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传承(五)

2019-09-10 15:46
关键词:顾恺之莫高窟王羲之

两晋、十六国是秦汉和隋唐之间的转折,既是战争频繁、政权分立的时期,又是民族融合、思想活跃、文化灿烂的时期。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那段近200年的独特历史时期。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

王羲之

王羲之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草”。相传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可见其笔力强劲。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写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以其自然、朴实而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卓立于中国诗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女史箴(zhēn)图》

东晋时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失传,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其余各段都是描写上层妇女应有的道德情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质。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为水墨画鼻祖之一。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人物画除释道佛像、宗教壁画外,大量的是古代仕女、名流画像。作画力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顾恺之不仅重视刻画眼睛,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

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

佛教 

十六国时期,北方动荡不安,以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时而感到人生无常,精神缺乏寄托。此时各国君主希望利用佛教教理的戒恶修善、六道轮回来安抚各族百姓,并借由属于外来宗教的佛教来支持其政权。最后佛教得以在北方流行,并与南方佛教互相交流。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僧人乐尊经过此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猜你喜欢
顾恺之莫高窟王羲之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洛神赋图》之三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
莫高窟里看藻井
书圣王羲之
顾恺之的“假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