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杏庵
1. 五月天:给快乐以标签。
多日以后,我一边散步一边想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想起跟友人去他家酒店的那个炎热的下午。
朋友家的酒店里要开发一道新菜:“脆皖鱼”。中餐厅的师傅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把一条条体格龐大的鲜活脆皖鱼,拿着小鱼网逐个放到一格一格的海鲜池内。海鲜池的空间实在太小,脆皖鱼别说游来游去,即使转个圈都很吃力。水浅不说,自由活动的空间实在太狭窄,尽管有氧气输入,这地方实在不是久留之地。一看情况不妙,第一条脆皖鱼毅然跳出了海鲜池,不惜将自己摔成内伤。第二条脆皖鱼的反抗更为激烈,拒绝进入那个不该属于它的海鲜池,拼力咬破了“小鱼网”,在地上打滚,只是,满身伤痛的它,找不到家(河流)的方向。挣扎之后,无能为力。第三条脆皖鱼,已经被迫“搬”到海鲜池,它大约怪自己个头大太,转不了身,索性肚皮朝天,假装死亡。
厨房师傅一看,这条要死了,就拿去厨房,宰了,做成了可口的“脆皖鱼”。海鲜池里的鲜活脆皖鱼终于明白了自己将要面临的“命运”,纷纷肚皮朝天,死生由命,随它去吧。这下,轮到厨房师傅紧张了。“脆皖鱼”这道菜关键在于新鲜,鱼真死了,酒店老板就赔了。于是,安排专人,每隔一段时间,强行将肚皮朝天的脆皖鱼的头抱起来,让它露出水面,为它吸氧,就像乌龟定期从水里露出头来,大口吸氧、然后再潜入水中一样。
这个时候,酒店咖啡厅里在播放亚洲乐团五月天新歌《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人群中哭着 你只想变成透明的颜色 /你再也不会梦或痛或心动了/你已经决定了 你已经决定了/你静静忍着 紧紧把昨天在拳心握着/而回忆越是甜就是越伤人/越是在手心留下密密麻麻深深切切的刀割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 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这世界笑了 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地走着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 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伤从不肯完全愈合/我站在你左侧 却像隔着银河/难道就真的抱着遗憾一直到老了 然后再后悔着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 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伤从不肯完全愈合/我站在你左侧 却像隔着银河/难道就真的抱着遗憾一直到老了 然后才后悔着/你知道真正的快乐 你应该脱下你穿的保护色/为什么失去了 还要被惩罚呢/能不能就让悲伤全部结束在此刻 重新开始活着
我这个年龄,谈论五月天肯定是个笑话。我的一个学生发微信说“我跟吴某某说最近熬夜有点狠,让她记得每天都问我是否还活着。吴某某回我:白天发消息大晚上才回,要有事的话尸体都臭了。我……”。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竟然是这么说话的,连“是否还活着”“尸体”这样沉重的词汇,都可以说得如此轻描淡写,甚至拿来开玩笑。这在我们这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有着这么深的代沟的我,竟然厚着脸皮谈论五月天,这得益于我的学生的“长期”熏陶。他们中有太多人是五月天的铁粉。他们恋爱时唱着《温柔》,失意时唱着《倔强》,荒废时光时唱着《如烟》,“时间就像烟雾,只能看见却抓不住”。我的一个学生,因为听五月天的演唱会而请假,飞去北京,虽然她经济并不宽裕。青春的字典里,只有失败,没有放弃两字的存在。“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 !
“有压力就听五月天的歌”,这是一位高考第一名学子的心声。五月天,这三个字早已不是一个乐队的名字这么简单。它代表的,是一群人整个疯狂倔强的青春。回过头后不难发现:五月天的每一首歌,都能让你想起青春路上的一段故事!而他们的歌,也代替老师教给你很多东西。
有人把青春写在小说里,也有人把青春拿来歌唱。
台湾有两大乐队,苏打绿和五月天。当你跌倒时,“苏打绿”会像你知心的姐姐一般问你疼不疼。而“五月天”则像你那表面上话不多、实际却非常心疼你的哥哥一般,对着你喊道:“不准哭,不准放弃,给我站起来”!
五月天,给快乐以标签。
后来关注了五月天,才知道,在他们身上和音乐里,总是能看到“青春激昂”的样子,如夏日吹来的一阵“松风”,那感觉就像古语说的“不亦快哉”。宋玉《风赋》曾记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歌坛有个奇特的现象——只要五月天开巡演,场场都是爆满,包括每场坐满10万人的“鸟巢”,他们也已经办过5场,创下了华语演唱会新纪录。
经纪人谢芝芬说:五月天成为常青树的原因只有两条,“一是因为我们不会炒绯闻,所以我们选择了比较辛苦的巡回演唱会来打天下;第二是因为五月天作品的深度,他们的音乐总能给你感动,比如《倔强》。从小孩到上班族,什么时候听五月天的音乐你都不会觉得过时。所以五月天现在的歌迷,从中学生到上班族都有。” “阿信在做一个访问的时候说,请大家不要记得我的名字,只要记得我的歌。我觉得他们希望五月天带来的是音乐的影响,而不是人的影响。如果你听《恋爱ing》的时候,你会很想恋爱;如果你遇到你的前女友,会想到《突然好想你》;你被老板批评,会想到《倔强》。我希望大家记住他们的歌,而不是他们。五月天一直希望用音乐改变世界,他们也一直这样努力着,我觉得五月天真的很棒。”
五月天,台湾摇滚乐团,他们当初给大家带来了太多充满回忆的歌曲。1997年3月29日,4个来自台北师大附中的学生——队长兼吉他手怪兽(温尚翊),主唱阿信(陈信宏),贝斯手玛莎(蔡升晏),吉他手石头(石锦航)组成“SoBand”乐队。随着第三任鼓手冠佑(刘谚明)的加入,这五个男生的组合为华语乐坛带来一股青春震荡。1997年3月29日,“SoBand”乐队更名为“五月天”(贝斯手玛莎的网名,叫“MAYDAY”,即“五月天” )。1999年7月,他们的《第一张创作专辑》由滚石发行。那一年,五月天在台北市立体育场举办了演唱会,成为台湾首个站上体育场开演唱会的乐团。
如果用一种花来作为五月天的符号的话,那么,应该是芍药。芍药待君看,就在五月天。芍药是著名草本花卉,位列草本之首,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与牡丹并称为“花中二绝”,被誉为“花中之相”和“五月花神”,是我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
《第一张创作专辑》之后,五月天频频走进校园,向学生歌迷们传达自己的青春梦想。五月天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他们这五个男孩儿起的乐队名:会让原本燥热的五月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月份!
2000年7月7日,发行了第二张创作专辑《爱情万岁》。2001年7月6日,推出暂别歌坛之作第3张创作专辑《人生海海》。2003年11月11日,发行第4张专辑《时光机》。2004年11月5日,推出第5张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2005年8月,推出精选辑《知足Just My Pride最真杰作选》。2006年12月29日,发行第6张专辑《为爱而生》。2008年10月23日,发行第7张专辑《后青春期的诗》。2011年12月16日,发行第8张专辑《第二人生》。2016年7月21日,发行第9张专辑《自传》。2012年,五月天《第二人生》专辑中的一首歌曲《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将五月天对传说中的“末日”的感悟融入其中: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把握今天,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MV尾声的字幕是:“想念你,只愿你奔向,幸福的末日。”
青春就这样冗长,就这样敏感。总是逃不开一些东西,比如爱情。
“可能,我有点喜欢你”。可能,每个少年的青春里,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都能感受到青春的那份悸动。爱情里不只有苦涩,也有微甜。不管爱情开始和结束的方式多么千差万别,但少年们都能在同一首歌里找到共鸣,那就是:《温柔》。每一段爱情里,都有一首《温柔》。
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男女偶像剧和综艺节目。至少,在今天,在我们这代人看来,那可能是个稍显美好的年代。那时,你看上一个姑娘,怎么看她都是温柔的,你对她充满幻想,幻想和她在一起,让她坐你的单车,和她谈人生谈理想,幻想片刻不分离。即使是幻想,也是美好的、纯情的、无瑕的——无非也就幻想她的脸蛋,想听她的声音,想看她穿校服的模样,也就是停留在“制服诱惑”那个层面吧。在某一瞬间,你也奢望能够牵起她的手,想和她一起走向很远很远的未来。然后,控制不了诱惑,就成天在她家附近逗留,为的就是看到她一眼或让她看到你一眼。
现在女生的困惑是:所谓温柔,男朋友比不上闺蜜。一个师妹就这样说:大小S的姐妹淘正在热播,她也正在享受着闺蜜的福利。她们结识于少时,她们相遇在“三观”相近的纬度,携手在向上、向善的路上。亲情可以呵护你的缺点,爱你却不懂你,而闺蜜是深知你的缺点却依然能接纳和包容你,不仅懂你、有时甚至比你自己还更懂你。彼此不仅兴趣相同,而且有共同的追求,并相助相携,在快乐时可以一起疯,伤心时可以一起哭。可以秉烛夜谈,也可相默无语。可以同读一本书,同品一款茶,用一个衣柜,用各自的“换装游戏”把对方打扮成气质美女或路人甲。相比爱情,闺蜜的滋养更宜人也更长久。这次身体不适,倘若是异性,就会说感冒要多喝水、天气热要多喝水、痛经还是要多喝热水,这难道只是词穷?而闺蜜就大不相同。闺蜜细腻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给你带来了各种药粉调理,“灵芝粉”提高免疫力、“手工燕麦馒头”当主食、小米养胃,还有瓜子、葡萄干、核桃仁、无添加剂的小饼干等各种零食,不仅给你补充营养还让你看书时边吃边解闷,而你喜欢的红茶、爱吃的蔬菜,还有煲好的鸡汤,瞬间已经把冰箱塞满了。知道她慢热且生活能力差,来到之后,用“食品分享外交”,很快就和邻居们成了朋友。从物业到保安,还有,遇到小事时该找谁、被子往哪儿晒、好吃的当地菜到哪儿买,仅半天工夫,她就已能一一教师妹。闺蜜能给师妹生活的信心与前行的力量。有这样的闺蜜,她的确是三生有幸,感恩。
师妹的话,其实暗含了某种抱怨,比如男人的粗心、不够温柔。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说孔子听了高雅音乐后,心境宁静,思想专一,到了忘我的境界,音乐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我给你自由,我给你全部全部,全部的自由” !很多人最早开始听到五月天这个名字,便是从《温柔》开始。主唱陈信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创作的这首歌曲,会成为一代人青涩爱情的背景音乐。
阿信在演唱会上唱到《温柔》时,在场的歌迷用手机打给自己最爱的那个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爱情。这里所说的爱情,和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同,感觉就不同。怎么不同呢?举个例子:22岁的徐悲鸿写信给18岁的蒋碧微说:你愿意跟我私奔到巴黎吗?蒋碧微回信说:我愿意。一场说走就走的私奔,开启了28年的婚恋传奇。这是爱情,属于青春的爱情。
但爱情敌不过婚姻,传奇敌不过岁月。爱情是理想化、书卷式的田园,婚姻是在炎热的太阳下,汗流浃背地插秧。爱情有点“傻13”,但婚姻则一点也不犯傻。爱情可以呵护照拂、诗情纵色,但婚姻用《红楼梦》里评价贾宝玉的话,那就是“色而不淫”。1945年的最后一天,徐悲鸿来到重庆,和蒋碧微签署了离婚协议书,上面写着:徐悲鸿须付给两个子女每月各2万元的抚养费,另外还须给蒋碧微100幅徐悲鸿的画作,50幅徐悲鸿所藏的古画以及100万现金。当时,作为中央美院教授的徐悲鸿,工资也不过才2万元。看到这里,有个朋友感慨地说,嫁给徐悲鸿这样的男人,蒋碧微即使走到离婚这一步,也值了。这个,就是婚姻了。婚姻在乎的是“名分”,代表的是理性,而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包括“名分”。孟小冬嫁给梅兰芳的时候,本来说好一肩两挑、是老婆的名分,沒想到成了妾身。她受不了,登报提出离婚,梅兰芳变卖房子,赔了她4万元。但孟小冬没有要,她在乎的不是钱,只是个名分。后来嫁给上海大亨杜月笙,杜月笙第二年就死了。孟小冬有钱,她在乎名分。
五月天成团以来的这22年,留下的是“五月天Style”,那是能产生震颤效果的青春,满满的青春滋味,每个人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青春风景。从出道到现在,从《拥抱》《为爱而生》《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到《后青春期的诗》,五月天歌唱的多是青春、梦想、友情、爱情,他们的作品总给人以希望。
阿信说,最难忘的一次,是2004年他们首次进军内地在北京的一个小场表演。“当时我们演出的场所,台下只容纳二三十人,我们怕被嘘被赶下来,所以特别紧张。”玛莎回忆说,“我记得刚开始到北京来做演唱会宣传,我们连气候都不习惯。北京的冬天很干,怪兽跟石头比较容易静电。有一天他们俩在电梯口,为了按一个电梯,两个人被电到。”
五月天的主唱阿信一直以来都很低调,不炒作也没有花边新闻,一直靠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是在专心地做音乐,一直都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在音乐制作理念上,阿信说:“在很久以前,玩音乐是我们逃离升学压力的一个发泄方式,后来我们很幸运,真的可以用音乐养活自己,但是即便如此,音乐都不应该是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我们的热情。现在唯一的差别就是,写过的题材很多了,现在可以写的题材就会变得比较少。”
