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信会计月报》文本分析及价值研究

2019-09-10 14:19:00周勇韦博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会计学

周勇 韦博

摘 要:《立信会计月报》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的会计学专业期刊,是战时大后方传播会计学常识、探究会计学学术的重要阵地之一。它由论述、评议、讲演、制度、资料、附录等六个常态栏目构成。其中以会计学的介绍、阐释和研究性文章为主体。它与《立信月报》《会计读物》《会计丛刊》《计政通讯》等几个重要会计专业刊物一道,推动了中国战时会计事业的发展。《立信会计月报》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的会计学专业期刊,是战时大后方传播会计学常识、探究会计学学术的重要阵地之一。在研究该刊创办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该刊中极为重要的股份制企业会计、会计改良等问题及其对《连环帐谱》、“超然主计制度”的阐释,揭示《立信会计月报》在促进会计学术交流、深化会计史学史研究上的学术价值,在促进大后方会计教育事业进步上的历史价值。同时应当指出,该刊对新时期会计学的研究仍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立信会计月报》;会计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抗战工程重点项目“抗战大后方专业媒体研究”(2017ZDKZ1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抗战工程重点项目“抗战大后方中间党派媒体研究”(2017ZDKZ09)。

[中图分类号] K26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1-0110-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11.011

《立信会计月报》是近代聞名全国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战时创办的刊物,在近代中国会计类报刊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该刊物自1941年1月创刊至1943年8月终刊,发行时长只有三年,除每期刊载会计知识性及学术性著述外,还尤为关注政府所发布的相关经济政策,并且朝着学术化、专业化、事实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立信会计月报》从诞生到不断完善,在战时重庆乃至大后方会计的发展长河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学界对战时后方会计的研究成果不在少数,但对与会计相关杂志本身的研究却相对匮乏,相当一部分著述只是对其进行略微介绍①,迄今为止,还极少有专门研究《立信会计月报》的文章。在论及后方会计的发展时,不能够忽视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相关机构对其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大有裨益。作为一份对后方会计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专业刊物,学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立信会计月报》的创办

自全面抗战爆发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的处境愈发艰难。1940年,因环境所迫,事务所迁至重庆。国民政府自南京沦陷后,宣布迁都重庆,加之沿海各工厂企业纷纷西迁内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在此过程中迅速发展。对此,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亦有这样的描述:“我国自发动抗战以来,忽忽已四载。在此四载中,全国之人力物力逐渐四移,即学术文化亦随之向内发展。盖抗战建国之基,已不再昔日号称富庶进步之东南各省,而在此百端待举之西南后方矣。数载以来,后方各地百业勃兴,百工俱起,举凡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各事业,靡不欣欣向荣,日增月盛。其营业规模之大,投资数额之钜,迥非昔日企业可比。”[1]后方各工厂企业身处百废待兴之境况中,对于管理方面不得不稍加注意。在各管理类学科中,会计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各工商事业单位对内对外最繁重的工作,这也对大后方的会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与国外会计学科的发达程度相比,我国近现代会计学科的发展则起步较晚。到民国初年,在中国“能知新式会计之人,国内仅有银行学堂及江南高等商业学堂之毕业者,而人数过少,不敷支配”[2]631。近代会计学科发展滞后,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会计学术的研究则更令人忧心。对此,潘序伦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惟我国会计学术之发达,才近十数年间事,故受过会计训练之人才为数尚少,灌输会计学识之读物亦为数无多。而此人才读物之双重饥荒,尤以内地为甚。其不能供应抗战期间各业殷切之需求,萧至显然。”[1]大后方对会计专业人才已然万分渴求,而对会计学术则关注较少,作为其重要载体的专业刊物自然成为相关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环顾战时后方的各种刊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是琳琅满目。令人遗憾的是,单独应用于管理类学科如会计者,则为极少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沪成立以来,已陆续发行了《立信会计季刊》及《立信月报》等会计类学术刊物,奈何因战时,不能够大量运销内地。这些情况使得大后方工商各界对刊载相关会计专业理论及学术研究近况的刊物无不翘首跂踵。鉴于大后方抗建工作之急迫,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积极筹备下,《立信会计月报》在重庆应运而生。该刊物以潘序伦为发行人,同时,潘序伦、陈文麟、王逢辛担任编辑,杂志社地址在重庆林森路16号[3]。

