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宝艳
摘 要:通过作物模拟技术可对小麦的生长条件等进行模型建立,在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持下,可为工作人员提供决策型信息。对作物模拟技术的特性进行论述,并通过当年决策、常年决策等对作物模拟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作物模拟技术;小麦;栽培;应用
1 作物模拟技术特性论述
作物模拟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融合,对农作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农作物的生态发展趋势进行走向判断,通过科学数据、理论、经验相结合,可建构以农作物生产为主的生态模型。同时,作物模拟技术可针对农作物的发育趋势、光合作用、品种形成、产量等,与农作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关联分析,以此来对农作物进行立体化研究[1]。
2 作物模拟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
2.1 当年决策
小麥在栽培过程中,依据麦苗的实际生产情况,可将苗情分为弱势、壮势、旺势等,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应针对小麦的生产节点进行分析,将小麦的生长过程分为不同的生长周期,以此来实现阶段性审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生长态势与环境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传统的计量方式也多以环境预期分析为主,以推断出小麦的生长趋势,进而提前对栽培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在作物模拟技术的应用下,将种子、麦苗、小麦、果实的生长阶段看成是一个整体,将小麦的动态化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在系统的生长模型内建构不可控体系、可控体系等,以此使小麦生长系统更具全面性。不可控体系一般以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天气情况等为主,可控体系则是人工操控阶段,例如种植技术、种子品质、播种周期、施肥管理等为主。作物模型系统的监测目标是小麦的生长态势,一般以高产、优质的群体为主,作物模型系统的输出目标则是对小麦生长的动态趋势进行反馈研究。当在模型系统中输入相应的生长因素,例如天气环境、土壤、肥量等,系统可自动模拟算出相应结果,并可将结果与群体进行比对,通过系统的施控模块对结果进行模拟调整,使整体向预期目标方向发展[2]。
当年决策一般体现在模型控制、土壤分析、产量、苗情等方面,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其当年生产模型一般以出苗、拔节、抽穗等为主,通过产量的恒定系数与之相对比,进而为系统提供决策性信息。在针对小麦栽培土壤进行分析时,通过养分均衡模型对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影响因子的线性函数。在对天气进行预测时,一般以月份制为周期,或进行月份同比分析,以此来决定小麦栽培的实际情况,并对小麦的成熟阶段进行生长动态走势预测,来判断小麦的实际成熟状况。
2.2 常年决策
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一般以持续性栽培为主,传统的统计方式一般以5年为周期,将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此种统计方法缺乏机动性,易受时间限制,导致统计数据过于定型化。作物模拟技术的常年决策,是以小麦栽培地域的往年资料作为基础,通过虚拟模型得出决策信息,常年决策也可分为最佳季节、实际季节等两种决策方式。
常年决策在施行过程中,先决条件以品种参数、地质参数、种植方式、产量、地域等为主。品种参数是对目标进行参数比对,并按照参数对品种进行调整,然后再引入到模型中;地质参数是对土壤的动态参数进行研究;种植方式是针对特定的品种、地质等进行相应工作方式确定;产量是系统模型中的主要因素,其取决于地点、环境、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等,当针对特定的品种进行产量基准制定时,可通过中等、较高、超高、最佳的登记来表示;地域是指小麦栽培的地点,其是对产量、种植体系、土壤等进行常年决策[3]。
常年决策可表现为季节、动态生长趋势、光合生产效率、产量结构、肥土地质、模型图等方面的数据确定。季节可确定小麦的最适宜播种期;动态生长趋势可对叶龄、叶面积、茎数等进行动态分析,并可精确分析到各阶段的麦穗数量等;光合生产效率可确定出叶体积在光合作用中的实际消耗比;产量结构可对区域内的产量进行预估,并可依据气候环境的变化因素对小麦进行参数调整;肥土地质可依据地质、肥料等对小麦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确认,并对各项生产指标进行分析;模型图是综合小麦的生产特性、环境因素、地质因素等进行科学性分析,以此来得出精确的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对作物模拟技术进行分析,其依据小麦的生长因素进行模型建立,通过品种、地质、天气等因素的输入,可依据小麦的生长参数进行模型分析,计算出小麦的生长趋势,进而为工作人员提供决策型信息。
参考文献:
[ 1 ] 柏文恋,张梦瑶,任家兵,等.小麦/蚕豆间作作物生长曲线的模拟及种间互作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12):4037-4046.
[ 2 ] 李书钦,诸叶平,刘海龙,等.小麦生长模拟与三维可视化系统构建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2):65-71.
[ 3 ] 张宁,张庆国,于海敬,等.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44(1):107-115.
(收稿日期: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