阿信的家庭在台湾很有实力,但这些年阿信并没有依靠家里。那首《倔强》就是阿信向家里表明决心的歌,“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倔强》唱的,也是他内心的写照,他不想回去继承家业、只想自己闯出一片天空,而阿信真的做到了,他“真的可以用音乐养活自己,但是即便如此,音乐都不应该是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我们的热情。理念没有变,只是题材变少了。”
阿信毕业于台北实践大学室内设计学系,老本行应该是设计而非音乐。其实,他身兼歌手与设计师“双重身份”。
除了创作者与歌手外,阿信其实有另一个少被提及的身份,这也是他理性的另一面——潮牌T恤StayReal的共同创办人兼设计师。对阿信来说,唱歌是兴趣 ;而成立潮牌StayReal,则是理想。在阿信看来,设计师最要不得的就是“闭门造车”:“跟朋友多沟通,灵感才来得快。”阿信说:“要知道,设计和写歌很像,很多时候你挖空了心思都没用,反倒不经意间灵感就会铺天盖地涌过来。”
五月天LIFE人生无限公司巡回演唱会2017年3月开启,历时一年半,横跨四大洲,走过几十座城市,共计上百场,观看人次逾400万,更使得五月天第5次登陆鸟巢,鸟巢开唱总计11场,打破五月天演唱会的多项纪录。电影《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重现了此次巡回演唱会的华彩。“我们真的是他的影迷,能请到他来客串,太兴奋了。”对于演唱会叫“人生无限公司”,乐团成员石头笑说:“很多人在网络上留言说‘老板,我们要上班了。’其实,我们起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歌迷才是老板,我们是他们的员工。”
柏拉图说:“开端因为自有原则,也是一位神明。只要他寓于人之中,只要他激发人的行为,他就拯救了一切。”(见汉娜·阿伦特《论革命》)五月天成功地激发人的行为,众声喧哗之后,他依然能保持某种诗性正义与心灵真实的和鸣。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五月天这首歌,真的很有魔性,不同心境的人,听了有不同感受。有人觉得这首歌是写分手后的伤痛,你决定不爱了,也决定不恨了,其实分手后最痛的就归于平淡,不想再一次付出了,因为害怕再一次受伤害。受伤了却还要用笑来掩饰自己的悲伤,所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保护色。也有人觉得,这首歌是写青春将逝的伤痛,踏入社会了,不折腾了,啥理想主义呀,在现实面前,认输了,“这世界笑了/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地走着”。也有人从“微笑抑郁症”的角度来听这首歌,说这是疗伤主打歌。从震动灵魂深处的弦乐前奏第一个音符开始,听者很容易就着了魔似的被吸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内心漩涡,不自主地跌入压抑太久的冷血背面、跌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故事中。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每年的5月8日是世界精神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微笑日”。可是,有些微笑背后却隐藏着悲伤和绝望,你了解“微笑抑郁症”吗?我们应该去了解它,并且远离它。我的一个学生听后相当感慨,发微信说:“不要想自由了,你最起码还活着,有些人离活着都远了。”由于庸俗成功学、媒体意识形态、市场化的同步强势介入,某些本来是过眼烟云的东西取得了野蛮的成功。
历经近半年窝在“大鸡腿”录音室的暗无天日的闭关,五月天终于完成新专辑的后制工程,抱着母带从日本返回台湾。等待了7百多个日子,五月天第7张专辑《后青春期的诗》也终于推出。这张专辑的主打歌曲就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知乎上有个匿名用户则这样说:不知道写这首歌时,五月天是怎样的心情。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正处在极度的自我厌恶中。一直以来都有自杀的想法,但出于孝道,我没有执行。我绝对不能让父母和朋友知道我的想法,所以我在他们面前必须快乐。没错,笑正是我多年的保护色。于是,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听到这首歌时,觉得这是五月天对我这一类人的一种呐喊:为什么要故作坚强?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然后活下去?最后那句“重新开始活着”,应该就是表达这样一种愿望吧。大家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去听听 Rascal Flatts 的《Why》,这首歌完全是写给有自杀倾向的人。个人感觉,《Why》在叹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在呐喊;前者就像你的好友跟你语重心长地谈话,而后者更像你的兄弟抓着你的衣领、在告诉你“我永远不可能向父母和好友倾诉我真实的想法”,所以他们可能对我的有些行为无法理解。这正是:“我站在你左侧,卻像隔着银河”。我觉得最可怕的是,将来某一天,我不再被这首歌触动,那时就真的意味着“把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了吧。
那所有快乐的忧愁的往昔,一想起,就排山倒海。
我觉得,这个匿名用户可以听水木年华所演唱的《启程》了。《启程》这首歌的歌名来源于人生的许多次启程,诸如孩子迈出的第一步、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毕业、第一次工作等等。水木年华希望大家都能像歌里唱的那样:“明天就等在下一个路口,再远的风景,我们会到达”。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曾离别过/别害怕现在的离别啊/微笑着挥挥手说再见吧/明天就等在/下一个路口/再远的风景啊/我们会到达/向过去的悲伤说再见吧/还是好好珍惜现在吧/你寻求的幸福/其实不在远处/它就是你现在一直走的路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曾离别过/向过去的悲伤说再见吧/还是好好珍惜现在吧/你寻求的幸福/其实不在远处/它就是你现在一直走的路/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孤独时候要记得想起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曾离别过/不管怎样的时刻/请你记住这首歌/记住我们的坚持从未变过/未来怎样的时刻/请你记住这首歌/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
最近有报道说: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最后一块阵地,同样被攻破:意大利机器人现场弹奏钢琴,郎朗听后都惊呼:“机器人Teo速度超越人类,节奏精准。”艺术也开始焦虑了。“数字浪潮的到来势不可挡。写作人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固守在老观念上”。说这话的,要么科技主义者,要么是故意制造焦虑,和整天“追求第一”一样。咱们学生喜欢追求第一名,前些年,“八项规定”之后,个别城市也喜欢追求“第一”,动不动就是摩天大楼,仿佛,不“第一”就无法装点门面。在GDP思维下,追求各种各样的“区域第一高”:“中国第一高”“亚洲第一高”。至于下水道嘛,那玩艺在地下,属于“里子”不属于“面子”,不如建高楼过瘾,大笔一挥,土豪气派的高楼平地而起……
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写作人”焦虑了,也许他们需要重新“启程”。耶鲁大学流传的6大黄金理念,也许有启发:1.不要想太多,定时清除消极思想。2.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3.敢于尝试,敢于丢脸。4.每天都是新的,烦恼痛苦不过夜。5.面对别人的优秀时,发自内心地赞美。6.做人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地不卑不亢。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五月天这首歌你怎么看?知乎上另一个匿名用户说:距离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了一年左右吧?这一年里,我的心境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接受了。像《如烟》里说的,我曾经一直以为,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就像那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以为不管过了几年,大家都能像学生时代那样纯粹。但时间真的能偷走一切,能改变一切。大家在各自选择的路上,越走越远,或志同道合,或分道扬镳。不变的,只有那些遥远的记忆,像星空一样,一直陪着我。理所当然地以为亲人和朋友一直会在身边,有些事情,总是觉得“下次见面再说吧”“以后有机会再说吧”。然而,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用小时来计算的话,能和父母,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也许只剩一百小时、十小时、一小时?坦白说,接受这些残酷的事实,花了我不少时间。这也是以前听《星空》《如烟》《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时,心会隐隐作痛的原因。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 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成为五月天的标志性语言,其中暗示的人性孤独与危险关系得到强烈共鸣。还是杜尚说得对,艺术是一种类似吸毒的瘾。这么来形容吧,生活中我们都有快乐也都有痛苦,痛苦的时候,该怎么缓解呢?三国时期的玄学家何晏为了摆脱痛苦,服用五石散(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他也因此成为服用五石散的第一人。但服用五石散之后精神亢奋、身体发热,怎么办呢?何晏为了为了行散,就用冷水浇身,宽衣赤足……从开始的自我折磨到后来用五石散成瘾。想不到,魏晋名士纷纷效仿,竟成了当时之时尚,颇像清朝全民流行以鸦片烟解忧止痛,真是荒唐。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写道:“那时五石散(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 五石散这东西,魏晋之后再没人服用了,据记载,服五石散的后果是“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还有人用喝酒来缓解痛苦和忧愁。曹操就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对于一部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家来说,他们解忧的酒可不是中国的杜康,而是苦艾酒。苦艾酒的酒精含量可达89.9%,含有致幻物侧柏酮和肉豆蔻,这种酒有致幻作用,在瑞士、美国、法国都曾经先后遭禁,近一百年后才相继解禁。高更在巴黎第一次见到梵高,开口谈的不是艺术,而是向他力荐苦艾酒,说是“适合艺术家喝的东西”。
五月天就像“苦艾酒”,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们为了摆脱痛苦,就去听五月天。家长放心,是吧。多好的一代人啊。别以为,只能接受赏识教育的学生,都成“玻璃心人”,不一定,也许你不懂他们的痛苦,因为你没有听过五月天。
感谢五月天。
现代人聪明过度,常常失焦。所以心灵深处难免被污浊化。而五月天用雕玉的眼光,告诉我们,只要心干净,天空也干净。玉器鉴赏家们为什么欣赏西周时期的玉?因为那时的料、工、形、纹在复杂中充满了极简智慧。人心简单也清静,玉也清静。简洁是一种修养。
就在专辑《第二人生》刚推出时,有媒体指着海报问:“你们每人手里都拎着一只皮箱,里面应该装满了什么?你们准备展开怎样的新人生?”五个人相视坏笑,阿信说他开烤鸭店,石头砍柴,怪兽养鸭,冠佑运输,玛莎消費,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赫然呈现。他们追求快乐的生活态度也越发明显。在《第二人生》中,五月天乘着“诺亚方舟”,贯彻快乐的感觉。第一站叫天真,第二站叫青春,生命还没有黄昏,下一站,你的第二人生。
“青春是挽不回的水,转眼消失在指间,用力地浪费,再用力地后悔”(《疯狂世界》)。阿信说:“对我来讲,更重要的是怎么抓住我们自己的心。唱片做完之后,我们五个人都喜欢是最重要的,可以说服得了我们五个就够了,能不能说服这世界所有的人,其实我们没那么在乎。”
“不单飞不解散,友谊万岁。然而青春彼岸,盛夏正要一天一天一天地灿烂”(《后青春期的诗》)。李宗盛曾在听过五月天的音乐后,对他们说过:“要想在乐坛站稳脚跟,那就不要轻易解散。”五月天已经成立了22年了,依然没有解散,团内的几个成员也都从当年的少年变成了孩子的爸爸。
冗长的青春即使散场,也依然让人无限怀恋。
22年,无论时光怎么催人老,但青春不散场,友谊不解散。阿信说:“以前我们常常24小时粘在一起,现在改成18个小时了,相聚时间有所缩短。但只要拿起乐器,我们就能回到从前,找回那种疯狂的感觉,私下开玩笑的方式还是高中生式的。”
“只有马不停蹄地奔跑,才会有马到成功的收获,加油!致自己”“人已累,须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改变自己做准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以为自己不应该痛苦”“我也不是。我也不想。再以这样的方式去蹉跎我的生活,那样很对不起它。我需要有自由、有尊严地活着”。说这话的,估计都是“后青春”或者“油腻中年”了。“今天喝到了著名的中茶牌红印的普洱茶,跟我岁数差不多了,是迄今为止喝到的最好的茶,茶气醇厚……粗算得五百元一杯……随后又‘观赏’到比我爸还要老的普洱,不知有没有机会喝……嘴刁了可怎么办。按当年拍卖记录,这一个不到400克的茶饼,约200万元。所以每克大约5千元。一次泡8克,就是4万。按泡出80杯算,每一杯500元。”说这话的,肯定和青春无缘了。好茶和心情有关,和价格无缘。
“后青春期的诗”之后,也许完成任务了,这5个大男孩该“退休”过着志明与春娇般的生活了。有歌迷说过,只出10张专辑,是五月天在对自己的榜样“披头士”致敬。
“你快樂吗?”