在《立信会计月报》创办之前,便以“拟在学术方面略效绵薄。盖无论从会计实务之改进方向着想,抑从会计人才之陶成方面着想,会计学术之研究,会计读物之提供”[1]1为目标,其后也成了该刊创办的重要宗旨,这从《立信会计月报》创刊的第一卷第一期开始就有所体现。该期刊希望能够“以最经济之篇幅,熔沪所二种刊物于一炉,以期稍解后方人士对于会计一科求知之饥渴”。从《立信会计月报》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很好地融合了《立信会计季刊》及《立信月报》的相关内容,增强了该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二、《立信会计月报》的主要内容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创办《立信会计月报》之初,便决定该刊主要是以讨论会计学术为主。从内容上来看,三分之二属于对会计学术的探讨,三分之一属于会计时事之提示与评论。另外,战前在上海所创办的各种刊物中不乏颇有价值的研究题材及较为重要的实用资料,因其已无法大量运往后方,故不避重复之嫌,选取较为重要的内容刊登于《立信会计月报》之中。《立信会计月报》中有关会计学术内容相关信息到底如何?该刊物中的重要学术问题又有哪些呢?整理与总结见表1。

从以上表格来看,企业类会计问题是较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内容,税务问题(隶属于会计改良问题)紧随其后,资产问题与会计方法问题次之。为全面了解《立信会计月报》的主要学术研究情况,特从该刊物中筛选出较为重要的内容分别进行论述。

(一)股份制企业会计问题

诚然,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企业类会计问题在《立信会计月报》的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问题则占据了较多篇幅。股份有限公司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股份有限公司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强调,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以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成了公司的企业[4]。他进一步指出,在工业上运用股份公司的形式,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开启了[5]37-38,有限股份公司制度对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恐怕再高也不为过,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5]609-610。随着近代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企业组织模式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革。1840年鸦片战争不仅使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渐趋解体。作为近代企业组织形态的股份公司的引进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近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6]。虽然股份制源于西方,并非本土企业演变而来,但是,股份制的萌芽和迅速崛起,却是得力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同时,后者也对前者有一定意义的反作用。我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发展程度究竟如何?其决算及盈余分配究竟如何?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构成及增减该怎样采取措施?对于上述相关问题,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并在《立信会计月报》上发表相关著述,探求其中的奥秘。

作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也在积极探寻并解决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会计问题。其文章《股份有限公司股利及分红之分派》,对股利与分红的原理和实务,做出了自己的阐释。该文章在开篇处说道:“一般言之,纯益一项,其中一部分当转作公积,另一部分则系分配与股东,发起人,董事监察人及职员作为股利与分红。而留作公积之部分,其用途之一,亦为准备于亏损之年,充股利之支付。于此可见公司所获盈余之最大用途,为分配于投资者及创业人与职员;其重行投资于企业者,不过一部分耳。”[7]潘序伦首先从股利入手,逐渐深入地阐发了其中的重要信息。他认为,公司决定股利的分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股利应由盈余拨付;第二,公司每期支付之股利率应力求平均[7]。其次,立足于近代我国的国情,对股息和红利的相关问题,从支付股利的手续、股东领取股利的凭证、股利通知单及股利凭单支票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证。最后,对发起人的特别利益及职员分红和积存盈余的分配等相关要素进行阐释。潘序伦认为:“惟考我国之公司法,对于资本盈余与营业盈余之划分,并无具体之规定,且此两种盈余,在我国公司会计之实务中,又多混杂不分;因之有若干公司之发起人董监职工,对于公司历年积存而未经分配之盈余,不问其来源如何,一律主张其分配权。故为防止争执起见,若在公司章程之中,将发起人董监职工,对于资本盈余不得参加分配之意明白规定,则最为妥善合理矣。”[7]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增减问题,他撰写了《股份有限公司增减资本问题》,文章入手处则分析了增减股本的原因及方式:第一,因事业发达,旧有股本不敷周转,因而增加股本定额,以便向外界加募资金;第二,因合并他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支付被合并公司之代价而增加股本;第三,因公司流动资金过少,不足清偿债务,故应用和解办法,使对外负债在相当条件下转成公司之股本,俾公司得继续营业而不受破产之宣告;第四,因公司营业发达获利颇丰,故债权人(如公司债持票人等)自愿将其对公司之债权,转为公司之股本;第五,因事业失败,原有股本折耗颇钜,或流动资金过少,故增加股本定额,以便向外增募资金;第六,因公司连年获利甚钜,积有钜额盈余,故以盈余改作股本,增发股票于各股东;第七,因事业无扩大机会,流动资金剩余过多,故减少股本定额,以多余之资金退还股东;第八,因公司营业失败,亏损太钜,故减少公司之股本额,使与实际之资本净值相等[8]。接下来,从增募新股的程序来说明,公司添招新股与设立时招股的根本程度并无不同,其余关于设立时招股的各项法定手续,也适用于增资时招股。潘序伦在其文章中,采用理论兼实例的方法,对股本增减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丰富的会计学知识及专业的理论涵养跃然纸上。

