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好友艾琳刚从云南支教回来,周末几位女友就约着小聚。被高原阳光晒得黑黢黢的艾琳聊起支教中发生的事说个不停,感触良多,我们的话题就自然而然地拐到了做公益上面。
在座的五个女人当中,除了刚来深圳不久的李莎,其余四人都在深圳生活了十年以上。做记者的乐城说起她这些年采访过的热心公益的深圳女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人称“沙头角活雷锋”的陈观玉老人,另一个是深圳设计行业的精英人物。
乐城说,那次去沙头角采访,沙头角的义工们让她大大地开了眼。那天,她刚一到沙头角边防办证中心,就看到很多穿着红马甲的义工在维持秩序,给前来办事的人们提供咨询帮助,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乐城感触特深的是,她们不论年龄,都有一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得知乐城之前跟陈观玉老人联系过,一位义工大姐热情地指点她办证,过关后,又热情地把她一路带到了老人的家。其间,乐城注意到一个细节:义工们对老人特别尊敬,都尊敬地喊她“陈妈妈”。
那次采访对乐城冲击很大。她说,退回去几十年,中英街在全中国也算是“最物质”的一条街了吧?可偏偏是这条街上出现了陈观玉这样一位学雷锋标兵,这多少让人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但认真想想,又觉得合情合理:深圳这座看似物质的城市,其实一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人人爱心爆棚的地方啊。
乐城采访过的另一位公益女性,是设计行业的一位女企业家。20年来,她在把自己的设计公司做得出类拔萃,她本人获得“深圳市十大杰青”和“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的同时,一直热心公益,获得过“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等诸多奖项。她用事实告诉人们,做公益和做公司并不冲突,这两件事只会互相促进、互相成全。
另一位女友林曦是小学教师,她考过心理咨询师证,曾经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家公益机构义务接听热线电话。她说,她在热线电话中帮助了很多人,包括对前途灰心的人、被爱情伤害的人,还有对人生绝望到一心求死的人。
至于我自己,对公益也有微薄感受。几年前,我入职一家集团公司的时候,HR的同事就告知我,公司有一个多年惯例:员工在自愿的前提下,可捐出每月工资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用作慈善用途,从0.01元到99.99元都可以。我觉得这是好事,就干干脆脆地填了個100,于是,从入职开始,我每月捐出100元,直到几年后离职。
当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年长的女士,她常年热心公益,自创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最长期和著名的项目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给一些贫困乡村的孩子们捐赠爱心鞋。我作为志愿者也参加过几次爱心鞋捐赠活动,长途跋涉去到省外偏远山区的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们送去爱心鞋。
最艰难的一次是去大凉山,山高路远,我在途中高反发作,吐得死去活来。还有一次,我没有去,是我的几位同事去了,他们在一条江边遭遇山洪暴发,最终从凶险咆哮的湍流中一箱一箱地把爱心鞋扛上了高高的悬崖顶。尽管如此,在下一次基金会招募志愿者的时候,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继续报名。做公益这件事仿佛是有瘾的,每次看到那些在大冬天里还穿着露脚趾的鞋子的山区孩子们穿上舒服保暖的加绒胶靴,欢呼着在校园里奔跑嬉闹,心里油然升腾的幸福感,没做过志愿者的人体会不了。
那天,我们的聊天中一直充斥着义工、公益、慈善、志愿者……这些词汇,搞得刚来深圳不久的李莎完全插不上话。她愣了半晌,忽然说:“看来没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经历是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了!你们快告诉我,到哪里可以报名!我可不想被你们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