“一定要回答的话,好吧,玩手机时是快乐的,在手机里乐此不疲。”这是“手机控”一族、一位“90后”的话。我问过一位年过半百的公交司机朋友,他说:“再坚持7年,我就退休了。也许到时候能够平静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忙得都没有时间考虑这个问题。我前段时间颈椎痛到睡不好觉,难以忍受,去医院拍片,结果7节颈椎,没有一节是好的。腰椎也不好,还有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脂肪肝那都不算个事了。干我们这一行,久了,颈椎病、腰椎病都习惯了,更难忍受的是痔疮。哎,人老了,什么毛病都来了。和我差不多大的两个朋友,一个中风后偏瘫了,另一个患癌症走了。相比之下,我还是幸福的。能活着,健康地活着,还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我觉得就是快乐了。知足常乐。不急不躁,平静就好。前段时间,有个年轻人,急躁啊。他坐我的车,过站了,要求下车。我说,刚刚到站,我停车,你都不下。现在要下,对不起,你只能到下一站下车了,在这里停车要罚我的款。那个年轻人不冷静,急得手舞足蹈,要抢我的方向盘。很危险的,弄不好车毁人亡。当时,我很冷静,已经准备好了对策:如果他抢我的方向盘,我马上就来个急刹车。他站在那里,头有可能一下就摔到前玻璃,人的头肯定没有前车玻璃结实嘛,你想想后果,多么可怕。车内有摄像头,然后,我会选择报警。所以,有的年轻人脾气大,不冷静,却不知道后果……。”
一个开共享书房的朋友加一,要帮一个海南阿公出书圆梦。朋友和记者的对话很有意思,让我看到社会的光亮。
问:为什么要帮老人出书?什么打动了你?
答:阿公很多年前投稿出版社被退稿,但出版社告知他:如果他自费10万元就可以帮他出书。阿公听到了这个回复,硬生生的把梦想压回了心底,他知道这对于一个靠退休工资生活的人来说,太奢侈了!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小说的“过时性”,注定不会有市场!但是阿公跟我聊天的时候,说起他的写作经历,他的眼睛透亮出一份现代人少有的“纯粹”,这种纯粹让我感同身受!因为出书不是结果,而是一个人能始终坚持守住内心、守住少年般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我欣赏阿公几十年如一日,循着自己的心路不放弃。不久前他告诉我,他目前寄宿在侄子家,新房还没有盖好——他拿出毕生的积蓄盖房子。他还说,等房子盖好了,家里就再也不需要他担当了,他便可以给自己存下新的积蓄来出书!我跟阿公说,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好不好?于是就有了帮阿公出书圆梦的想法。
问:你觉得阿公的文笔如何?听过他的故事吗?觉得怎么样?
答:阿公文如其人,简单朴素。我记得写《未央歌》的鹿桥,在他的微小说里写人物的场景,也是用了大量朴素的文字,你读了感觉就像孩子写的,没有太多修饰。读过后你会会心一笑。我读阿公的文字,有些篇章也能找到这种感觉。阿公做人不爱表现,文字也不爱表现!
问:在你的印象中,老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答:我对阿公的好感是没有见到他本人的时候,就已经见到他自发自愿地为溪仔老街做宣传员,自拟《溪仔往事》还原历史,贴在他的老屋外面给游人解读,再见他的时候是租房办书屋事宜,阿公一口答应,还常常来帮忙。现在开书店不挣钱,很多人已经不开了,阿公看到我们愿意开书店,也是触动了他的情怀!所以,共享书房得以顺利运营,是偶然也是必然!希望美好的事情大家都能坚持下去,如我们的书房梦,如阿公的出书梦!
有梦想就有希望。
我们可以算个简单的账 :幼儿园2年,学前班1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硕博加一起就是9年。整整24年,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训致,我们学会了听话,学会看脸色,学会了服从,学会文明,学会了礼貌,唯独忽略有趣,造成高智商低玩商。“玩商”这个词,我是从何家弘教授那里听来的。何家弘曾这样说:LQ这个概念大家熟悉吗?它的英文是Leisure Quotient,直译过来就是休闲娱乐的天资和能力,有人把它翻译成“玩商”。玩商也很重要。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玩商高的人,生活的幸福感比较高,一般都不会得抑郁症,也不会得精神病。
快乐也是几十年,不快乐也是十几年。既如此,何不快乐以处之?人生十几年,在宇宙的长河里,不过就是一瞬间,李白说:“朝如青丝暮成雪”,佛教叫“一刹那”。
有时候,我们的感觉太迟钝,或者是忙于生计,忽略了身体的感受。以至于老了,还没意识到老之已至。只是,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念过去的一些老朋友。特别是,当你听到那首经典老歌《友谊地久天长》,会发呆,会陶醉,会感动,甚至会流泪:“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怎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我们也曾终日逍遥,荡舟在绿波上。但如今却劳燕分飞,远隔大海重洋。我们曾经终日游荡,留恋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我们往日情意相投,让我们紧紧握手,让我们举杯畅饮,友谊地久天长。友谊万岁,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平安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在很多亚洲地区的学校毕业礼上,常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在经典电影《魂断蓝桥》中,此曲被用作为主旋律。
静静地听完《友谊地久天长》,忽然发现有的老朋友已经多年不联系了,甚至,你开始忘记了他的名字。往事并未随风飘逝,记忆总是把人往回拉。
时间永是流逝,街道依旧太平。“有事您呼我”“对不起,您呼的用户不存在”。BB机“古老”到“95后”可能不知道它是啥玩意。但对于“60后”“70 后”“80后”來说,BB机是永远忘不掉的回忆。
那个年代排队在公用电话前或街头磁卡电话亭前等待回电话的场面,你知道有多壮观么?
有那么一天,你忽然发现,虽没到耄耋之年,自己的记性已经不好了,身体感觉已经不对了,身体的各种零件开始老化,运转不大正常了,这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第二天要早起,现在就开始焦虑了,惟恐睡不好没精神,或者睡得太好,起不来床。曾经生龙活虎,现在疲倦无力。曾经的大嗓门变成如今的细喉咙。有时候,想冲着老伴发脾气,发现,连声音都高不上去了,没有了大呼小叫的力气。不是不想骂人,而是骂不动了。不是脾气好了,是没有力气发脾气了。那就干脆少说话,不自作多情、自寻烦恼了。郁达夫写诗说:“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他说呀,不是害怕伤身,而是担心故意疏狂的心态弄假成真了。年轻时曾经风流恣意,醉鞭名马,现在很害怕多情耽误了美人。不由想起宫崎骏的一句话: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
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承认“过气”不等于认输,而是尊重现实。难道没发现,自己的睡眠开始轻了,梦开始多了,稍微遇上点什么事,就夜晚难眠,辗转反侧,有时候,甚至从黑夜煎熬至黎明。不是不想睡,而是血不归经,睡不着。这病那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应接不暇了。老友相聚,话题离不开健康。一聊,你是这毛病,他是那个毛病,反正大家都有点小毛病。如此一来,大家反倒释然。嗯,是的,我们都老了,像家里那辆开了多年的老爷车,修修补补是很正常的事。杜甫说“官应老病休”,老和病就像伴侣、密不可分。杨绛说老了就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还是古诗说得好:“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静中一个争,稳中一个急;固守本心,不争一时之利,不急一时之事,沉着冷静,保持理性;心存阳光,必有诗和远方。
在身体机能的退行性病变方面,大家一视同仁。叶子不会永远是挂在树上,终要飘落而去,不妨带着微笑。于是,看到青春期的孩子们那么生龙活虎,那么能折腾,嘴上说“我也曾经那样过”,心里却羡慕不已。不由想起苏东坡的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老了,要活得有趣。一个人老了以后,一定要养成一种兴趣。
活着,就要感受每一个美好的瞬间。“用一颗干净的心面对复杂的世界,简单甚好”,说得比唱得还好听,面对这么多问题,想简单?谈何容易。
许多人喜欢比较。事实上,无论精神的比较,还是物质的比较,只要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不甘心也不安分地做自己。
我的一个学生说:“看到很多令人心情糟糕的新闻,体会到很多不愉快的情绪……两杯奶茶都抚慰不了的心烦……”你干嘛那么不淡定啊?要做的事情很多,惟有快乐这事“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世界如此复杂,你只能内心强大。在成人的世界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没有房子、没有理想的工作、没有满意的爱人、婚姻不幸福、孩子不争气、老人生病、自己不成功,哪儿哪儿都是问题。让我们心忧烦恼,无法摆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事事忧愁,恐怕我们的一生都要生活在悲苦里了,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一代奇人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居士,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他的自我评价是“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活了72岁,在明代算是高寿了。徐渭的长寿秘诀浓缩在他写的一副对联里——
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
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
徐渭的快乐哲学不是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而是“零碎乐”。在他看来,快乐很宝贵,很零碎,但不能因为零碎就不屑于捕捉。有了快乐的事情,就尽情快乐,因为苦无尽头。在人生的苦海里,他就用这种快乐哲学来“反抗绝望”,做到了“与往事干杯”。
人老了,别的没有,就是有时间。有的人不把老人当老人,比如漫画家丁聪,20岁发表作品用的名字是小丁,到93岁离世前,用的名字依然是小丁,一辈子,就是老顽童一个。老布什90岁还能从空中跳伞,94岁离世。金庸81岁到伦敦剑桥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94岁那年飘然离世。
快乐如此简单,只是我们把它弄复杂了。这里,我向读者讲述的是两个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学者朋友A和B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若干次,我和A和B吃饭,可以说无话不谈了。他们都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有一次,A和B的同事C和我到校外散步,朋友C给我讲起他们俩的家庭和婚姻。我仿佛一下明白了快乐的真正含义。
A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境界。他太太为他生了三个孩子,都是女儿。他是家里的独子,这事即使他毫不介意,他的父母也会有些遗憾的。大约是因为他和老婆的关系不太好的缘故吧(也许另有原因),他太太就干脆长期住在外地的大女儿家,很少回来和他同住。他已经习惯于一个人住。
他一个人上班,还要给研究生上课。他已经年过半百了。有时还要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在家里,他一个人守着80多岁的老母亲和90多岁的老父亲,女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觉得照顾老人是一种快乐,也是自己份内的事。他不想给孩子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两个老人主要靠他一个人来赡养。每天早早起来,骑单车去菜市场买菜,同时给两个老人买回他们爱吃的早餐。接下来,洗菜、拖地板、洗衣、做饭,然后洗碗,服侍两个老人休息……他这才挤出时间到书房里看书、听音乐、写作,多年如一日。他把照顾老人、洗衣、做饭看成他的人生必修课,和读书、写作一样,都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你看不到他对生活有任何的抱怨,听不到他对命运的任何叹息。在这样繁重的家务劳动下,他还能保持每年出两本书的写作进度。年过六旬了,他还活得像个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至今还保持着一颗善良、童真的心,真是难得。以他的收入,买辆好一点的车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他觉得车对于他不重要,也许,他觉得自己就像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那个西西弗斯,不停地往山上推动那块巨石,然后巨石又不停地落下,他再推上去……对他而言,人生无所谓成功,重要的是过程,是经历和体验。我想起一句歌词:“曾经在幽幽暗暗中反复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年又一年,他就是这么快乐地生活着。一个在别人看来,本该叫苦的人,却能这么快乐地生活,你不能不承认,他不是一般人,说他是圣人也许有点夸张,但至少他的人生已经活到了一定的境界。一个像我这样的俗人无法做到的境界。
B呢,原本最该快乐的,却整天愁容满面。他有个漂亮的太太,知书又达理、聪明又贤惠。而且他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且以他为荣。他们有一个儿子,早已参加工作,在某外企当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收入高得让人羡慕。儿子也很孝顺,三口之家,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足以令周围的同事羡慕不已。他家中不缺钱。他也不必为了挣钱去苦苦奔波。但是他少有笑脸。经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而耿耿于怀,然后写成文章,批判一通。很少有开怀大笑的时候。每次从国外回来,再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他都要痛苦一阵子,为周围人乱放垃圾、为菜市场里不卫生的食物,为周围邻居的裝修噪音等等烦恼不已。
一个最应该、最有理由抱怨生活的人却没有丝毫抱怨,一个最不该抱怨、最没有理由抱怨的人却满腹牢骚,是生活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人的心态出了问题?我想还是后者吧。
原来,快乐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调整心态,换个角度看待生活,你,也可以拥有。
2.杜甫:给青春以作伴。
因为喜欢青春,所以喜欢五月天。
青春真好,一个青春少女,几块钱的T恤衫,10元钱的短裤,20元的小挎包,左手随便拿一个廉价的手机,就这么一套简单的行头,怎么看都是“活力二八”,怎么穿都是美丽。随便披一件粗布衣,都掩饰不了青春的胴体。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竟然是结肠癌的晚期!她的生命只能用月来计算了”。我觉得无比悲伤。青春怎么能和癌症、死亡划等号呢?世界上还有比扼杀青春更残忍的事么?新闻的后面,是很多人在跟帖讨论。有人说,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停止延命治疗。也有人说,有的人让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对那些极度消瘦、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的人来说,死亡是期盼、死亡是希望、死亡是幸福。
我看不下去,甚至,没有勇气面对这样“残酷的青春”。想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话:“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在我的印象中,青春就应该是气候意义上的“五月天”——热烈,激情,灿烂,明媚,是爱,是火,是希望,虽然有苦闷,但冲动是主色调。青春充满躁动,充满过剩的荷尔蒙,像三伏天的太阳,有着永不熄灭的热情,一无所有却活力四射,类似古希腊的文化,正处在蓬勃的上升期,激情四射,阳气充足,给人的都是正的东西,用今天的话来说,传递的都是正能量,一心渴望被认同。
我记忆中的青春就是这样的——怎么折腾,都不知道疲倦,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不知道往哪里突围。随时随地可以绽放,可以给你点颜色看看。我还记得,少年时代,那还是一个“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年代。农村的生活接近自然,但是贫困的影子总是折磨着我们,但是孩子们不管这些。村里的几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过家家”之类的游戏。有一次,站在河边,几个孩子一起往下跳,比赛,看谁潜水的时间长。艺高人胆大,艺不高人也胆大,结果,那一次,有个小伙伴在水里游泳,头碰上了石头,当时流了很多血。赶紧背着他去医院,缝了四针,到现在头上还有疤痕呢。
