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摹促创新

2019-09-10 07:22汪秀华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砂纸底色向日葵

汪秀华

在鼓励绘画创新的当代美术教育中, “临摹”教学要不要保留、怎样进行儿童临摹教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童受身心特点和绘画经验所限,还原原作难度大,一味尊重原作的临摹被逐渐淘汰,对原作进行创新性的“变临”(带有变化的临摹)成为儿童画临摹教学的趋势,但这也很容易造成临摹教学的误区:学生没有透彻理解原作的创作手法,在创作中显得后力不足,并且出现简单化的“创新”现象,因天马行空而失去对作品最基本的理解,从而使创新显得过于游戏化和表面化。

反观古今中的的绘画大师们,都经过了临摹到创新的过程。有的严格临摹原作,学习前人技法;有的在临摹中已有自己的绘画风格,比如凡·高,他从1880年直至去世前,几乎无间歇地临摹着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有的在功成名就之后,仍在汲取前辈大师的养分,用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诠释原作,如毕加索75岁时戏仿委拉斯贵支的《宫娥》达58幅之多,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样貌。可以说大师们对传统优秀技法的学习从没有停止过。基于这些认识,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有实效性的临摹教学,体会大师学画的过程和创作精髓,提高学生对绘画知识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凡·高的绘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一直为学生所喜爱。四年级教材中《画家凡-高》-课为欣赏课,之后为凡·高《向日葵》的专题学习,从欣赏到创作系统地讲授色彩知识。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两课整合为单元教学,补充很多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大胆地进行了临摹教学尝试。通过欣赏深入了解凡·高创作技法,通过材料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行色彩创新。

一、深入理解原作创作手法

小学美术教学对大师作品的学习与借鉴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走近”和“走进”是两个不同的层面,浮光掠影似的“走近”容易流于浅表, “走进”作品里畅游和理解大师创作的奥秘无疑对学生更有益。小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绘画专业学习,其身心特点似乎决定他们只能理解“浅显”的知识,对大师作品特色的理解往往止于皮毛。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历告诉我,学生对艺术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深浅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本身。因此在创作前,我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凡·高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搜集图文视频资料和教材配套课件,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与理解。以《星月夜》为例,这件作品是凡·高重要代表作之一,不同的人对其美感有不同的感悟。学生从画面内容、构图、笔触、色彩几方面做到简单了解不难,难的是对美感和创作本身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其理解凡·高不平凡而又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我通过搜集《奇异博士》中凡·高复活的片段、电影《致爱凡·高》、《星月夜》创意动画视频、VR体验视频和全景画等融入课件和单元教学,全方位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这些资料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在提高学生感受、理解和深入剖析作品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教学创作知识的准备需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凡·高作品意蕴和创作追求;二是认识凡·高怎样结合笔触用同类色和对比色进行色彩搭配,理解色彩的作用及视觉效果。理解到位了,临摹创作既有据可依,又可以自由变通。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后面的创作中去。

二、用材料的丰富变化促进创新表现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用油画材料临摹原作非常不现实,白纸、水彩笔或油画棒是常规的小学美术学习用具。鉴于凡·高作品里所展现的有力的笔触,我选择了彩色砂纸和油画棒作为临摹创作的工具。砂纸表面的纹理有助于油画棒色彩的表现,且油画棒色彩明艳,比较适合临摹油画作品。另外,砂纸底色多样,需要根据底色来选择油画棒色彩,这就必须打破原作中只用蓝色、黄色的用色规则,可以灵活用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原作的色彩设计,学会掌握砂纸底色和使用油画棒色彩所产生的色彩关系。在绘画过程中,砂纸的大部分底色被油画棒覆盖,少部分底色在画面色彩视觉效果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临摹凡·高作品后所呈现的不一样的色彩效果时,我觉得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以《星月夜》临摹作品分析为例。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与凡·高的原作相比,在构图、内容、色彩及笔法运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但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表达。

(一)用色上的差异

砂纸底色的差异使画面呈现不同于原作的色调感,如蓝色调的静谧、紫色调的烂漫、绿色调的赏心悦目。根据底色重新进行色彩的搭配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图4的作品中有效地利用了浅褐色底色,运用了明度不同的黄色、橙色与深褐色。这些颜色与底色和谐相融,却与原作的色彩差别很大,无意中形成蓝绿色星空下的别样田园风光。

