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批注1:报纸的老旧不堪与它对于作者的非凡意义形成对比,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与向往。“我”趴下看报,那种专注,是年幼的“我”对于读书执着的喜爱。]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批注2:“抱”“飞奔”“扎”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后的喜悦心情,生动地表现出“我”对读书的渴求。]
还没过瘾呢,故事结束了。松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笑了,再来,从头再来一遍。几乎,记住了每一页的人物,甚至人物对话,还有一些好玩的句子,那么快,就记到了心里。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后来,偶然知道,胡兰成曾经用“花来衫里,影落池中”来形容张爱玲,心里愈加地喜欢这些文字了,原来,它们的背后,藏着那么多美妙的东西呢,仿佛是暗香,在时光里,雕刻成一幅幅油画,静默着,动人着。[批注3: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与标记,那些文字深处,确实蕴含着人们微妙的情感,如暗香一般,时不时钻进我们的感官里,带着一种朦胧的美好,让人为之心动——只有接近它们时才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批注4:将读书的刹那比作时光滋养的花枝,这是经年后回想起读书往事的美好感受,是对读书的喜爱和青春的怀念。书中的文字,氤氲出朦胧的浪漫与美好,让那时青涩的作者飘飘欲仙,而那时的记忆,也仿佛带着淡粉色的浪漫因子,让人禁不住回想。]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批注5:这里的“花”是书的意思,在作者随风而逝的短暂青春中,是书本点缀了她的生活,从而让她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光彩。书,承载着她难忘的青春记忆,仿佛是她那段岁月中无声的见证者。作者生动地写出了“那年读书时”的美好和强烈震撼,表现了她对读书往事的怀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3期)
【概括】
这篇文章以清新、优美、活泼的文字,领着我们回首了作者儿时的读书经历。虽然条件艰苦,但作者却凭着她对读书执着的热爱,为自己的青春留下了宝贵的回忆,让书籍为自己的青春添上了绚丽的一笔。字里行间表现出她对读书的喜爱与渴求,以及对那段读书时光的怀念。
【感悟】
尽管作者家里并不富裕,却没有阻碍她对读书的渴望,为了读书,她绞尽脑汁。这让我深感惭愧。现在我们整天盯着手机,往往忽略了书籍。
读了这篇文章,我又想捧起书本,在书本中找回宁静。漫步于字里行间,我重新感受到了书本与文字的美好:那一张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味道的纸片,那一个个整整齐齐排列的方块字,反映的是时代,是情感,汇聚着想象不到的磅礴力量,直达每个人的心底,收获最单纯的美好与喜悦。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初三(2)班李玥璐,指導老师:杨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