你看文森特·加洛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水牛城66》,这部电影几乎是他的独角戏,其实是他一个人的电影,也是他一个人的青春。他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主演,甚至还是作曲、剪辑和制作人。他说:“我只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因为害怕什么东西而被经纪人和企划人员精心保护起来,现在这样我才觉得舒服自在。”加洛的天空上没有云彩。他在父亲的鄙视和母亲的漠然中长大,父母都是西西里岛的移民,定居在水牛城。父亲是理发师,爱好赌博,“父亲从未正眼瞧过他一眼,打小就不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看待”。他母亲也不是省油的灯:“每当我过生日时,妈妈就带我去大卖场,偷玩具给我”。16岁时,那年,他被父亲赶出家门,靠打零工勉强支付自己的学费,后又到欧洲流浪。畸形的童年经历,使他与象征着父权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孤傲又自卑的性格又让他急于证明自己,电影中那段著名的“保龄球段落”,暗含着某种讽刺——讽刺曾经放弃他的父母。他甚至还对父母说:他的感情经历不是失败的,因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她很爱我”。他成了社会边缘人与古怪的行为艺术家。他曾被认为是美国最具影响的画家之一,但他放弃了绘画,他说这是“出于对那些盛赞我画作的人的蔑视”。
《水牛城66》中的男主角比利,和加洛的经历一样,同样缺乏家庭温暖,母亲因为生下他,而错过了水牛队的一场球赛,因而始终对他怀恨在心。父亲曾残忍地弄死了他的小狗。比利一直试图修复亲情,入狱5年来,处心积虑瞒过父母,并且承诺带回一名女友。
比利是个“失足青年”,他生于1966年,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是《水牛城66》。他因赌球输钱无力偿还、被迫替人顶罪,被判5年。出狱后也没地方可去,索性在监狱外椅子上睡了一觉,直到被尿憋醒。从监狱里出来,他一心只想着要杀了当初把自己害进监狱的人,然后再自杀。当一个人没有爱了,他还能做什么?不是杀人便是自杀。
蕾拉姑娘出现了,她被比利“劫持”,要她暂时冒充自己的老婆,假装你爱我而我也爱你,就是演一场戏,骗一下自己的父母。比利带“媳妇”回家后,冷漠的父母甚至已经不记得这个儿子,水牛队的比赛比儿子重要很多。
想不到,蕾拉姑娘很投入,她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出了比利父母家,戏散场了,她却无法从角色里走出来,假戏真做,想一直把它演下去。蕾拉姑娘没有去跟她讲人生大道理,也没有拿“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来劝他。果真这般劝他,比利一定气得撞墙:去你的,我都这样了,还奢望做什么“俊杰”啊。我一直就是这么失败,从小到大,没有一个姑娘喜欢我。我暗恋一个姑娘,人家现在连我的名字都记不住,还带一个男朋友来羞辱我。
比利的失败的前半生一直都憋着“尿”,时不时要四处奔波,为了找厕所而屡次碰壁。小人物总是与尴尬、无奈、痛苦、挣扎、倒霉和背运为伍。排泄,仿佛成为这部电影的某种隐喻。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打保龄球,这是比利唯一的骄傲。蕾拉姑娘看到:比利骄傲到只剩下保龄球。
在宾馆里,蕾拉姑娘和比利有个属于“青春”的对话:“你能亲我一下再走么?”
“不。不,别想耍花招。我只说给你带热巧克力,没说要亲你一下。”
“那么抱我一下吧。”
“不要了。我看我们握个手好了。”
毫无疑问,她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来拯救一个脆弱、孤傲、濒临绝境的灵魂。
有爱就有希望。故事结尾充满美好:比利最终决定不复仇了。因为他找到了爱,他想到,在宾馆的房间里,有个姑娘在等他回去。
这就是普通的青春。
如果說周杰伦代表“大众的青春”的话,五月天则代表了“一代少年热血的青春”!而这个少年,有可能是你,有可能是你上铺的兄弟,也有可能,是你暗恋的那个男生。
最近,“明星超话榜排名”刷屏。一场声势浩荡的竞争持续发酵,即使你没有参与其中,一定也见证了这一幕——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团”与新生代流量明星粉丝的微博超级话题榜首之争!最终,在2019年7月21日晚,周杰伦的夕阳红粉丝团们不仅冲到了超话榜首位置,还实现了“一个亿”的小目标,这也是微博超话有史以来,首位影响力过亿的明星。评论里有一位女性朋友说:“如果我喜欢一个男生,有喜欢周杰伦的一半,我早就结婚生子了。”“看来我爱周董不够深啊,我检讨。”周杰伦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昆凌在2014年的时候公布恋情,2015年结婚。还记得当时两个人的婚礼真的是让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不仅在英国、香港、澳洲连续举办三场婚礼,而且每一场都是极尽奢华。很多网友都表示周杰伦真的把昆凌当成了小公主来疼。当然,两个人已经是儿女双全了。
周杰伦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位歌手,而是一位专门写词和谱曲的人。但是可惜的是,当时他写的很多曲子都没有人愿意用。后来,周杰伦遇到了伯乐,开始了唱歌。他的第一张专辑《Jay》一经发行,风靡全国,而他也凭借这张专辑,拿奖无数,第十二届的台湾金曲奖的多个奖项都被周杰伦收入囊中。之后,不管是《双截棍》,还是《霍元甲》,或者是《青花瓷》,这些歌曲都被广为传唱。
《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撰文《周杰伦超话登顶动了谁的奶酪?》[1],文中说:“‘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上周二,豆瓣小组的一个提问引发了一场互联网大狂欢。提问的网友列出几点疑惑:周杰伦上不了微博超级话题排名、官宣代言转发评论不过万……从而得出疑问:周杰伦真的有这么多粉丝吗?而‘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 也在当天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第5。”
周杰伦粉丝戏称自己是“中老年人”,把本次打榜称为“大型夕阳红粉丝团团建”。在“周杰伦超话”里不乏求助帖:“积分该怎么给啊?”“老阿姨表示完全不懂怎么操作……”有网友调侃:“看着搞不懂打榜规则的自己,仿佛看到了爸妈努力学习使用微信的样子。”
实在不是“中老年粉丝”学习能力差,而是打榜做数据的确是个技术活。为了赚取打榜的积分,粉丝需要每天完成在超话签到、发帖、转发评论他人帖子等任务,每人每日的积分上限是50分。不同于普通微博,在超话发帖有其固定格式:发帖正文至少要15字,文中要出现周杰伦名字;无论是发帖还是评论,一定要带跟周杰伦相关的话题。此外,微博超话非常注重互动性,需要时刻保持超话帖子活跃度,“打捞队”应运而生:有粉丝专门负责把超话里评论低于20条的帖子捞上来,号召大家集中评论这些帖子。
周杰伦已经成为80后、90后的集体青春回忆,这次集体打榜事件也被定性为“网络世界的中老年人,为青春岁月的奋力一搏”。
而五月天、陈奕迅、孙燕姿等与周杰伦同期偶像的粉丝,看到周杰伦粉丝的努力也感到瑟瑟发抖:“千万别cue(请对方接话、表演交接转换的意思)我们家!做数据太累了!我们不行、不想、不可以!”
周杰伦的登顶,打破了蔡徐坤蝉联微博超话榜首位一年多的纪录,引起蔡徐坤粉丝的不满和委屈。蔡徐坤粉丝在做数据这件事上是专业的:有专属的数据站,发布各种榜单的打榜教程和互动规则;除了微博超话榜单之外,还要为品牌代言、QQ音乐数字专辑、微博明星势力榜等打榜。自媒体“小声比比”描述:“每个蔡徐坤核心粉丝手上都囤积了大量备用账号,每个账号都有数百积分,专门用于各种活动的应援及应急战备。”为了保持第一、不被对手超越,什么时候该囤积积分、什么时候放出积分,也有明确的战术。
“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场狂欢之前,周杰伦超话的数据并不突出,周杰伦本人甚至没有开通微博,但并不影响其拥有极高的认知度与好感度。
在QQ音乐数字专辑畅销榜上,周杰伦上一张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排名第三,售出113.57万张,其中购买量排行第一的粉丝买了405张。出道20年的周杰伦,其商业价值并不需要“流量”来佐证。《人民日报》官微发表评论“偶像会发光”:“两名艺人各自拥趸的较劲,虽是娱乐‘游戏’,却映射了时代征候。这不是代际冲突,更无关价值观断裂,而是一场联合致敬,寻找内心深处的寄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向美好看齐,夯实审美坐标,岁月就无法带走我们的乡愁和坚守。”
为什么流量如此重要?一名蔡徐坤粉丝的言论颇具代表性:“如果榜单丢了,那下周营销号还有对家的拉踩稿子就会满天飞,周董很厉害只是不做数据,但我们是靠流量粉丝数据起家,比不得前辈,真的输不起。”
过去有首歌,叫“我拿青春赌明天”,现在有的人是“我拿青春装精致”“追网红”。
网红们推崇精致的生活。一个月赚数千元的“90后”网红,被精致带偏了:因为高消费的习惯,居然敢网贷了几十万,可悲的是,她还在继续借贷。同样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就是有人不长脑子?有些人真该交“智商税”。脑子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没钱还想高消费,贷款不用还么?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自己作死不要找理由。老人们常说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不要忘了自己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来临,网红还有学术名称叫KOL,翻译过来就是关键意见领袖。所谓的意见领袖,其实每天想的,是如何掏光你的钱包。你认为的精致生活,并且为此赔上一生的时候,其实不过是他人蓄意挖的坑。更可怕的是,即便前面已经有无数个人填了进去,这样的坑还会有人络绎不绝地往下跳。如果你把欲望当上帝,它便会像恶魔一样折磨你。可惜,很多人就是学不会克制欲望。
大部分网红的日常工作,就是为了制造梦幻泡影:拍拍照片,发发吃的,旅旅游,假装很“上流社会”样子,就会成为万人追捧的女神。这些网红要么炫富,要么满嘴脏话。“女人最好的精致,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风光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女孩子钱包阵痛。作为意见领袖,网红们总会在字里行间暗示着:生活需要精致感,过上我这样的精致生活其实并不难,跟着学就对了。网红们当然要营造出一种吃穿不愁、朋友成群的感觉,于是经常自己一个人的她,一定要点两份食物,拍出来的照片就有一种“网红模特与朋友相聚”的感觉。潮流追不过来,没有人逃得过时间的洗涤。时间带给人的是更多的沉淀和平凡的生活。
五月天的青春至少没跟着网红去玩什么精致,他们本身就是精致的,无论是音乐还是生活。
不管五月天的怪兽(温尚翊)、主唱阿信(陈信宏)、贝斯手玛莎(蔡升晏)、吉他手石头(石锦航)、鼓手冠佑(刘谚明)是留着长发玩摇滚,或是短发亮相唱情歌,一拨又一拨的歌迷们在他们的歌声中憧憬青春、享受青春或是怀念青春。大概再没有第二支乐队,像五月天这样,和“青春”这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就如主唱阿信曾对专辑《后青春的诗》作出解读:“青春之后,认输之前,我依然用力地活着。”他们用音乐,歌唱自己的人生态度,歌唱大家的美好青春。
青春,也曾经在眼泪里或者疼痛或者怅然地微笑。只是,无论怎样的记忆犹新,青春还是飞远了。
所谓青春,并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种心态。这话只能属于安慰了,都奔六的人了,岁月不饶人,该服老的还是要服老。青春,于我们,更多的是回忆,当然,偶然会感慨:“还是那个年代好”“还是年轻时好”“还是去年好”“还是上个月好”诸如此类的小感触,这其实和孔子他老人家“梦到周公”的感慨是一样,都是往前看,古比今好。于是,很想换个思路——憧憬未来。我愿意相信当下,这是最好的时代。
回首青春,粉色也好,灰色也罢,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的都是坚实的脚印。我们“60后”这代人,青春期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媒介,我们的青春,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而且是纸质阅读,不是浏览网页般地快速地获取信息。读书让我们习惯了孤独,也能够享受孤独,当然,在读书中也不断完善自己。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我们对这话体会很深,没有辜负大好年华。
花朵,落葉,雨滴,清风。爱情,奢靡,纠缠,郁闷。这个年代的孩子体会到的青春总是无常,混合着赤裸裸的忧伤,缠绕在灵魂里,铭刻在岁月里。我们那个年代的青春,没这么多敏感。因为家长对我们基本上是“放羊式”,我们自己去满世界野跑,没有人理会你。“敏感”了,也没有人关注你。那个年代,吃不太饱,哪有心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啊,哪有精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地“瞎折腾”啊。我们也想折腾啊,可农村都是熟面孔,随便你折腾,又能怎么样呢?“折腾”意味着不知足不安分,与主流轨道相脱节,与大多数人的设想相偏离。
很感谢,我们的青春的背景是农耕时代,我们对“手工”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年轻人相比,我们有太多缺点,但我们也有年轻人难拥有的耐心和沉静。我们很贫困,但真的认为,家有藏书是富有的表现。我们整天喜欢琢磨一些“无用”的天地之间的大道,对“有用”的解读和年轻人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对艺术还保持那份稚嫩和生涩。我们真的热爱生活,我们可以不功利、不急躁。“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很喜欢杜甫的那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苏东坡到了晚年,依然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不服老。即使抱病在床,东坡依然吟唱“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仍能西”。
记得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讲这首诗,说“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可不是今天所谓的“青春”。它的意思是:指时令,即“春天”;也是杜甫的双关语,形容自己如春天般的舒畅心情;现在也可用来表示“大好时机”。总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不是少年、青年人的年龄,它是指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也是春天的代称了。《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明代刘基《风入松》:“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还有,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其中的“青春”都是春天的意思。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这句诗里的“阳春”说的就是春天。春天阳光明媚,“青阳”也成了春天的雅称。陈子昂《感遇》:“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中的“青阳”正是此意。春天除了这些称谓,其他还有天端、艳阳、芳春、阳节、昭节、淑节、韵节以及苍灵等,都是春天的雅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说的也是春天。“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诗歌中的这个“九春”也是春天,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
春,繁体写作“萅”。“萅”字上面是个“屮”。“屮”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棵初生的小草。“屮”在《说文》中的意思是,草木初生。像草木出地面的形状,而且有了枝茎。《段注》说:中间那一竖,意思是引而上行也。“萅”字中间是个“屯”。“屯”在《说文》中的意思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的形状。曲折又艰难。《周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屯卦,是阴阳二气开始交合而出现的艰难形象。
