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2019-09-10 08:23韩晓玉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维教师教学

韩晓玉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研究中,学生应具备的地理综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形成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掌握地理规律、分析地理规律等思维过程中,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本文为当前核心素养教育中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综合思维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民乐县第一中学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现状和个人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可操作性的培养学生的目标策略、过程策略。

一、根据实际学情,制定可行计划

(一)重视学科综合性建设,转变教学观念

學校需要正确认识到地理学科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科育人价值和综合思维作用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适当分配课时,灵活设置中学地理教学时间。

(二)结合学业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最新地理课程标准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地理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为设计依据,提出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理科学生参与学业水平测试,在学习必修一和必修二后达到测试过关,文科学生在学完全部必修和选修课程后达到较高水平。教研处理应依据高中地理课标要求制定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教学计划,对只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理科生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用以丰富课堂环节,增添课堂趣味性,激活思维,对处于高考准备阶段的学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方案,明确每一节课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二、重视情境教学,营造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一)创造一种接近学生学习经历的情境

接近指的是两个含义:一是接近生活经验,学生对情景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二是知识接近学生的经验水平。例如,讲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人教版第二章的一节)时,教师想讲清楚城市各类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需要一定的技巧。课文中给出了北京、香港、曼哈顿的例子,但这些事例距学生生活太远,不易理解。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省会城市、地级市等乡土资源进行举例,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了解和理解城市空间三个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相接近的情境创设,主要是在选材方面,尽量避免内容陌生、深奥、抽象难懂、过于复杂,或是使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素材,选材不当易使教学行为僵硬,难以活跃学生思维,难以形成师生互动。

(二)创建分层的渐变教学环境

例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章中《热力环流》一节内容时,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揭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设问进行层层诱导:

问题1:在近地面,城区和郊区哪里受热多,哪里受热较少,为什么?

问题2:在垂直方向,城区受热的空气怎样运动?

问题3:由于空气的竖向运动,城区和郊区的高空分别形成什么气压?相对气压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做何运动?

问题4:在近地面,城区和郊区分别形成什么气压?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教师一边提问一边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完成示意图,最后进行热力环流原理的总结,这样的梯度设问,把“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这个复杂的问题被分解为多个子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思维过程,建立认知框架。

三、实施“有过程”的教学,构建综合思维教学策略

(一)从整体性出发,构建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和人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地理环境的完整性。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的关系。在环境中,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因此,当使用综合思维来解释和分析区域内地理要素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

(二)注重直观教学,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

1.运用静态直观教学方式,提高识图析图能力。

学生获取知觉信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是教师把实际生活中的标本、模型、图片等作为载体讲授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从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上了高中以后看不懂各种地图,提取不出重要信息而无法作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图片的习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图片的基本程序,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区域地图、地理地图,还需从多个角度分析图像,以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

2.运用动态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空间感知。

地理事物的改变过程是物理实体的时间维度的表达,这与人们对动态变化的感知和认知直接相关。学生若不能正确把握时空变化对事物产生的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因此,除了实物和图片的静态直观展示,动态演示是最能够体现时间维度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能及的优越性。

3.鼓励使用手绘图像来增强图形和文本转换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既有丰富的图像体系,同时也有大量的文字,教师单凭简单的语言描绘,或者学生仅仅靠阅读去理解文字的意思,是很难形成脑中地图的。在解释重要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分布和事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时候,教师应当善于开发隐形图像,引导学生通过图文转换,将具体的情境用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表现,尤其是学习《自然地理》模块的时候。

(三)注重空间认知和比较迁移,提升区域综合思维

1.加强空间定位训练,提升区域认知。

空间定位是依据相关地理信息,确定某一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地理位置,是学生学习地理、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的改革趋势表明,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空间信息的提取和空间思维的质量。具备良好的看图读图能力是进行空间定位的前提,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又以空间定位为基础。

2.运用比较迁移方法,活化区域综合分析思维。

由于地理具有区域性很强的特点,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成因既有差异又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和人文现象。同时,分析不同地区的特征运用共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另一区域特征进行类比分析。例如,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演变过程之后,联系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四川攀枝花的发展现状和过程,要学生回答:“三者的工业发展有何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自然资源条件看,三者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优势?”等。甚至让学生展开工业区位应如何分布、自然条件与工业生产有何关系等方面的讨论。通过横向对比,加强学生对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发展成因和特点的识记能力,进一步掌握工业区位的综合分析方法。

四、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

教师除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维材料,让学生随时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思维训练,获得综合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还要积极收集各种社交媒体信息作为综合思维训练的材料,让学生留意社会实时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类问题会对环境和人们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类如何更好生存等。如某媒体报道:2009年8月下旬,飓风连续在我国台湾地区登陆,造成当地居民大量的财物损失。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如何预防飓风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是否能够利用飓风改变它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负面作用,为人类造福?总之,教师要通过多学科知识素材的整合,激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地理问题,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从中培养综合思维。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S[2018]GHBZ07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思维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