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宁波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宁波农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形势下,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宁波农业提质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0亿元,总产值达到325.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居全国前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宁波市坚持“稳粮、优经、强特”,调优种植业结构初见成效。粮食单产稳步提升,优势经济作物实现品质和效益双提升。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甬优”系列水稻、余姚榨菜、象山红柑橘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生猪、奶牛、蛋禽等六大畜牧主导产业。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良好。大力实施农业“152211”工程。余姚市滨海现代农业园区等4个园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对象。宁海县桑洲茶叶特色农业强镇等10个镇入选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截至2018年9月,全市已建成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5个、现代农业庄园30个,全年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4350万人次,营业收入46.5亿元,两项指标同比均增长20%以上。
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新成效。宁波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2017年地产食用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9%以上,创历史新高。“三品一标”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17年底,“三品”农产品总数达到1337个、面积184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4%。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区7个、示范主体107个。
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累计完成村股份合作制改革2803个。农业金融难题破解工作稳步推进。在国内首创成立农村资金互助会,开展宁波市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保险品种达到61个,全面覆盖农林牧渔等各主导产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市农业发展总体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偏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农业功能开发不足,农业要素不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主体不强、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因此,推进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构建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政策體系。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是农业扶持政策的一次重要转型。宁波市应在梳理现有涉农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态势的政策,调整部分政策内容,出台符合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政策。竞争力导向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基础竞争力,促进利益联结、提高产业链竞争力,拓展农业内涵、提高功能竞争力等方面入手。
加快农用地供给市场化。探索国有农、林、渔用地和用海使用权出让,形成农用地市场和价格。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国有农场的农用地有偿使用交易。寻求新的流转方式,鼓励有意愿的经营主体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引导集体农、林、渔用地、用海流转市场和价格健康运行。加快推进承包土地委托流转,鼓励有条件的镇乡探索统一流转。充分利用“三权分置”改革和不动产登记试点,加强农业设施、设备产权保护。
推进农业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农业产权抵押。深入推进慈溪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扩大试点范围。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支持力度,并引入民营银行等机构参与农信担保。创新农业融资方式。支持农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支持涉农企业兼并重组、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加强保险保障。把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扩展到观光农业、农机具等领域。
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宁波市宁海、象山已开展试点,且成效显著。市级层面应在总结提升区县(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出台全市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方案,通过行业内整合、行业间统筹,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发挥财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大任务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品质、补齐发展短板、壮大农业主体四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调节产品结构,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引导农户发展优质大宗农产品,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以现代农业集聚区为平台打造特色全产业链,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共享物流资源。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创新产业融合项目用地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依托都市农业圈内地势低洼地带,重点布置水稻、水生蔬菜、水生观赏植物、淡水养殖等产业,打造农业生态功能区。
提高产品品质。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市场,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加大榨菜、杨梅、黄鱼、优质高产奶牛等特色农渔产品的品种改良、品质升级。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抓住流通关键环节,变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多部门合作构建、逐步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消除“三无”农产品上市。推动品牌建设。强化“三品一标”建设,落实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准出制度,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培育知名品牌。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建立推广“宁波优质农产品”标识。建立“宁波优质农产品质量保证基金”,对优质产品标识统一推介,统一提供先行售后保障。
补齐发展短板。完善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全面建成都市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基础设施高标准全覆盖。加快竹林专用道、经济林机耕道建设,加大林业节水灌溉面积和设施栽培面积。以工业园区理念,建设高标准、全要素农业生产功能区。强化农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推进农业推广服务体制改革。对农业推广按照公益性服务和精准服务分类。公益性服务内容逐步标准化,按工作量和效果进行绩效考核;发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券(领用或购买),采用服务券支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用于激励推广人员。
壮大农业主体。探索实施合格农业生产者准入标准。结合生产规模要求和宁波实际,制定《宁波合格农业生产者准入标准》,并与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衔接。农业要素资源向合格生产者倾斜配置。开展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增加对社员的服务内容,提高入社率,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围绕提升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吸引普通农民、城镇人员、大学生、转产转业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