“萅”字,《说文》中说:“推也。”意思是,春,推出万物。“萅”字下面是个“日”,表示春日和暖,草木发生。古时所谓“春节”,全名为“立春节”,是在立春日这天。至今人们祝贺新年,还习惯说“新春快乐”。立春,意指春天的开始,“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从前是农业立国,所以非常重视立春。立春,阳气初升,意味着残冬即将结束。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正是冬去春来、逐渐回暖的日子。这是值得庆贺的大节日,“春节”就是这么来的。
立春,民间叫“打春”。为什么叫“打”呢?这是因为古代立春之日,各郡县都会举办活动,昭示春天的开始,农耕的开始。地方长官出面主持“打春”仪式:用二十四寸长的柳条(象征二十四节气),鞭打泥土制成的春牛。柳条随后交给百姓,大家轮流抽打“春牛”,直到破碎。众人还会将碎土哄抢一空,抢到的争先恐后将碎片撒于自家田地圈舍,期待新的一年土地丰收牛羊肥壮。
民间爱说“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是立春。但也有例外,“春打五九尾”,比如今年,就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俗语有云“春捂秋冻”,立春虽然还会有“倒春寒”,春寒料峭,但春风毕竟是婴儿风,不像西风那么刚烈。在贺知章的笔下,二月春风像神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老百姓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是杨柳先知春天,“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就连形容春天的美人,也说“柳腰”“柳眼”“柳叶眉”。
立春之后,北方的柳条开始泛青,鹅黄嫩绿出现,杨柳的苞芽,像少妇的乳头,洇润开来,苍翠欲滴。所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诗经·小雅·采薇》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此,杨柳就“倒霉”了,古代的诗意文人送别必折柳。折截杨柳枝,成了规定动作。“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能迎人只送人”。垂柳依依、柳笼轻烟、顺着长堤,有水有桥,正所谓“数数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实在缠绵。李商隐专门写《赠柳》,说:“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可谓摧魂裂魄。
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李白《别毡帐火炉》:“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红楼梦》里说:“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个“三春”说的也是孟春、仲春、季春,“三春”之后,所有的花都要落盡。当然,作者有个隐喻,暗示元春、迎春、探春死的死,远嫁的远嫁,大观园姐妹们都得寻找各自的出路,“飞鸟各投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刘大白《春尽了》写道:“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 都是指春天,并不是春天的第三个月或者三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南方,立春过后,木棉初放。正如朱熹诗中所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种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大概只有孟郊进士及第后写的《登科后》可以媲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两次落第,公元796年,大唐德宗贞元十二年,46岁的他喜闻高中进士,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高头大马,鸣锣开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得意洋洋,难免心花怒放了。在孟郊时代的唐朝,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早春三月的长安城一派生机盎然,应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心境。“皇恩浩荡”,孟郊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意到笔成,于是禁不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首诗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成语:“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回想自己当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心情,感觉从此从苦海中超度出来,只是没有杜甫、孟郊之才,心中的狂喜无法成诗。“过去现在及未来。平素无视无人猜。诸法无二无不二,三一一三一三三”,友人这种玄虚的《无题》诗,不是孟郊的风格,他高兴了就直接说出来,不平了就叫出来。
又到一年春好处。人逢喜事精神爽,孟郊也不例外。策马疾驰,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恨不得“一日”看尽。“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悲催才是人生常态。一个朋友说得好,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以为自己不应该痛苦,就像这两天生病总觉得不应该生病,吃药啥的反倒愈发地严重。也许应该接受任何状态下的自己。
回首孟郊的一生,最快乐的日子也许就是46岁高中进士的那一天。“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之后,剩下的就是“郁闷”“没意思”“烦”,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名叫“贫困”的老朋友。总之,就是漫长的凄凉。孟郊写的《苦寒吟》大约能代表他一生的悲凉形象:“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除了感叹生不逢时,还能做什么呢?人到中年,进士及第,高兴了一天,接着做了一个溧阳县尉。在这个岗位上,他显然不开心,否则也就不会才坐热板凳就辞职了。想做的事很多,但在现实面前,能用的力却很少,孟郊就是这么一个悲催的理想主义者。孟郊以前想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现在想不被有影响力的人影响。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别死钻牛角尖。也许,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烟火气十足,才对得起这一生岁月。一个异性朋友在朋友圈说:“发现自己可能还是最适合长在办公室。来了,便不想走。”连她本人也意识到这真是一个让人崩溃的结论。
我觉得吧,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幸福的能力,可惜,孟郊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高中进士,终于走出最狼狈、最失败、最无助的阶段,本来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了,结果,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的就是孟郊。那个阶段,他靠“怕死”坚持着。对他而言,时间已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后来,孟郊到了洛阳,做了别的官,生活条件好了一点,但同样不开心,直到公元814年暴病而亡,享年64岁。
3.李安:给老年以孤独。
我有时候想啊,其实读古典诗词,未必要那么叫真的,你把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解释成五月天歌中的“青春”,不是更好?完整看一个人的一生,时令上的“春天”,难道不正是五月天歌中的“青春”吗?
其实,我这话总是安慰自己,不想承认就这么老了,总希望青春一直在,至少心态上保持青春。最近重读苏轼的诗,对“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竟读得老泪纵横。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噙满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我重读的是苏轼的《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二:
近从章子闻渠说,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上书求免亦何哉。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之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
让我共鸣的是:苏轼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不让任何人注意到。他说:“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苏轼的意思就像流行歌曲中所唱:“原谅一个人是容易的/但再次信任/就没那么容易/暖一颗心需要很多年/凉一颗心只要一瞬间”。
现在网络发达了,彼此的交流反而生疏了。有Wi-Fi的地方就有诗歌细菌,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朋友圈,确实改变着交易方式,互联网使得交易随时可以发生。你看,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人进群看一下有什么诗歌作品,感兴趣就打赏金,群主不用为推介作品费太多口舌。有时作品放出来,群里会有人大叫“好丑啊”。微信拍卖里也有炒作抬价。假如苏轼生在这个时代,你觉得他会尝试这么推销自己的作品吗?不会的。微信拍卖群必须有人气,有人气才有买卖。有时候,为了维持人气,必须一直都在线,手机必须一直连着充电器,必须全程盯着手机,看手机都能把眼睛看坏。同时也要考虑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在手机屏幕上传播。这样赚钱太辛苦了。这一点估计苏轼特别不能接受,即使宋代有微信,他也不会尝试微信拍卖,他也不会把代表作和重要作品放到微信上拍。他写作,只是要自由地表达。有人比喻说:艺术家分为两种:一种艺术家是摞砖头,很快到达一个高度,再往上摞就不行了,就开始晃了;第二种艺术家是到处打桩、建金字塔的。苏轼显然属于第二种。记得当年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发表后,引起轰动。美国很多批评家都在争论老人象征什么、大海象征什么。海明威听了很不高兴,因为他创作时并没有想这个问题,只是跟着自己的灵感走,跟着感觉走,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没有什么象征除了鲨鱼——鲨鱼象征批评家。海明威就给自己的好朋友贝瑞逊写信,诉说苦恼,同时希望他出面说几句话,平息持续不断地无聊争议。贝瑞逊说:老人确实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它们不象征什么,但是,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又是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人生无奈,该服输时还得服输,该暂停时还得暂停,该后退时还得后退。
这让我想起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推手》语带双关,一方面是朱老的拿手绝活;另一方面是在暗示太极拳只是他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对于生活,他始终有一种无处着力的感觉。
《推手》也是李安的处女作,讲的其实就是苏轼的这个心态,为了躲避人而苦练太极功夫,当然也讲人的孤独。空虚、无聊才是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李安没有把《推手》中老朱拍成《绝世高手》。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李安和周星驰、卢正雨完全不同,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周星驰之后,谁最有可能接过他的喜剧衣钵?在知乎上,有网友给出答案,“最看好卢正雨”。卢正雨,30多岁,正当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曾经给《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担任过编剧。卢正雨花了3年时间打造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绝世高手》。《绝世高手》的片名来自于卢正雨3年前拍摄的同名短片《绝世高手》。这部短片用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片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学武功的年轻人充满了颠覆性的报仇故事。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蔡国庆这次扮演一个大反派角色。卢正雨说:“我心目中的反派是浑然天成的,我开句玩笑,我越看到舞台上优雅慈善的人,我就越觉得他很适合扮演一个反派角色,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个人喜好。”
“绝世高手”这四个字,也是一个概念。卢正雨玩得不虚,他喜欢的是又好玩,又把故事讲好。
《推手》讲述的不是“绝世高手”,而是讲一个大陆老人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晓生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玛莎,因为隔阂,发生了一系列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孔子说:女人真难侍候哦,离她近不行,离她远了,也不成。干脆選择躲避,去满世界找官当。有人说,它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男人都崇拜乌纱,不崇拜女人,不会为了女人去打仗。这话说得偏颇,《推手》中的老朱就不是这样,晓生更不是这样。事实上,孔子说的是一种孤独状态。
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是隔阂的,但人又免不了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推手》中那个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比如“孝顺”“人老儿养”等观念与在美国“生活独立”的冲突,所以,老朱在美国,整天感觉没劲,一切都没劲。
文化的差异很有意思。《推手》中儿媳玛莎看了报纸,她得人心书评没有被发表,很生气,说他们“当我不存在”。老朱告诉儿子,你用英文转告她:“几十年后大家入土为安,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思维不是简单的豁达大度,而是一种源自佛教的“空”和道教的“无”,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话来说,那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你看杜牧在《江南春》中,不仅描绘了绿树红花、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沧桑的寺庙,他这样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这句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南京的鸡鸣寺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为什么叫“鸡鸣寺”呢?有多个传说的版本,其中一个说:很久以前,南京玄武湖边的九华山上,盘踞着一条蜈蚣精,能口喷数十丈毒火焰,常作乱,喷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极大。玉皇大帝派在天宫中报晓的金鸡下凡,对付蜈蚣精。金鸡只是对着蜈蚣精叫了一声,蜈蚣精就“晕菜”了。最终,蜈蚣精被金鸡咬死。遗憾的是,金鸡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人们为了纪念为民众除害的金鸡,便把北极阁山上的那座寺庙称为是“鸡鸣寺”。据说,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多次舍身于鸡鸣寺的前身同泰寺。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
