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 赵丹妮
【内容摘要】 打造平等对话、多元共存的“全球传播公域”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性、平等性和自发参与性是建设这一空间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发展符合全球网民兴趣取向的媒体样式,形成利于沟通、易于理解的话语形态,传播共生共荣的人类理想则是其实现的现实路径。围绕人类社会“共同关切”构建“全球传播公域”是可能的,重塑全球传播秩序是当代传播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关 键 词】 全球传播公域;传播秩序;平等;多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但误解、误读甚至摩擦、冲突也日益突出。国际传播中“西强我弱”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的外交工作、对外投资、文化交流等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摆脱这种困境,开创对外传播工作的新局面,必须要有新思维和新战略。
全球公众能够对“共同关切”的世界性议题展开客观、公正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同频共振。因此,围绕人类社会“共同关切”构建“全球传播公域”成为一种可能,重塑全球传播秩序成为当代传播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建设平等对话、多元共存的全球传播公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一、全球传播公域:一个国际传播的概念构想
全球傳播公域概念来自“全球公域”理论的启发。“全球公域”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国际政治术语。“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被认为是全球公域安全战略研究的最初开拓者,他曾把全球海洋描述为“一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一个宽广的公域”。①按照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说法,全球公域是“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所支配而所有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所依赖的领域或区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②可见,美国最初提出全球公域概念主要指涉的是国际政治关系、地缘政治中所涉及的物理空间,目标是以美国为主导,构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理念。
有中国学者指出,“尽管全球公域的一套说辞,可能对现在的国家主权观构成挑战,破坏目前的国际合作基础,并且显然有利于有能力涉入、利用全球公域的‘强者’。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无力以绝对霸权主导世界的无奈——美国也承认全球公域‘只能分享’。”③正因如此,中国也不必盲目抵制这一概念,而是可以借势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域发展理念,全球传播公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认为,公共领域指一种社会场所和区域,在这个空间内,意义被整合、关联和协商,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共舆论的一致性意见。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公众的议事活动不再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全球性的沟通则成为可能。虚拟公共空间向所有参与者开放讨论,全球网民以各种虚拟社群集聚的形式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社交媒体崛起后,精英主导的政治传播活动逐渐被消解,新型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形成。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形态的全球传播公域开始展露其独特的魅力。
“全球公域”学说认为,虽然理论上可以由国家通过端口控制的形式实现网络空间的信息监管,但网络标准化的协议形式使得信息流通和接受变得极为不可控;而且鉴于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融入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球一体化中,国家也不可能将本国网络空间从全球互联网中割裂出来。④可见,全球传播公域的物质载体是互联网,它是一种全球公众意见的分享空间,也是思想碰撞的空间,这一空间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如果世界各国不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各说各话,如何体现对话精神,又如何推进合作共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建设全球传播公域,是开展有效国际传播的基础。
全球传播公域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是议题的全球性。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关注中国。社交媒体已渐渐成为全球公众交流、沟通的公共平台。在这里,个人或集体就全球性的问题展开对话、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其总体趋势是以法治精神思考全球性议题,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等。虽然在这个空间里也存在对立和冲突,甚至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但人类共通的价值标准,始终是人们放弃偏见、寻求共识的基础。
其次是平等性。在社交媒体时代,全球传播公域建设意味着全球公众将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实现平等参与和自由表达。这种平等性的实质是全球网民意见沟通交流的秩序与规则。当前,全球竞争进一步加剧,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博弈,全球治理面临新挑战。如果话语割裂、对立,或由某一国主导,就容易形成话语霸权。长期以来,弥漫于互联网空间的傲慢与偏见并不鲜见,种族优越的潜意识在一些国家网民内心深处时有涌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交流的平等性与和谐的氛围。全球传播公域强调平等对话,互为主体,这种主体间性改变了“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不同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的国家和组织内的成员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全球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也才能保持全球治理中的批判精神。
