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的培养

2019-09-10 07:22肖群洲
高考·中 2019年1期

肖群洲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和经济社会日趋繁荣,我国对外贸易與外交活动日益频繁。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激增,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成为了各大高校、众多培训机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我国已在高校外语专业招生、学科设置上做出部分调整,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基于“一带一路”人才的实际所需,本文着重于分析当前语言教学与实际运用,提出几点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人才;高质量培训

2013年,习近平总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互利共赢、互学互鉴的发展理念,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而语言与文字的翻译工作,则在对外贸易与交流中扮演者关键的作用,是我国国际贸易与外交的桥梁。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贯穿亚、欧、非三个大洲,各国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有英语,还涵盖了多个语系中的数十种非英语语种。这对我国翻译人才与翻译人才培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的全球化趋势,才能帮助国家在国际上如鱼得水。

1、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问题

1.1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

伴随着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向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名,对外贸易数额庞大,优秀翻译人员必不可少。此外,作为外交大国,翻译人才是构建友好睦邻外交关系、实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所必需的条件;作为文化大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引进先进外国文化也需要翻译人才。“一带一路”战略更刺激了沿线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商贸往来,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如此看来,我国当前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

1.2人才培养系统不够完善

追根溯源,我国的翻译学最初是应用学语言的一个分支,直到20世纪末期,才独立为一个学科,故而体系的发展并不十分成熟与完善。此外,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阶段,多数培训只局限于英语这一单一语种,忽视了复合型语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加之翻译人才市场适应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而翻译人才就业方向较少,导致翻译人才竞争力、适应力不足。

1.3学生翻译意识薄弱

翻译意识指的是,人们翻译的思想、观点、理论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受制于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目标,现在学习英语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提升做对题目的能力,可能忽略了翻译到底是什么,缺乏翻译意识与翻译技巧。或者有人只把翻译视作一项赚钱的工具,缺少明确而又正确的翻译观念,对翻译专业的认知失之偏狭,很难在这行业取得成就。

2、如何提升翻译人才的队伍水平

2.1加强文化差异学习

翻译是外语与母语的优美转化,文化差异是我们要克服的困难。因为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极大,而且随历史变迁,文化也在变化。我们只有让人才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成效。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教学,使用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素材教学,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提升学生文化感知能力。

2.2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在现今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上,大多为翻译理论教学,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但语言终究需要运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如此,在面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时,才能更好地让翻译发挥作用。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将理论基础阐释详细,;另一方面老师要将学生置于不同情境,运用不同的新鲜素材,让学生提升在翻译实践中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2.3完善人才评定机制

国家现有一系列翻译资格认证的分级考试,在某些层面来说满足不了对翻译人才选拔的需求。我们可以将在平时翻译学习的成绩以一定比例纳入分级考试评定中,以选拔翻译人才。

2.4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教师是教学理念的体现者,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者。现今学外语与翻译并不是等同的概念,翻译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翻译教师不仅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有高尚人格,具有广阔的视野;不仅具有大量实践翻译经历,还要懂沟通策略与技巧。为了培养这样一只教师队伍,我们要注重选拔高学历翻译人才,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方亚利.新西部.2018(05)

[2]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初探[J].但雅琼.经济研究导刊.2016(23)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李韶.知识经济.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