江南的寺庙相对比较紧凑,不像北方寺庙的空旷大气,这就是江南的特点,就像江南的园林不同于北方的宅子,一方水土供养一份愿望。对佛寺有研究的人,可以静静地走入,去寻觅其中的禅意,而匆匆过客,去体会这片净土,已经足够。
“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为什么独说南朝?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南史·郭祖深傳》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迷人的江南,令人心旌摇荡。杜牧写出了江南春景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江南,绿树红花,黄莺在歌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迎风招展。明代杨慎以为“千里”太夸张了,不如说“十里”,他在《升庵诗话》中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何文焕则不同意杨慎的观点,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他在《历代诗话考索》中驳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让人想到人生的空和无。
现在大家的生活其实都挺累的,也都挺不容易的。但是,中国人有意思,有魅力,值得交往,越交往越有味道。中国人身上有种酒神的气息,人际交往也随性。曾听说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很多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多会认同上述说法。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也有各种缺点,比如卫生习惯不一定好,生活不甚讲究,思想与性格上也有缺点,但仍然得到外国人的喜爱,这种喜欢是任何其他民族都不好比的。我想这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吧。比如温良。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正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魅力。刘永生曾经在《大河健康报》上撰文《中医理论 为何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大意是说:“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在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首先是与人形成有效沟通,然后才能达成文化认同,最后才是放心使用。
中医理论“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比如说,北京某公司要出口一款祛痤疮的产品,按照中医理论解释,痤疮是“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引发的病症。那么,要把“肺胃湿热”这个词翻译一下,找了三个翻译愣没能准确翻译出来。因此,有人就认定:用“中医语言”进行交流存在巨大的语言障碍,没法沟通,好产品也就没办法推广。
再比方说,曾有一位外国专家问药理学专家李连达院士:“为什么要按摩肝脏,是在肚子上揉还是掏出来揉?”外国人听来确实稀奇古怪。
在中医的理论中,像三焦、元气、宗气等基本概念,像卫气营血、六经传变等病理变化,这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外国人听不懂,大多数中国人也听不懂。
中医理论体系是借助哲学概念和古代汉语,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中医所说的“阴阳”“虚实”“表里”都是哲学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北京有一位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学中医的是从师傅的脚后跟往上爬,靠的是“悟”;而学西医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发展,只要“学”就行了。
刘永生建议:要解决中医理论“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状况,就要用现代语言去解读中医,这类似“翻译”工作,即用一种融通古今的话语体系,既能准确表达其内涵,又能为普通人所接受,在信息准确性与文本可读性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这种翻译工作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让更多中国人认同中医文化,也有助于中医文化获得国际认同,从而走向世界,用中医智慧为世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我认为这种想法很好,初衷很好,但你完全用现代语言去解读中医、中国古代哲学,那味道就变了。老子有一个基本思想叫做“抱弱”,他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于柔弱。这体现中国哲学对“柔”的内视,注重精神气质。如果说刀锋是“刃强”的话,刀背就是“柔弱”。文学批评家、《天涯》杂志的特邀编审李陀有一个“刀背理论”。李陀的大意是说:艺术家作品与世界的接触是刀锋接触,但是这个刀锋砍下去,起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刀背。刀背深厚可以砍倒一棵树,如果刀背很薄,下刀就只能切点儿水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是老子的话。老子的哲学,5千字,云里雾里,让我摸不着头脑,像一个永远的谜。老子本人,也是一个谜。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替老子作了4百多字的传:春秋时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知识渊博,本想有一番政治作为,但看到周王朝日趋没落,天下大乱,就离开世俗而过隐居生活,在他路经河南灵宝东的函谷关时,守关官吏尹喜向老子请教学问,应尹喜的要求,写下了《老子》这部名著,随后离关而去,“莫知其所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圣人之言,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定力。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那个味道,你说破了,味道就不对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的诗为什么有魅力呀?某种程度上就是那种模糊性,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味道。虽然“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但你感觉很美好。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輩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一个谜。他本人也像是一个谜。比如说这首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风,风中展翅,飞成一只彩凤。今宵,春酒依旧暖、蜡灯依旧红。隔座送钩,分曹射覆,多么想相拥。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谜。有一个背景,李义山喜欢修道,曾经和一个宋姓宫女相爱。
唐明皇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王屋山支脉玉阳山造了一座“灵都观”,晚唐时由后世公主们住着。义山就曾在那里隐居学道。“灵都观”内的宋宫女离李商隐下榻的“琼瑶宫”只隔一条玉溪,顺便说一下。李商隐的号就叫玉溪生。宋宫女精通音律,与李商隐琴瑟相和,咫尺天涯,无奈只能相思。
李商隐与他的第二位夫人王氏感情很深。李商隐考中进士的837年末,令狐楚病逝。不久,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作了幕僚。王茂元将女儿嫁给了李商隐。王氏夫人去世后,李商隐写了大量的悼亡诗。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李商隐就占了两条:9岁那年丧父,此为一也;39岁那年丧妻,爱妻王氏先他而去,此为二也。李商隐本人,也在你死我活的“牛(牛僧孺)李(李德裕)党争”中郁郁离世,年仅46岁。
李商隐身上,始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反而吸引众多学者去研究他。
说点现实的问题。大家知道,关于骗子的新闻很多。甚至,有一个男人自称是乾隆皇帝,竟然有个富婆被骗了千万财产。几年前,山东一个准女大学生,还未开学,就被骗了学费,一口气没上来,心脏骤停死亡。
盗匪靠强取豪夺,来硬的;骗子靠心眼诡计,来软的。
孙子云:“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什么有“老不看《三国》”这个说法?因为一部《三国演义》里面,有太多“骗”,有太多阴谋诡计、尔虞我诈。究竟是为一个女人打仗好?还是为不打仗而送女人和亲好呢?
骗子能说会道,拿手的把戏是挖坑,用语言挖坑,明明是“陷阱”,却让人以为是“馅饼”。诱骗人们入彀。孔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你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出来,就没有味道了。
再说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宣公二年》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晋灵公这个人,不务正业,喜欢胡作非为,有一次竟然和一个宠臣在高处,用弹弓打百姓的头取乐。老臣赵盾看不下去,怀着一片忠心反复进谏。宠臣就在晋灵公面前说坏话,晋灵公派杀手鉏麑,去行刺赵盾。鉏麑在天还未亮时来到赵盾的住所,试图趁着天还没亮杀了赵盾。杀手躲在暗处观察,发现赵盾早早起来,“盛服将朝,坐而假寐”,认真地为上朝做准备。面对如此忠臣,鉏麑不忍下手,于是乎“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你看,这个杀手自杀的故事,其实完全可以拍出一部人性挣扎的好电影来,你说是不是?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是《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话。喻血轮在《绮情楼杂记》中描写了黄侃的“荒唐事”:“季刚生性狂放,不事边幅,民国八九年间,任北京大学讲师,教《说文》,对中国字学,讲解精辟,但学生心得极少,故每次考试,多不及格,学生苦之。后侦知季刚好作狭邪游,年考时,特醵资于妓寮置酒以劳季刚,季刚欣然莅止。是届学生竟一律及格。……当时旧都中央公园水榭对面一角,芦苇尚未尽除,有小桥通焉。一日,季刚竟挟一女子,于芦苇间白昼宣淫,为警察擒获,通知北大,遂以是去职。”
文人记载大学者的风流事,当段子听好了,图个乐,当真你就输了。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猛鞭,司马迁赞之“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来俊臣闹市被斩,天下“士民皆相贺于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传为美谈。何哉?因为它符合人们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期待。西汉名将李广一次外出打猎,回来时已经是深夜,路过霸陵亭时,亭尉不让李广通行。李广睚眦必报,在自己重新掌兵后点名将亭尉调至军中,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
中国文化有非常独特的一面,需要用心去悟,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白话那么简单。
说回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片中,玛莎是个作家,偏偏老朱在家里制造各种干扰,让她实在无法安静地写书。长期的焦虑,她的胃开始闹“革命”。老朱帮她瞧病,结果,治疗失败,玛莎一脸的恐惧与绝望,导致胃出血,紧急送医院。小孙子抱怨爷爷:“你把我妈妈治坏了”。老朱对儿子解释:我没把她怎么样,是她自己太紧张了,胃有毛病,现在出现胃抽筋、胃痉挛。是她自己紧张,造成胃出血。
在那个郊游爬山故事中,77岁的老朱可以背着手非常轻松地爬山,可是陈太太早已累得大口喘息了,只好感叹:老了,不中用了,走不动了,拖累了孩子。一大把年纪,还要被子女摆布。老朱没听明白,怎么被子女摆布了?陈太太对他说:你这个人,怎么光长功夫,不长心眼啊。我们这次郊游,是你那个宝贝儿子和我女儿串通好的,中午他们在电话里面商量,以为我睡着了,实际上我全听到了。他们这是嫌我们烦,想甩包袱啊。
老朱听了,心凉了大半,曾经的他,为了保护儿子,而错过了保护自己的妻子,致使妻子死去。带着深深的自责把儿子抚养大,送他出国念书。而现在呢,“哑巴吃黄连”啊。呆在家里,没病也憋出病来。活罪好受,寂寞难熬。
他离开了自己的儿子,选择独住,到中国餐馆洗碗。他在一个破败的环境中租赁了一间小屋,内心愈加凄凉和孤独。老朱在临走时留下的信中无奈地倾诉:“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不该心有掛碍。你要是有心,就在周末带着孙子来我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是你妈,最对得起的就是你了。”
片中陈太太的经历也是个孤独命,年轻时从大陆跟随丈夫到台湾,后来丈夫死了她改嫁他人,后来改嫁的丈夫也死了。她跟随女儿来美国,却因受不了女儿的美国丈夫,被“赶出来”独自生活。所谓的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她也曾回北京探亲,但也没什么亲人了,只有几个侄子,她离开大陆那年,这些侄子都还没出生呢。曾经的故土她也认不出了,北京城也变了味儿。让人感到莫大的孤独。老朱的故事何尝不是呢?老朱也是年轻时候死了老婆,最后跟随儿子来到美国。只可惜,这些道理很多人只有老之将至的时候才得以领悟。
李小龙将功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识,第三才是技巧。《推手》更注重的是思想。《推手》是李安沉寂了6年多,经过了那漫长日子的煎熬后的第一部作品,厚积薄发,一举成功,为他个人的电影导演生涯奠定了基础。
有句经典台词:一道菜烧得好坏,原料不重要,调料不重要,火候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烧菜人那颗心!这台词说得太好了,一个人能烧出好菜了,在烧菜之前,他心中一定就有了那个味道,就像李安在拍摄《推手》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他心中的中国文化风度。那是一种修炼心灵才能达到的境界。前不久有个好朋友给我的短信说:人们通常会用官衔和才能来衡量男人的品级,用相貌和气质评女人的品级,却很少有人思量心灵的品级。而心是有品级的,它的品级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心灵品级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心灵品级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心灵品级的第三境界是感恩之心,心灵品级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心灵的品级决定人格,决定品格,决定一生的命运!通过观赏《推手》,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灵品级。
《推手》拍摄时,李安请的是美国比较小的独立制片方,它没有大厂商的一些限制,并能在最低限度的情况下,合理地控制预算,这种合作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李安在好莱坞被列为一线导演为止。“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就是要有‘计划’”。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拍《推手》前,我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当时银行存折里只剩下43块美金。”43块美金折合人民币300多元。可以想象当时的李安是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用“穷” 来形容太俗,应该说是“窘迫”。李安说,他拍《推手》时一分钱没赚,因为当时所给资金有限,他的钱全部投资到电影中去了,而他自己也戏称这部电影是“安全上垒”(棒球中的术语,不好不坏,一次一垒,全垒打是最棒的)。
电影主人公老朱喜欢太极拳,并以推手这种拳法自娱自乐。
太极拳只是他逃避现实的方法,由于内心的空虚,寂寞,他只能借以太极拳来打发时间。他渴望被理解,更希望被人尊重,希望融入儿子一家,希望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现实却已经残酷地告诉他,世界已经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连一个小小的餐馆老板都对他破口大骂。