最后是自发参与性。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国家边界。全球治理逐渐开始形成“多中心”格局,其参与者是多元的,可以是国际组织、传媒机构,也可以是公民个人。作为全球治理主体的“人类社会”,是由公民(自我)等组成的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对话而形成的。这种以“公众参与”为特征的全球传播公域,具有“公共”属性。多元主体的即时在场,使传播变成了“共享的空间”,与大众传播构造的“中介化”空间有了本质差别,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①全球传播公域强调自发参与。在多元利益并存的网络传播结构中,网民个体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国际政治和社会治理,为制造和达成社会共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全球治理行动服务于公共利益。
二、全球传播公域的基本要素
全球传播公域的功能与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对话和沟通平台。当前,国际社会中话语霸权依然存在,国家间平等对话远未实现,意识形态偏见在一些西方国家根深蒂固,公理难以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沟通全球民众的交流空间。
全球传播公域的形成应建立在不断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各国网民在网络空间就具体事件进行讨论,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些是非价值的判断,在基本价值观层面形成认同。排除一些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干扰成分,其实各国民众之间的沟通并不难实现。
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隔阂、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不顾受众的存在而自说自话,更有甚者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话语霸权。视点下沉、俯身倾听、平民话语是网络社会的新规则。因此,全球传播公域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一)发展符合全球网民兴趣取向的媒体样式
没有共同的平台难以进行有效的对话。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前全球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平台,以利于本国网民和海外网民的交流。以“抖音”这一短视频平台为例,截至2017年6月底,抖音海外版TikTok已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月活用户过亿。①根据美国调查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抖音海外版是全球下载量最大的iPhone应用,总计4580万,超过同期脸书、推特的下载量。②可见,打造一种全球网民都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形成交流的空间,创造理解与对话的条件。
(二)形成利于沟通、易于理解的话语形态
只有当话语形式利于沟通时,人际交流的障碍才能得以降低或消解。作为开放性的世界传播场域,在全球传播公域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公共性议题,需要排除话语霸权,理性地、客观地予以讨论,施之以心平气和的话语表达。可沟通、易理解是国际传播新话语形态的重要特征。
(三)传播共生共荣的人类理想
共生共荣的人类理想以“人类共同关切”为主要诉求,强化社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这是一种可持续、非零和关系的全球性生存与发展伦理。它倡导合作式竞争、开放式共建与多元利益共享。就文化观而言,全球传播公域倡导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共存态度。这客观上为超越西方普世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就建构世界性社会理念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太空船理念’而非‘救生艇理念’。后者是引导人们危急情况下把一部分人抛入海中,以挽救另一部分人的生命;而前者则强调生死共存,祸福相依”。③把人类共同的关切作为构建共生共荣的人类理想的纽带,这样全球传播公域就有了充实的内涵。
当各国事务成为全球传播公域可议论的对象,全球治理就具备了在网络空间形成基本共识并寻找相应对策的前提。但由于以西方媒体为代表的全球性媒体普遍具有的商业化与高度垄断等特点,一方面带来了私人资本对公共领域的控制,另一方面使公共领域失去批判功能,同时更使全球公共领域失去了其应有的公共品性。① 全球信息传播严重倾斜,话语权被少数西方国家所控制,一些群体利用网络破坏信息环境等问题让全球治理并不能在真正意义达成共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出近50%,英语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内占比最大的语种,美国更是凭借其“先入为主的优势与特性,早已在其萌芽和初始阶段通过制度、体系、标准的精心规划与布局确立了自身在赛博空间的宰制地位”②。
毫无疑问,这种国际传播旧秩序的残留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传播公域的形成充满挑战。但近年来,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特别是中国在上网人口、电影票房等方面的表现丝毫不输发达国家。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到四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中的發达媒体市场”。这些表现都使长期以来被英美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局面被打破。现存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显然已经滞后于迅速变化的世界以及各国相互依存的状态,为了强调全球传播公域的“公共性”,让互联网内的全球对话在真正意义上指向全球治理的共同目标,就要把看待问题的视野放到全球公共领域中去。面对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网络治理,人类必须“风雨同舟”,重建全球信息传播的秩序。
三、全球传播公域新秩序构建的路径思考
当前,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垄断现象并未终结,新兴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意见和诉求尚不能被有效地传达和接受。这一状况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尚未做好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准备。渠道不畅、话语不睦,都是国际传播旧秩序使然。建立全球传播公域,就是要彻底打破由西方国家垄断的传播旧秩序。随着中国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互联网应用跃居世界领先位置,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融入国际体系,以全球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达我们的声音。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构建全球传播公域新秩序:
(一)推动传播机制改革,实现全球传播公域治理民主化
全球意识强调的是一种大局观,要求公众从全球视野看问题,摒弃狭隘的个人观念,从而彰显整体效应。要增强全球公域内治理民主化,强调公共领域的公共性,让信息传播及时有效地为全球治理服务,这就要求传播机制与时俱进,以便灵活应对全球权力分布的改变。
一方面,当前全球传播领域产权高度集中,高度的商业化让公共领域受到市场经济逻辑的深度影响,私人经济利益侵害公共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指向经济利益的商品受到追捧,指向人类共同愿景的内容受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给公共领域赖以形成的公共性原则大打折扣。建构全球传播公域新秩序,要防止私人垄断资本的操纵,也要充分发挥民间交流的作用,将政府推动与民间自发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有效参与全球信息传播,保证通过理性对话形成公共舆论,并指向全人类的共同愿景。
另一方面,在全球公共领域内,信息传播的“公共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体意识逐渐被接受,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跨国的身份认同。这种超越国家的身份认同让全球传播公域中具备了形成传播共同体的可能,公民能够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参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参与全球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对任何成员的排斥都将损害“公共舆论”的公正性。
(二)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学习,寻求全球共同进步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需要我们既坚持全球化的方向,又要正确认识国家的主导作用。过去在实践中建构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然发生改变,许多亚非拉国家开始登上世界舞台。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所承担的角色不是传统意义上权力的象征,而是全球治理的引领者。中国一直致力于与各国一道共同打造全球治理新机制,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亚太自贸区的谈判,再到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为全球治理带去了全新的中国理念,成为全球治理的榜样担当。
(三)倡导多边思维,包容多元治理理念
一直以来,东西方国家在价值规范方面矛盾重重,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全球治理理念也存在巨大差异,存在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争执也在全球治理中产生影响。但是,在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中,无论西方国家还是新兴国家,有效并负责任地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导向应该优于价值导向,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应当倡导和体现对不同价值理念的包容。①
有西方学者在研究东西方国家对话时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可公度模式(C/I),“这种可公度模式,是为不同的个体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简单地把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二元对立的比较,C和I是一对共生的概念。” ①当今互联网领域,全球媒介“百家争鸣”,拉近了地域距离,也拉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所谓的可公度性原则就是一种从多样性里寻找共性的方法。多样性是全球公域的一大特点,全球治理要想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状态,就需要从多元的个体、文化中寻找情感共振点。
在全球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冲突,需要全球公域内所有成员认清并有效解决全球治理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域内需要包容文化差异,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一来,媒体产品才能不再仅仅满足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偏好,而是真正体现全球兴趣之所在。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包容的治理理念,建立全球传播公域新秩序,需要提倡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相似的理念,以“天下”为核心,秉承“仁”“和”,接纳多样的文化,包容不同的治理理念,强调复调传播和全球大合唱,避免全球公共领域内某些国家的“失语”,实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进而发展出一种求同存异的新型国际理念。
四、结 语
2015年9月,中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根据这一观点,构建全球传播公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原则和理念两方面入手推进全球传播新秩序的建立,是当下全球传播公域内实现和平、平等的有效方法。当然,新秩序的建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理想的“自发秩序”是不存在的,毫无规则的、恶性的信息竞争只会让信息传播市场一片狼藉。
在基础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一种“多赢”的体制来约束信息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③在全球传播公域的信息舆论场中,需要建构跨国际的传播共同体,让新闻生态系统更加民主。全球传播公域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千变万化,但主体是一定的,即千千万万网民。要想放弃对立、和睦相处、管控分歧,需要从制度架构来进行科学设计。在“后真相时代”,从真善美出发、从人类之爱出发,来参与全球对话,公共性就容易实现。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是传播公域形成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全球公域的积极潜能,推动共生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要警惕少数国家利用固有话语优势行一己之私。要积极倡导多元价值观,强调共同利益。在应对全球新挑战、新问题时,中国要努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传递给世界各国。这是全球传播公域构建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创新理论、转变思维模式、实施对外传播战略转型。
(责任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