(二)笔法的差异

凡·高使用密集、流动、有方向感的短线,在有些学生笔下呈现另一番面貌,如强烈扭动的长线条和装饰感极强的色带有表现主义的风格,似乎比凡·高原作更具冲击力。

(三)有趣的简化

《星月夜》原作右下角部分村舍与树木掩映,富有生活气息,因物象面积小以及丰富的变化组合使学生在临摹中难度较大。有趣的是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进行简化,因用色的不同使画面表现出多样性的视觉效果,并且笔法风格和用色与各自画面相协调。这些与天空色彩相呼应的造型各异的小房子体现出儿童画特有的稚拙与可爱,可见学生在创作中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临摹,而不是拘泥于原作。

三、分层作业开拓创新空间

小学美术教材不论年级,在每一课都有统一的“作业要求”,但鉴于学生自身掌握的绘画水平程度不同以及各自的创作习惯不同,统一的作业要求往往无法从“作业要求”的层面体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作业的多样性。教学中我常把“作业要求”改成“作业建议”,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类,布置分层作业,开拓创新空间。

以临摹凡·高的《向日葵》为例,《向日葵》在色彩效果上以土黄和浅黄为主,花色比背景色暗淡,并且大量使用各种黄色,在形态和笔法方面又显得非常特别。在创作前的欣赏活动课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向日葵》看上去很丑,却那么有名?为什么它像吃人花?为什么有人说它感觉恐怖?学生们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表达出他们的独特理解。带着学生们的问题,我搜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大英博物馆《向日葵》原作和凡·高博物馆《向日葵》原作合体展览的报道了解了《向日葵》姊妹作的由来。通过《向日葵的秘密》了解原作真实的色彩和创作技法探秘。用凡·高现存的5幅向日葵作品VR同步展览了解后续故事。将这些资料介绍给学生们,让其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背景并结合配套课件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对凡·高及其作品创作技法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由于有临摹《星月夜》的基础,教学过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三种作业要求,让他们根据自己意愿自选:一、客观临摹原作;二、改变色彩等进行临摹;三、运用凡·高作品的创作方法自创花卉作品。其中选择完成最后一个作业建议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向日葵》作品中花朵方向、形态及用色方法等,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法。这三种作业要求是递进式的,并且难度逐渐增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和长处来选

择,从而提高创作积极性。由于学生已经领会了原作中类似色和邻近色的运用法则,在创作建议中,我鼓励学生可以进行更大的色彩改变,用一套与原作完全不一样的色系进行临摹。

学生的创作热情被自由选择的分层式作业要求激发出来,三类作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新意。可以看出学生更多遵从原作,在笔法和色彩上略有不同。这种不同也可能来自用笔习惯、力度甚至性格的不同,所谓“画如其人”。学生中有的大胆改变背景色、花的颜色,有的把《向日葵》换成蓝色调,用蓝底砂纸和深浅不同的蓝色代替黄色系,比凡·高做得更极致。学生的自创作品与原作完全不一样,但花的方向、大小、遮挡等变化体现出对原作的充分理解。

“推陈”不等于完全抛弃,要有所继承,“出新”也不是一味求奇求新,要从丰厚的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尽管学生本身的创作喜好与性格特点会让作品自带属性,但若没有教师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鼓励,学生便没有突破和创新,而教师对原作理解的高度和全面性决定学生理解原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可否认,儿童绘画之初起源于自身的表达欲望以及对生活经验乃至图像的模仿,但他们活泼的天性不会仅停留于此.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刻板无趣、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教学是违背儿童天性的。临摹虽是学画的必经之路,但对于儿童来说不能一味要求相似,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大师的创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临摹和创作,不作无本之木。同时教师应该在指导创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宝贵的创新萌芽,从笔触、色彩到构成都可以进行自己的主观处理,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创新是创作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学生对事物理解到位了,创新就会成为自然,自由创作就会成为习惯,并使学生終生受益。

猜你喜欢
砂纸底色向日葵
爱国是香港影视百年坚守的底色
绿色,描绘中国发展底色
底 色
向日葵
砂纸画:打磨绚丽的校园生活
向日葵
普通砂纸有妙用
贾贺的故事·新琴风波
超级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