太极拳拳经里提示的要诀:如“放松”“外转云合”“微沉”“转正伏击”“回身平坐”“双列拳”“吊勾”“进身”“圆化直发”“舍己从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拨掌、翻掌、单鞭”“不顶,不丢”等等,和我们中国哲学中的“平衡”“中庸”是一脉相承的。到最后,儿子晓生才明白:太极拳是爸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什么是“推手”?就是一种双人太极拳对练,练习如何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
在太极中着重的是要练“气”,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讲究“平衡”“中庸”。而西方是以冲突来解决问题的,西方人处理问题“丁是丁,卯是卯”,不乱套的,按部就班。而中国人是讲“通”的,讲“变”的。
老朱对陈太太说,不是我老王卖瓜,你这肩周炎,还是要练太极拳才行,练太极拳气才通畅。陈太太反驳说,我这气早就生完了。气要散,不能练。散了,才通畅。
影片中最后的画面,朱先生和陈太太见面了,场面并不温馨反而让人感觉无奈和心酸。两个身在异国他乡的老人,远离了熟悉的生活,在美国承受孤独,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亲情。自己的子女都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老人不得不离开,这是现实的无奈。他们有相同的悲哀,相同的心情,相同的无可奈何。
两个老人的一问一答寓意深长:陈太太站在街道边上,提着一堆买好的菜。遇到老朱。老朱问:“你现在去哪里?”陈太太回答:“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您住哪?”老朱问。陈太太用手一指,“我就住那边168房。有空过来坐坐嘛。”
“下午有空吗?”老朱问。陈太太答:“嗯……没事。没事。没事……”影片至此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留人流喧嚣。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将尽》。
石黑一雄拥有日本与英国双重文化背景,他特别擅于描写为了职守、为了尊严而舍去自身情感的工作者,比如他最著名的小说《长日将尽》就是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肯顿两次痛苦流涕,男主人公只能维持表面的漠然和表达真挚的关心,他唯一一次失态是在酒窖里打翻了那瓶红酒吧,可惜没有人会知道。长日将尽,去日留痕。这是一种最终的选择,是他的。
史蒂文斯是个极度严谨的管家,他可以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一切以主人的意见至上,甚至不合理的命令,他也依然执行到底,这使得肯顿女士极为不谅解,之后便以结婚为由离开了大宅院,原本肯顿希望史蒂文斯能因为两人的感情出面挽留,结果史蒂文斯却只是淡然地说声“恭喜”,肯顿也就此离开大宅。
等到两人再见面已是20年以后,达林顿贵族堡易主,新任主人仍然聘任史蒂文斯为管家,史蒂文斯想请肯顿回来,但是那份深藏的爱依然说不出口,于是肯顿以照顾女儿为由拒绝了,最后两人在公车站离情依依,因为他们深知此别即是永别。
霍普金斯几乎完全呈现史蒂文斯那种极为压抑私人感情的个性,但是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差别就在结局。在电影中,两人分离时,泪流满面的是肯顿,史蒂文斯虽然不舍,但仍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是原著小说里,史蒂文斯在目送完肯顿后坐在长椅上后悔不已并且大哭,坦承一辈子压抑情绪的教条与坚持,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自己根本没有得到什么。
这部作品给人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有些重要的事,失去了就难以挽回”,让人反省自己:是否情感压抑得过深,结果成了永远的遗憾。
是真佛只谈家常。
越是大人物越日常,没有架子。他崇尚自然状态。很多人活得不自然,既看不出朴实也没有了性情。什么叫自然?现代人爱说回归大自然,热爱自然等等。他们所说的自然,我怀疑只是一个标签,是对眼下城市化、工业化造就的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抗或者说不满,就像怀旧这个词成为时髦一样,真的有人愿意回到过去那种缺吃少穿的时代吗?过去的时代真的很美好吗?真的很值得留恋吗?恐怕不是。只不过,当下的生活导致太多的问题,因此生出了不满,想借怀旧来批判当下,而已。
4.苏格拉底:给思想以助产。
“成功”是被众人热衷并追捧的一个词。成功学也成为当下当仁不让的显学——虽然它还不是一门学问。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成功的标准有两度,一个银行卡里存款的额度,越多越意味着成功;另一个是自己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第一个度,银行卡的额度、卡里的存款有多少,这个是他的个人秘密,不说了,因为我也不知道。第二个度,是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前波恩美术馆馆长迪特·让托说:整个世界文化的趋势,一个是“时尚”,一个是“事件”。在这种媚俗风的劲吹下,艺术家要想保持和挖掘自己的独特性,越来越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安的电影艺术也许有一个“野心”,就是“重返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学术概念,指的是公元前800年到300年间,人類文明史出现了一个井喷式的高峰期。东方出现了孔子、老子、佛陀,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希伯来先知等人文先哲。
按照前波恩美术馆馆长迪特·让托的说法,重提回归轴心时代的文化出发点很好,但如何利用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知识分子、哲学家、艺术家去创新地解读古老的智慧,而不可照搬古老的智慧。“过去”实际上是文化身份的问题,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文化根基、没有文化身份,他的创作不可能具有深刻的个性。而工业化对这个世界的统治,恰恰是让你切断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传统,借助所谓的文化多样性把文化的深远根性、把个人性给抹杀掉。还有一点,就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最大的特点它要的不是自由,要的是选择。
福柯说:“美学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行为、感觉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变成一件艺术品。”
这个就是耐心。艺术家一定要耐心,这个心是心灵之心。画家许江说:“中国人讲象,现象的象,大象无形的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象是什么?象既不是那个客观对象,也不纯然是我们内心的东西,象是对象和心灵的中介。我们通过象去把握对象,通过象去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所以中国人是以象为中介来本质地、整体地把握事物的整体。”梅兰竹菊,这是老祖宗的“象”,通过它们来言志。你看古人怎么解竹,“有嘉生之美竹,挺纯枝于自然,含虚中以象道,体圆质以仪天”,古人是通过竹、竹园,抵达心灵深处。画家与竹子同在,人竹合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因为他把哲学从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年生于雅典,家系卑微,其父为雕刻师,其母为助产士。苏格拉底年轻时喜欢在大街上矢志不渝地看美女,很专注。人家嘲笑他,说这样不道德,他不觉得可耻:“我的欲望这么强,我一直在忙着控制它,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有志者事竟成,苏格拉底终于追到了希腊一个非常性感的美女。美女生了孩子,才发现他不会赚钱,有点不务正业地自由散漫,喜欢坐而论道,喜欢讲学耍嘴皮子——他喜欢在市场、体育场、手工作坊等公共场所谈论哲学,为宗教、政治等问题和人辩论。她的暴脾气发作,成了泼妇,但苏格拉底不生气,还很幽默。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雅典城里散步。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人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了。他的朋友看见,立刻回头要找那人算账,但被苏格拉底阻止了。朋友奇怪地问:“难道你怕这个人吗?”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和愚蠢的人较量就会变得更愚蠢,真正快乐的人是超脱于日常生活之上的,他绝不会睚眦必报,而是笑看世间万物风云。
苏格拉底说:我自知无知。实际上,“自知无知”并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谦词”,而是一切哲学家的“必备素质”: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会去求知;知道自己无智慧的人,才会去“爱智慧”,这样的人就是哲学家。什么是哲学?尼采的说法是:“哲学是统帅,而不是士兵,是乐队指挥,而不是乐器的演奏者。”
公元前339年,他受控“腐化青年,传入新神”,被判处死刑。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甘愿赴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倩在《苏格拉底之死》一文[2]中写道: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蒙田),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苏格拉底本人没有任何文字存世,后人只能通过间接途径了解他。例如,依据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来了解这位智者的所思所想,他的故事也因此愈发显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
苏格拉底的受审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对于他的死,他的敌人拍手称快,他的弟子哀叹不已,后世的人更多予以崇敬和赞美。苏格拉底究竟为何而死?为什么他甘愿赴死?
苏格拉底被指控三项罪名:反对城邦的旧神、试图引入新神和腐蚀青年。这三项罪名缘何而来?苏格拉底受审时的雅典,刚刚经历过一场漫长的战争。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一度是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城邦,然而公元前5世纪末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以雅典败给斯巴达结束。雅典人认为,传统价值的丧失是雅典惨败的重要原因。在雅典:城邦众神守护着青年们必须学习的传统价值。由于荷马的诗篇探讨了这些传统价值,故而在雅典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苏格拉底并不相信诗人们对神的虚幻描述,尽管他不是无神论者。因此他被起诉藐视宗教。
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位好公民,他遵守法律,谦虚理智。对他而言,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杰出教育令雅典城里最有才华的青年都聚集在他周围。他不断诘问他的对话者,令对方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和局限,帮助对方把萌芽懵懂状态的思想构建成形。但是,这种“给思想助产”的技艺在他的反对者那里并未得到客气地对待。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态度就很不屑。苏格拉底教导青年为他们不尊敬父母的行为辩护,阿里斯托芬认为这无异于一种诡辩术;雅典人也时常把苏格拉底与当时名誉不佳的诡辩派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此外,苏格拉底的学生阿西比亚德曾经带领一群寻欢作乐的年轻人损毁了雅典城内的神圣雕像,这一点亦成为苏格拉底腐蚀青年的证明。
另外,有一宗审判尤其显示出苏格拉底在司法问题上的理性态度。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发生过一场海战阿吉纽西战役(公元前406年),获胜的是雅典,但是雅典的一些海军将领因为海上风暴的阻碍,未能救援被击沉战船上的士兵,也未打捞遇难者的遗体、带回雅典安葬。这些海军将领回到雅典后受到审判,被集体判处死刑。当时,唯独正担任陪审官的苏格拉底持反对意见。他提出,法庭的做法违反了审判程序,应该遵守司法惯例,单独审理和判决。不过,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苏格拉底的反对意见未能奏效。
审判苏格拉底的不是职业的法官,而是由公民抽签出任的五百人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接受庭审的人通常会让妻子和孩子来到现场,用眼泪来感化陪审员们的心。但苏格拉底不愿遵循这样的惯例。他选择了自我辩护,还拒绝宣读当时最负盛名的雄辩家利西阿斯为他撰写的辩护词。
法庭第一轮投票为苏格拉底定罪,结果他被非常微弱的多数票判决有罪:多数票比少数票大约只多出60张。第二轮投票涉及的是处以何种刑罚,苏格拉底一方和控诉他的一方可以先各自提出对刑罚的意见。第一轮投票令苏格拉底感到惊讶,面对陪审团,他的态度显得更加挑衅,声明自己是无罪的;而对方提议判处死刑。第二轮投票以压倒性的多数确认了他的死刑。
苏格拉底被处死前夕,他的一个很富有的朋友克里托建议他越狱以免一死,并且愿意提供帮助。苏格拉底拒绝了越狱,并且同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探讨。柏拉图《对话录》的“克里托篇”对此有详细记述。苏格拉底表示,既然生活在这个城邦,就不可以不服从城邦的法律。无条件地服从法律,是他的哲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愿违反法律,即便判决有失公正,他也必须尊重判决,服从法律的绝对权威。最终,苏格拉底平静地饮下毒堇汁谢世。
苏格拉底离世后,雅典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转而去追究当初控诉苏格拉底的人的责任。一些人被流放,还有人被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是否必须死?有学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指出:苏格拉底是一位悲剧英雄:他过早地来到了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等到那个世界明白这是它的运气时,一切都已经太迟。
作为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件,苏格拉底案涉及的生与死、法律与正义等根本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得到人们的热烈探讨和争论。不仅如此,其影响还超越了狭义的法律及学术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事件。
苏格拉底身后有柏拉图,柏拉图之后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不到30岁。柏拉图,他于公元前429年生于雅典,是贵族之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把物质需要减到最低限度,精神却可以无限自由。苏格拉底的教育就是對话、探讨。柏拉图在20岁时就追随苏格拉底,直至他的老师殉道而死,前后约8年时间。苏格拉底去世以后,柏拉图四处游历,甚至到了地中海地区讲学多年,最后回到雅典城外建立一所学园终老。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柏拉图撰写的悼词是:“岿岿胜德,莫之能名。光风霁月,涵育贞明。有诵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哲学的纯粹性和非功利性,认为就学术本身而探求的知识总是比为其应用而探求的知识更近于智慧。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亚里士多德是斯塔吉拉本地人,生于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一直做了20年的学生和教师。
忽然想起中国的哲学大师熊十力先生。
伟人多怪杰。看熊十力的文章,你会读出一种气势,一种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自信,一种天上地下、舍我其谁的魄力。于是你就禁不住反问:一个穷书生哪儿来的这么大的气势?谁给他这种胆量?
