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魂 智育为基 定位准确 轮回创新

2019-09-10 19:21柴双政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考题选材试题

柴双政

2019年是新《考试大纲》执行的第三年,是新《课程标准》颁布并与高考对接的第二年,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的第一年;2019年又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高考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将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与2018年、2017年的全国Ⅱ卷试题作纵向比较,再与2019年的其他7套试题作横向比较,我们看到,全国Ⅱ卷试题呈现出稳定性、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其特色可做如下概括:德育为魂,智育为基,定位准确,轮回创新。

一、德育为魂,以文化人

作为特殊教材的高考试题,其编拟和课文文本教材一样,是国家事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考生“戴着镣铐跳舞”作答试卷一样,命题人也是肩负使命来命制试题的。这个使命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中国、认识自身,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纵横比较,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德育导向上保持了稳定性和一致性。试题无论是文本材料选择,还是题目答案设置等都很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品德。如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文言文阅读选取的商鞅传,古代诗歌閱读选取的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语言文字运用选取的“中国画”材料都极具中国特色,特别是商鞅、杜甫、“中国画”,其共有精神是突破固有,锐意进取,勇于革新。考生通过读文品人,会学习典范人物,汲取思想精华,默化进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三则材料,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会使考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发展的喜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奋斗精神。特别是作文,试题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设置五种身份,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接续奋斗,弘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厚植了考生家国情怀,启迪新时代青年“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

二、智育为基,考查素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四层四翼”考查要求,着力考查考生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关键能力,引导考生系统掌握诸如词汇、语法、文化常识、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论证手法及各种文体等必备知识。

选材回归《史记》是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一大亮点。《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史记》曾多次入选高考试题。九十年代起,为规避猜题押卷及开阔学生视野,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更多出自《史记》以外的其余“二十三史”,选材相对生僻,传主较为陌生。由于传主事迹和叙写手法的相似性、单一性,这些文言材料给考生的印象并不深刻,考题只是完成了“选拔”任务,其“浸润”作用等尚嫌不足。2019年全国卷回归《史记》,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魅力。三套试题所选的三个人物贾谊、商鞅、吴起,考生较为熟悉,但四道试题却不因这种熟悉而简单化或失去区分度,而是有效检验了考生的文言素养。全国Ⅱ卷节选自《商君列传》,主要讲述了商鞅变法的经历,选文典型,文辞古雅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考题中的诸如“之”“苟”“法”“固”“循”“期年”“缪公”“汤武”“黥”等多个虚词、实词(含文化常识类词语)及译句的相关句式都可在中学课文中找到依据和范例。选材及考题在给人美感体验的同时,有效考查了考生文言知识积累、信息处理能力及理解、翻译能力。

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有别于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幸存者偏差”,在勾连历史与未来的背景材料呈现上又类似于2018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2018年的试题“幸存者偏差”主要考查考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关键能力。2019年的试题与2018年的相比跳跃较大,考题既引导了考生的家国情怀,更有效检验了考生的写作素养。试题设置的五个角度,相当于五道作文题,考生五选一,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试题又规定了具体情境和写作任务,文体须为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且要用“当事人”的身份代入写作,这对考生的读书积淀、思维能力等是一个极大的检验。①②③题需走进“历史”,④题需立足“当下”,⑤题则展望“未来”。无论选哪一道题,要写好都必须有丰厚的阅读量来支撑,因为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没有恰切、独异的写作角度,作文肯定是空泛而平庸的。

三、定位准确,难度适中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为更好地贴近考区教育实际,试题定位准确,难度适中。

我们以2019年全国Ⅰ卷和Ⅱ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来作比较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被不少考生称为“夺命9分”题,不少考生(包括部分老师)认为这三道题是文字游戏,只是从语文角度命题,比较一下选项和原文就能得出答案,考生是否读懂材料没有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极端错误,因为阅读文章的终极目的就是读懂文章,全面获取信息,而不是完成语文题;做题只是检测考生是否全面、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个手段。答好试题的前提必须是读懂,这和《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一致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性质。

