的人吗?”张九龄一听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小孩竟有如此明确的看法,而且还批评自己,非常惭愧,于是马上向李泌道歉,并称他为自己的“小友”。少年时的李泌就有对正直、阿谀明确的判断,这也影响了他今后的仕途。

平定安史之乱

天宝中期,李泌鉴于国内形势,给玄宗献上自己写的《复明堂九鼎议》。唐玄宗看了想起了当时那个神童,便让他进宫讲授《老子》。李泌讲解得不错,深得唐玄宗的赏识,便让他到东宫辅佐太子李亨。从此,李泌和李亨就常在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年轻的李泌看不惯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的专权,便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引起了杨国忠很大的不满,于是以“讽刺朝政”的罪名将李泌赶出了京城。但李泌毫不在乎,干脆辞掉官职,到山中隐居。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慌忙逃往四川。在大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时,太子李亨提前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唐肃宗,而唐玄宗成了太上皇。但刚上位就接手这样一个社会动乱的烂摊子,面对叛军的步步紧逼,唐肃宗束手无策,这时他想起了李泌,便邀请他出山。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唐朝江山风雨飘摇之际,李泌不负重托。他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向唐肃宗阐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对形势做了详尽的分析。面对气焰嚣张的叛军,他乐观坚定,自信满满。

当唐肃宗询问他打败安禄山的时间时,李泌说:“贼兵抢夺了金银财物、男女百姓,全都送到了范阳(今北京一带),这说明他们都是乌合之众,只有贪得之心,而无治国平天下的大计。估计用不了两年他们就不能逞凶了,陛下不要操之过急。”

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他针对四路敌军拟定了作战的方略。他告诉唐肃宗:安禄山的四路大军,真有实力的仅有两路,要作为抵御的重点。按照李泌的方案,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唐肃宗特别兴奋,因为这既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于是肃宗想拜他为宰相。但被他拒绝了,他并不是要来做官的,而是要拯救天下,所以李泌自称“山人”。即便如此,肃宗仍对他十分看重。

在之后的几年里,李泌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

李泌后来又帮助朝廷平叛了不少的战乱,虽没有在朝廷担任要职,权力却超过宰相,但也受到了排挤。为了自保,他不得不选择归隐。

调和皇室矛盾

历来的帝王宫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复杂的场所。调和帝王将相们的矛盾,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如果被私欲所控制,绝无可能,再就是要对每个位置上的人的心理有着精确的把握。而李泌却能仗义执言,排难解纷,调和其父子兄弟之间的祸害,实在是古今历史第一人。

肅宗即位后,打算任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李泌对此据理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长,即太子李豫(即后世唐代宗)担任此兵马大元帅一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有所感,便听取了李泌的建议。

李倓遭小人进谗言被妄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

在收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禀奏在蜀地避难的唐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当太子,希望玄宗回来接着当皇帝。而李泌断言玄宗定然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李泌与群臣都向唐玄宗上奏,皆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安心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更迭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国家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年迈。

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曾多次陷害唐肃宗,使肃宗的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听后,才不再追究。

李泌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

兴元元年,被淮西叛军击败的前汴宋节度使李勉抵达长安,一部分朝臣认为他丢失了大梁驻地,不应还在相位。李泌为李勉辩解,说李勉其人不擅用兵,但向来深得军民之心,又肯在睢阳主动交付兵权给部下刘玄佐,成就了刘玄佐最后收复之功。此等容量,不可小觑。德宗听后,才恢复了李勉的相位。

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德宗表态:“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具有的阔达胸怀与气度。

李泌“知进退,懂取舍”的处世之道,更加值得人们学习。

猜你喜欢
张说张九龄玄宗
狡黠
狡黠
意林(2020年20期)2020-11-06 04:06:14
张九龄借棋劝谏
快乐语文(2020年13期)2020-07-03 07:46:48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老友(2018年11期)2018-11-22 11:22:22
和别人无关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张九龄与禅宗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