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怡 董颖慧
【内容摘要】 本文以国内外13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词频分析和Textblob分析工具勾勒了“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揭示隐含在国际新闻图景之中的对“中国方案”的情感倾向。研究发现,国际新闻语境下的“中国方案”更宜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的中国路径。
【关 键 词】 中国方案;答案;路径;国际新闻图景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愿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①,这是“中国方案”被首次提及。此后,在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都提到了“中国方案”。综合而言,习近平主席提及的“中国方案”主要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中国方案”可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成功实践的总结,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第二,“中国方案”是当下与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改革的表现,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所提出的立场、态度与解决方案。“中国方案”内涵丰富,本文旨在勾勒国内外主要英文媒体在国际新闻图景中所呈现的“中国方案”,分析隐含在国际新闻图景之中的对“中国方案”的情感倾向。
一、“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
笔者在翻阅国内外主要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相关报道时发现,与中文“中国方案”对应的英文主要有两个,即Chinese solution和Chinese approach。为了全面呈现“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笔者选取了国内两家英文媒体——《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环球时报》(Global Times),同时利用数据库LexisNexis①,综合国家/地区、报纸影响力、权威性等因素,选取了11家国外英文媒体——《埃及独立报》(Egypt Independent)、《韩国先驱报》(The Korea Herald)、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南非《商报》(Business Day)、《阿拉伯新闻报》(Arab News)、土耳其《今日时报》(Today’s Zaman)、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和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为研究对象,并以Chinese solution和Chinese approach为关键词,以2014年3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为研究期间,进行全数据搜索,共获得相关报道91篇。
仔细阅读并分析国内外13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可以发现其所指向的具体领域分为“军事国防”“政治体制”“经济贸易”“科技创新”“外交”“环保”“教育”“法律”“医疗保健”“文化艺术”“媒体”“思想理念”12个类别。从图1可见,13家英文媒体在报道“中国方案”时涉及最多的领域是“经济贸易”和“外交”,分别占报道总量的24.18%。
当然,在13家英文媒体所呈现的“中国方案”国际新闻图景中,国内与国外英文媒体突出了不同的重点。从图2可见,在《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中,“外交”“经济贸易”“思想理念”是其凸显的主要新闻图景。
在《中国日报》的相关报道中,“中国方案”指向的是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①是应对当今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下滑和反全球化情绪升温的一种模式与路径,②是解决人类所面临问题的一种路径。③可见,作为中国国家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更多地从理念层面向国际社会诠释了“中国方案”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方向;同时,又将“中国方案”置于“外交”与“经济贸易”两大具体语境下,通过书写中国与美国、中国与非洲、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与贸易故事,重点论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赢目的,强调“中国方案”对缓解世界经济低迷现状的作用。
相较于偏重理念阐释的《中国日报》,《环球时报》更直接地将“中国方案”指向具体的个案。比如,中国试验性改革模式可以为巴西商人提供范例,④中国更加积极地为伊朗核谈判提供中国方案(solution),⑤中国模式更适于受制裁之后的苏丹,⑥中国的外交方案更适于打造一个包容性的国际社会。⑦《环球时报》更是直言,相较挣扎于全球经济低迷之中的其他国家,中国拥有优于他们的一点,即指向未来明确路径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日报》相似,《环球时报》也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方案”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而言,国外11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在数量与所涉及议题上,并不如《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那样广泛。①整体而言,国外11家英文媒体都将“中国方案”纳入该国与中国关系的议题之中,涉及最多的议题是“外交”与“经济贸易”。比如,在美国两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中,《纽约时报》报道中的“中国方案”指向了中日岛屿争议、朝核事件的发酵、南海问题的持续冲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些议题都是近年来中美之间产生摩擦或者存在争议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仅是在涉及相关议题的报道中,客观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国方案”(Chinese approach),并无借鉴、学习等含义。相比较而言,《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篇数更少,却直指中国法治(rule of law)、體制等问题,认为“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政治意图。②
新加坡《海峡时报》也是将“中国方案”的报道纳入新加坡与中国外交关系框架之下, 新加坡是“南海问题”利益攸关方,“南海仲裁案”成为其报道“中国方案”时频繁引用的背景,而该报对于“中国方案”的解读更倾向于认为其“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彰显自己大国身份的变化”③。南非《商报》主要将“中国方案”的报道置于中非贸易合作框架之下,这符合近十几年来中非关系发展的现状。《印度时报》的相关报道篇数不多,但其涉及的领域体现了中印关系的核心议题——“国防安全”、“外交”与“经济贸易”。