这道试题的命制手法可分为“句命”和“意命”。所谓“句命”就是对原文语句加以抽取和变形,用一些干扰手段设置试题选项。这类试题只要仔细比较原文和选项就能选对答案,甚至不怎么懂原文,也能答个差不多。所谓“意命”就是从原文内核出发,用对文意精髓的理解设置选项。这类试题难度较大,有时要用到日常知识积淀,有时在原文中是找不到相关语句的,用简单比较原文语句的方法可能作答不出或答错。2014年课标Ⅰ卷关于“悲剧”的理解就是典型的“意命”,故当年该题难度系数为0.34。

2019年全国Ⅰ卷和Ⅱ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分别选用了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和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两人都是大家。从原文看叶嘉莹的文章学术性更强,理解起来比铁凝文论的难度要更大。但从试题来看,全国Ⅰ卷却比Ⅱ卷要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Ⅰ卷多为“意命”,Ⅱ卷则多为“句命”。

比之全国Ⅰ卷,全国Ⅱ卷的不少试题在选材或命题上难度都有所降低。

四、轮回变化,创新命制

高考命题有一个基本规律,即“稳中有变”。“稳”是为了继承,“变”是为了发展。语文试题之“变”,是为了顺应形势,顾及覆盖,修正缺憾,是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纵横比较,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试题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轮回,二是创新。

(一)试题轮回

1.阅读文本選材的轮回。(1)论述类文本选材从2018年的具有科技性质的《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回归为最常见的文艺论文《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无论是文本阅读难度还是试题难度都有所下降。(2)文学类文本再次选用了莫泊桑的小说。2010年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曾选取莫泊桑的小说《保护人》,2019年则为《小步舞》。全国Ⅱ卷有此传统,如2012年课标卷选用老舍的《马裤先生》,2018年选其《有声电影》。这是一种阅读引导,体现出对文学大家及其经典作品的特别关注。(3)文言文阅读文本选材回归《史记》,同样是经典再现。

2.语用题的轮回。(1)标点符号试题回归。第18题,延续多年考查的成语运用被多年未考的标点符号题取代,考题聚焦于引号的作用,所列选项中的C项(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句子曾出现于1994年全国高考标点符号考题中,不过着眼点有所不同。(2)补句试题回归。第20题补句试题兴起于2012年,主要考查语言连贯、逻辑推导,兼有对简明、压缩、仿写等能力的考查,补句沿考多年,2018年被词语修改试题取代,2019年补句题回归,修改题消失。(3)压缩语段试题回归。第21题2018年为给材料仿例造句,这道考题,看答案极为简单,但由于题干不明,该题成为2018年高考阅卷赋分最为繁难的一题。2019年该题被压缩语段题取代,这有助于进一步检测考生信息处理能力,而2018年的仿例造句题则或许昙花一现。

(二)试题创新

1.大局变化。(1)试题阅读量加大。2019年全国Ⅱ卷9000余字,比2018年全国Ⅱ卷增加了700余字,试题阅读量明显增大,这是选材及命题使然,也是对新课标等要求的呼应。(2)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序调整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这照应了2019年《考试大纲》,使试卷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考生解题思维的连贯性。(3)作文变化。纵观近几年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可谓“岁岁年年题不同”,这既是顺应命题要求,也是为了防猜题宿构,更是为了“服务选才”,因为越陌生越具有公平性。新颖的作文命题,对于临战应变、公平选拔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细部创新。(1)实用类文本阅读图表材料消失,思维导图形式考题出现。2019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的三则材料全为文字,没有图表,而第4小题则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设置选项,很有新意——这种形式系为2017年全国Ⅰ卷首创。(2)病句与成语合考。第19题看似寻找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但句子中又包含着一个误用率很高的成语“并行不悖”,系辨析修改病句与正确使用成语混考,这道看似信手拈来的试题也极具特色。

综上所述,今后的语文学习与高考迎考,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尊题重“道”,树立“大语文观”,特别是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内容,重视科学素养;2.培养思维,开阔视野,以一当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3.注意考点覆盖,不避旧题型;4.增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姜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考题选材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我爱你,妹妹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