据说,他在一个朋友家吃饭,一个小孩子要吃桌上的一块肉,熊十力抢了过来说,我身上负有传道的责任,不可不吃,你吃了何用?于是坦然吃下。
熊十力是20世纪特立独行,无所依傍的哲学怪杰。他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他绝不追求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重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唯识学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
曾经在网上看过周江鸿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熊十力的轶闻趣事。熊十力一生绝不媚俗,蔑视随人俯仰,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爱骂人,尤其爱骂那些达官贵人与名士。而在为民请命、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等方面绝不含糊。好骂朋友与学生,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忧世之思深,愤世之情急,忧愤急,而亦不忍离世,故求人也殷,责人也切”。
熊先生授课也很特别,即是平日与友人门生论学时也不例外,一旦说至重要关头,往往意气风发,情不自禁,随手在听讲者的头上或肩膀上重重拍一巴掌,然后哈哈大笑,声震堂宇。学生们来听熊先生讲课,都找一个远离老师的座位,因为都惧怕熊先生的“棒喝”。
熊十力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满肚子不合时宜,嘴下又不留情,面子也不多给。熊十力的字一如其人,粗放草率,似童稚涂鸦,却备受白石老人的推崇。上世纪50年代初,熊先生女儿仲光曾从齐白石学画,成为白石老人的女弟子之一。齐白石有一天忽然提出访问熊十力,国画大师与哲学大师竟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熊十力的书法很少有人称赞,独独齐白石认为妙不可言。
熊先生喜简脱,他的信札、著作不拘纸张,常常写在已用纸的背面。他的信也大多信笔写成,潦草不堪。
通脱旷达,不喜雕饰是熊先生的天性。一次王元化来他家拜访,正巧他在沐浴,让朋友进去。熊先生赤身坐在澡盆里与王谈话,颇有点魏晋人风度。废名与俞平伯、冰心等都是知堂先生(周作人)的得意门生。废名亦是怪才,十分尊重其同乡前辈熊十力先生,但在学问上则常与他争执不休,有时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发生扭打。废名往往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可第二天废名再来,两人又和好如初,在一起谈笑风生了。足见他们都像孩童赤子,一任感情自然流露。这在当时的北大被传为笑谈。
熊十力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提倡“孤往精神”,他说:“中国学人有一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学人死症。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逢,何能专一。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
现在很多学者口口声声说“多元”,其实多是自说自话,不倾听他人的声音。研讨会上的发言有时也像一场嘈杂的鸡尾酒会,或者大家多是“呵呵”。会中人各持酒杯、自成圈子。问题是:你肯不肯向隅而坐?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为什么说看人要看三代?他祖先那种修养会影响他的气质。为什么要对历史对名人对传统要始终存有敬畏之心?那就因为“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现在网络社交礼仪有个大忌,慎用“呵呵”,这俩字在微笑之外,引申出了轻蔑、无语、早点结束对话之意。但你看苏东坡,就喜欢用“呵呵”。他在给好友的信里这么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5. 王维:给风流以“正名”。
我们现在一说“风流”这个词,往往和色情联系起来。其实,“风流”这个词本初的意义不是这样的,就是风的流动,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风流”是纯自由的一个詞,目光跟着风的动向,这是脱俗的、纯粹的,和色情无关。“风流”比“水流”还要自由、自在。“水流”还有声音,“风流”则可以完全寂然无声。“听风者”,那是内心极安静的人才能做到的。
一个学者朋友说,我们对“风流”中的“风”忽视了,我们更重视水,日本文化没有忽视“风流”,比如,有一本日本小说的主人公,人家问他今天去哪里呀?他说,不知道,看“风流”喽,风往哪里“流动”,就去哪里。
我说,你这个说法我不同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就重视描写“风流”,像“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就是说,风吹落了我的腰带,那我就按照“风”的流动方向,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地在山野中生活。所以,我觉得,王维早就给风流以“正名”了。王维在经过大风浪之后,大彻大悟,进入恬淡之境,他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凡人到水穷处,进退不能,觅路无着,多有嗟怨哀叹之情绪,而王维竟然淡定地坐下来,坐看悠悠白云在空间缥缈,每一个生物,每一朵白云,都有着无比精巧的生命机制,难怪《西游记》里万物皆可成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此两句“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颇似陶潜在《归去来辞》所言的“云无心以出岫”,这种闲适,已经到了至境。本是“尘网”,看明白了,就既不为之焦虑,也不为之烦恼。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专门讲到风,说:邪风有八,而经止五风。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是为五风,即下文东、西、南、北、中央之五风也。缘八风各自冲后发为邪风,是其常也,经,常也。而风客五脏,脏伤病发,止有五邪,故曰五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这样的对话: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风随八节,而居八方,所居之处,正面为实,冲后为虚。八方之风,自正面来者,为正风,不伤人也,自冲后来者,谓虚邪贼风,乃伤人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腧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腧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腧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腧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腧在脊。
五风各秉五方之气,同类相感,而伤五脏。肝木应春,春风在东,心火应夏,夏风在南,肺金应秋,秋风在西,肾水应冬,冬风在北,脾土应中,风在四维。其伤人也,悉自本经腧穴而入。风自正面来者,其伤人浅,是谓正风,自冲后来者,其伤人深,是谓贼风。如春之西风,秋之东风也。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胸胁;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春病在头,以肝腧在颈项。夏病在胸胁,以心腧在胸胁。秋病在肩背,以肺腧在肩背。冬病在四肢,以肾腧在腰股。鼽衄者,头病也。鼽,伤寒鼻塞。衄,血自鼻流。长夏土湿,益以饮食寒冷,伤其脾阳,水谷不化,脾陷肝郁,风木下冲,故生洞泄(《史·仓公传》谓之迥风,迥与洞同,即此病也。秋风敛束,闭其经脉,寒邪则病风疟。义详疟论。痹厥者,腰股以下之病也)。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四时之气,以冬藏为本,冬令闭藏,顺而不扰,故春木发生,金之收气不废,而无鼽衄之病,是不病颈项也。春既不病,则生长收藏皆得其政,四时之病俱绝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黄帝问:天有八方之风,人的经脉有五脏之风。指什么?岐伯回答说:八方不正常的气候进入五经,触动五脏,因而发病,所谓四时相克,即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东风生在春季,病变常发生在肝经,而表现在颈项。南风生在夏季,病变发生在胸胁。西风生在秋季,病变在肺经而表现在肩背。北风生在冬季,病变发生在肾经而表现在腰部。中央属土,病变发生在脾经而表现在脊背。所以春气生病多在头部,夏气生病多在心脏,秋气生病多在肩背,冬气生病多在四肢。春天生病多生鼻清鼻血,夏天多生胸胁病变,长夏多生寒洞泄,秋天多生风疟,而冬天多发生痺症。
冬天要善养阴保阳,要善于藏,只要不乱动筋骨,春天就不会发生鼻清鼻血之疾及颈项病,夏天就不会得胸脅部疾病,长夏不会多生寒洞泄,秋天不会得风疟,冬天不会得痺症、飧泄、汗出过多。
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中,对“风”也是非常重视的,风花雪月这等文雅事,“风”居首位。
古代的闲人,都不是等闲之辈,比如“吾生独何幸,卧看洛阳春”的北宋哲学家邵雍。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
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晋代诗人陶渊明,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境界,所以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怡然自得。一个“见”字,实在妙极。《竹庄诗话》卷四引东坡语[3]说:“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如果误“见”为“望”,“则并其全篇佳意败之”。“见”,没有任何目的,是一种无意识,而“望”则有目的、有意识。陶渊明这般 “云无心以出岫”,真是闲适到了至境。
比如“只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的宋代词人林逋,他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林逋曾经说自己的志向:“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比如“自然成啸傲,不是学沉潜”的唐朝隐逸诗人陆龟蒙,通六经大义,尤精《春秋》。他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撰写的《耒耜经》是一部描写中国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比如“有月即登台,是风皆入座”的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他的著作《闲情偶寄》,被林语堂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比如“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的清代名士袁枚。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其代表作有《随园诗话》等,流传久远。袁枚爱吃,也懂得吃,曾经写过一本《随园食单》。
再比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悟禅和禅境是王维诗歌意境的主要特色。他的诗“玄妙空灵、清淡悠远”,他的诗句是老境的平和宁静恬淡悠然。晚年,读王维,你还会关心王维是不是“副部级”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是向往的境界吧。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辋川是王维的河流,他在那里找到了安静。有机会带上老伴,去蓝田辋川游玩不好么?
我们一起重温一下王维名作《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宋人张戒云:“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词不迫切,而味甚长。”
“晚年惟好静”,晚年只“好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为什么呢?“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因为“自顾无长策”,只好“返旧林”隐居了,类似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类似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所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王维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杜甫的那一句“百官何日再朝天”,王维已经不关心了。经过大风浪、大挫折之后,他已经恬淡地让大千世界归于一。他的内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一般的空寂,他可以淡定地坐下来,看悠悠白云在空间缥缈,他已经进入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境界。
既然“自顾无长策”,不如“守拙”。“守拙”也就是“保真”。当张少府问他“穷通理”时,他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稀里糊涂、答非所问地说:“渔歌入浦深。”
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4]:“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都这把年纪了,还问什么穷通之理。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既然自己不会阿谀奉承,在应对世俗事务方面不擅长,头脑简单,也不想去迎合谁,况且,自己“好静”“万事不关心”,不太“系心”于世俗事务。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毫无“长策”,不如索性归隐“旧林”,抓紧余生不多的时间解放自己,躲进乡野,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舒心惬意,做一个山林生活的旁观者。或者,钻到书房,做一个哲人思想的窥视者,做一个真正的隐者。他在亡妻后甚至都没有再婚。王维卒年61岁,可见妻子死时,他不过30岁左右,正当青春年华。王维“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新唐书》)。为何30岁丧妻后便不再娶妻?
正因自己“万事不关心”,所以才懒散地解开衣带、任清凉的山风吹拂,山月下,悠闲地弹琴,已经到了物我一体、无差别境界了。
“少府”是一个九品的小官,县令叫“明府”,“少府”比“明府”还低一级。王维当时还是一个级别比较高的官员(右丞),居然给一个下级官员说,自己“万事不关心”,现在的生活是:在个人小天地里解带自适、弹琴自娱。他在《竹里馆》一诗中写得更加明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松风吹解带”,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成:不经意之间,松间冲来一阵风,衣带自然而然解开,“风吹带自解”,不再道貌岸然,解带披襟,以图一快。“松风吹(来)解(我之)带”,那是一种敞怀当风的惬意。
衣带并没有被人“有为”地解开,而是被风吹拂着“無为”地自动解开。此时无为胜有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陈贻焮在《王维诗选·后记》中说:“王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隐居的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这样的:他自从开元二十一二年重回长安到上元二年逝世止,可说并没有正式挂冠归隐过。他一直在作官。他是一面作官一面隐居的。而这样子的隐居,就在李林甫执政的那个时候开始。”可见,王维并非真正隐者,而是半官半隐。
“渔歌入浦深”,王维说,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小天地,在那里我可以“渔歌入浦深”,可以悠闲自适。松竹摇曳,山月照人,琴声悠扬,渔歌互答,此情此景,其乐何极!想想看,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的人,内心一定如蓝天一般空寥。
辋川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张孔明在《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一文[5]中写道:辋川名气不大,可王维名气大呵!王维是盛唐大诗人,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他的画,多半是在辋川创作的。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挂冠而退,隐居于辋川别业,率意于竹溪松林,吟诗作画,其乐陶陶。其中最富诗情画意的诗,就是《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然主义的描写,产生了浪漫主义的画面:一阵好雨,荡去了灰尘;树木花草,豁然清新;雨后黄昏,秋意宜人;山川静美,满目空寂。晴空如洗,松林如黛;明月高悬,清辉低泄。一脉清泉,缓缓流动;水清见底,水流石白。水滨竹林,郁郁青青。竹丛笑语声喧,农家少女欢快,她们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莲花亭亭,莲叶田田;渔船游来,波涌莲开,打鱼人要抛锚下船了。任凭春天的芳华消逝吧,眼前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屈原笔下的王孙说“山中兮不可留”,我王维却要留下来,享受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
这样的诗情画意,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心向往之。要是在1200年前,可以约诗朋画友,买舟而往。沿灞河逆行,取辋河逆进,穿峡谷逆上,东踅西荡,渐入佳境,隐约看见草堂了,那便是王维的别业了。仅行30里,却别是一方天地。身临其境,映入眼帘的,不正是王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吗?当年王维的挚友裴迪看望王维,就是驾舟逆水而去的。而今要去辋川,真是太容易了。从蓝田坐公共汽车,要不了半小时,就到王维别业的遗址了。不读王维的诗,这里仍然算得山清水秀;读了王维的诗,这里就不免要令人扼腕长叹了。王维的别业被圈在一家半遗弃的公司大院里,陈旧的楼房,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不要指望找到王维笔下的漆园、鹿柴、竹里馆等二十处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唐代美景,能找到那棵古龄一千二百多年的王维手植银杏树,就算得大饱眼福了。
立足古银杏树下,不能不发思古之幽情。王维去了,银杏树还在;辋川变了,王维的诗还在。品读他神咏天吟的诗句,面对这故地,没有滋味,胜有滋味,别有滋味!应该说王维隐居这里,是慧眼独居的。终南脚下,天子眼皮底下,竟有这么一个“曲径通幽”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远不近,正好于此半退半隐。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这里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辋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但永远告别诗情画意恐怕是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工人开进了辋川,成千上万的树木倒下了,山峦沟壑,被夷为平地,半现代化的厂区和职工生活区拔地而起。就在王维别业的辋川上游不远处,为了建起一座楼房,要辋川让路,于是另一座青山被劈开,使奔流了不知多少年的辋川改变了河床。从此以后,王维别业门前的那条“清泉石上流”的辋河永远消逝了,与此相对应的“明月松间照”的画境也荡然无存了。古老的银杏树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旧河床边上,目睹着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在一夜间消失。好在人们已经觉醒,随着工厂的搬迁,这里相对“清静”了许多。多少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和朋友漫步在王维走过的山涧小道上,总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不是诗,是梦,是王维留给后人的一个神话般的梦境。“竹喧歸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在辋川这块神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吗?
但是,无论如何,辋川还是值得去的。相对都市而言,那里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看一眼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吟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也不失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毕竟那里还有我们值得回味的地方;毕竟我们在失去了很多之后,还是保留下了那棵最宝贵的活化石——千年银杏树,以及千余年来人们对诗人王维代代传承的景仰和怀念。
参考文献
[1] 胡广欣.周杰伦超话登顶 动了谁的奶酪[N].羊城晚报,2019-07-22.
[2] 王碧君.苏格拉底之死[N].法制日报,2019-03-18.
[3] [宋]何汶.竹庄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83.
[4]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M].济南:齐鲁书社,2012:105.
[5] 张孔明.唐诗里的陕西:王维笔下的辋川[N].光明日报,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