总体看来,作为国家权威英文媒体,《中国日报》着重于诠释“中国方案”的官方含义,同时辅以外交与贸易故事,凸显内涵丰富、以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为目标的“中国方案”。通常被西方媒体冠以具有“民族主义”情结的《环球时报》,则更倾向于通过讲述商业合作、核谈判方案等具体故事,阐明“中国方案”在当下全球经济低迷、不稳定性加剧的国际语境下的可行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两家英文媒体旨在勾勒出一幅内涵丰富、能为世界现实问题带来解决答案或路径的“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反观国外11家英文媒体,它们更倾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基于本国与中国经济、外交关系的现状,选择性地报道“中国方案”在具体个案中的应用。
二、“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报道情感倾向
分析报道议题旨在勾勒13家英文媒体呈现的“中国方案”国际新闻图景,为了进一步挖掘隐含在国际新闻图景之中的情感倾向,笔者采用Python中的Textblob工具来测量与分析13家英文媒体中呈现的各方对“中国方案”的情感倾向。Textblob是Python语言中基于NLTK①的文本处理工具,它可以用来执行许多自然语言处理的任务,比如词性标注、名词性成分提取、情感分析等。笔者利用Textblob工具,对91篇报道样本中关键词Chinese solution和Chinese approach所在的语句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对报道的情感倾向(正面、负面、中性)和主客观性进行赋值打分。
情感分析主要研究人们针对实体(包括产品、服务、组织、机构、事件、话题等)表达出来的主观观点、情感、评价、态度和情绪,②通常意义上的情感分析一般包括情感倾向分析、情感程度分析、主客观分析三项指标。③情感倾向分析旨在对文本进行正面、负面、中性的判断。情感程度分析主要是在同一情感倾向中再细分,以描述该倾向的强度,比如“喜爱”和“敬爱”都是褒义词,但是两者“积极”的程度不同。主客观分析主要为了区分文本中哪些部分是不带情感色彩的客观称述,哪些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描述。只要是属于客观陈述的文本,其情感倾向值都为零,即中性,不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区分;但反过来,当情感倾向为中性时,主客观性并不确定。本文主要采用情感倾向分析的结果(图4),情感程度分析和主客观分析仅作为参考。
可以看出,英国、美国、新加坡、南非、印度的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报道中,情感倾向为负面的报道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情感倾向基本为正面。仔细分析情感倾向较为负面的报道,可以发现这些报道主要指向了“南海问题”① “中印洞朗对峙”②“中国收购塞尔维亚工厂”③等国际热点或争议事件。这些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国家对“中国方案”的推行意图和效果的质疑、不满与抵触,恐其成为中国向外施压和权力扩张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南非《商报》在总结“中国方案”(Chinese solution)是否适用于非洲时,提到“我们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实验场,我们不是中国,我们不能用中国方案来解决南非的问题”④。
三、“中国方案”:答案还是路径?
基于上文对国内外13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国际新闻图景的考察,以及对隐含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倾向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两家英文媒体想要向国际社会传递的理念性、范例性“中国方案”并未得到其他国外英文媒体的很好接收与呈现。阅读91篇报道样本可以发现,中国两家英文媒体旨在向国际社会传递结论式的、范例式的中国方案,而其他11家英文媒体更多地将中国方案视为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或路径。
事实上,这种差别也体现在13家英文媒体对“中国方案”的不同英文表述上。查阅韦氏词典可以发现,solution主要强调既成事实的问题的答案,①而作为名词的approach意为达成某种目标的路径。②
南非《商报》是采用作为“答案”的中国方案次数最多的媒体,一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国多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发展中国家开辟了现代化道路,为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一次是论及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新四大发明’再一次重塑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生活,为世界带来了应对发展挑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④;还有一次是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适用于非洲。⑤
新加坡《海峡时报》在2016年7月海牙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后不久,在报道中使用了作为“答案”的中国方案,它援引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方案”的解读,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同时也直接指出,这“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彰显自己大国身份的变化”⑥。韩国《先驱报》和英国《泰晤士报》也分别是在援引习近平主席讲话①和中国为英国核电投资提供解决方案②时采用了Chinese solution这一表述。
由此可见,11家国外媒体大都在援引习近平主席提及“中国方案”的原话时采用了作为“答案”的solution,而在大部分情况下都采用了指向路径的Chinese approach这一表述,来指代经贸、外交、技术等具体领域与本国密切相关问题的中国方法和举措(图4)。
就两家国内英文媒体而言(图5),尽管《中国日报》在报道中选择使用更贴近国际英文媒体使用习惯的approach一词,但其核心内容却最贴近中文语境中“中国方案”的官方含义,这符合《中国日报》作为国家级权威英文媒体的身份,以彰显国家立场。《环球时报》在报道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全球化的积极推动时,采用了作为“答案”的solution一词;在有关“中国方案”的具体合作和协商的故事中则更多采用了作为“路径”的approach一词,在这一语境下,其本意是体现“中国方案”的可行性与范例性。
在中国的官方话语中,“中国方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成功实践的总结,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此同时,“中国方案”也是当下与未来中国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低迷、反全球化声音迭起的主要解決方案。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范例性的、答案式的“中国方案”遭到了南非媒体的否定,但理念性的“中国方案”内涵过于丰富,国际媒体在接收过程中仍表现出惯有的质疑与抵触,其中还夹杂着对中国向外施压和权力扩张的担忧。
事实上,从现有的国际英文媒体实践来看,作为“路径”的“中国方案”更为中外媒体所接受。就中国英文媒体而言,与其独白式地倡导“中国方案”的范例性与理念含义,不如将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置于具体的国际语境之中,即考量不同国家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关系现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讲述鲜活的合作、协商故事,探讨这些中国方案在解决具体双边或多边议题上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