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问题,李鸿寿在其《股份有限公司分支店未经登记时股东应否担任合伙人责任之问题》一文中,从民国二十九年最高法院上海特区分庭对于李森章诉蔡叔明一案(该案判决断定股份有限公司分支店未经登记,该未经登记的分支店所负担的债务,公司股东应对其合伙承担应负担的责任)着手,对相关问题的解释简明扼要,并于文末表示:“特我人以为目前最高法院判例既尚继续有其效力,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当局对于其分支店登记一事,实不得不加以注意,以期保障股东及董事监察人之合法权益也。”[9]尽管该文较为简短,但完美地呈现了理论与事例的巧妙结合。

正如诺斯所指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信仰制度,都与历史密切相关;它们的产生和演变都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和改革路径方式的选择。”[10]《立信会计月报》对于近代我国股份制企业相关会计学术的讨论和探索,主要有股份制企業的会计发展、决算、盈余的分配、资本构成及增减的措施,这无疑对建立现代化的企业会计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会计改良问题

在我国近代会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计改良问题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自鸦片战争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逐渐使我国的经济完全丧失了独立性,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对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作用[11]。另一方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12]这也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客观的可能性。之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崛起,封建经济体系土崩瓦解,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11]。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中式簿记”弊端初现,与近现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关于会计改良的问题便因此而成为工商各界重要的话题。以潘序伦和徐永祚两位著名会计师为代表,逐渐发起了关于中式会计改良的革新运动,双方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此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改良的历史进程。

以潘序伦先生及其同仁为代表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一直都主张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会计制度及方法,这在《立信会计月报》创刊以来便有所体现。陈文麟会计师在该刊物上发表的《改良会计问题》一文,对这一问题有着较为独到的理解。文章在引言部分便说道:“昔者我国一般工商企业之管理当局,对其企业所采用会计方法是否完善,能否发挥正常之效能,每少深切之注意。良以经营企业之目的,无非在利,而利益之来源,在于营业。是故对于推广营业一端,无不全力以赴,对于企业内部组织及管理上之种种措施,则因其表面上并不能直接有益于生产,于是咸以能节省其费用为自足。”[13]这深刻地说明了各工商业对会计方法的轻视,文章以国民政府在征收所得税过程中各企业所暴露出的众多问题,充分揭示了各企业往昔所用会计制度的简陋纷乱,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会计制度的紊乱,在陈文麟看来,会导致下列弊病:一是不能详细说明财政状况及营业实情,致使管理上的失误;二是难免会导致误帐漏帐的损失;三是易致舞弊的情况发生;四是导致相关主管错误丛生,相关人员难辞其咎[13]。針对上述问题,陈文麟先生也认为,企业应从以下六点解决自身问题:第一,相关损益账目必须平衡;第二,会计科目必须有相关分类标准;第三,注意保存原始凭证单据;第四,应设置统制账户;第五,财产估价应有定章;第六,存活管理应严密[13]。除此之外,还应当严格遵守簿记规则等。陈文麟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对会计改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专业化的分析,并在文末表示,会计不良,会导致更多的弊害,应该有相对完善的会计制度以及更为缜密的会计处理办法。王逢辛先生在事务所与社会部社会服务处所合办的会计纳税讲座上,讲演了会计改良问题,重点论述旧式会计的改革和新式会计的建立。该讲演文稿被整理为《如何建立新式会计制度》一文,不久后发表于《立信会计月报》。该文在开篇处认为,抗战时期,尽管内地各工商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与扶助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会计上所发生的问题却更加复杂。作者从会计的含义以及会计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入手,以此表明会计需要改良。他认为:“会计之需要改良,必先有其缺点在,犹如人之求医,必先有疾病故。会计之有缺点,原因固伙,但其主因,大率为采用旧式会计之故。”[14]旧式会计缺点甚多,从原理上来看包括:过分重视现金;重人而不重物;重存该而不重损益;存货评价无确切标准;呆账的损失任意估算;折旧的计算并不确当;应收应付等各项未调整入项;盈余分配既不合法也不合理[14]。从实务上来看包括:科目无一定的分类;账表无一定的组织;簿籍无一定的格式;记账无一定的手续[14]。其后,作者从会计原理、会计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人事四个方面,对会计改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及说明。

在会计改良中,对于所得税的思考和改进也一直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所得税(Income Tax)指国家对个人或法人的营业、投资或劳务所得按一定限额和税率征税。作为直接税的一种,在西方较早推行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因多以累进方式针对收益课收,所得税被认为既可增加税源,又具平衡税负、调节贫富效应的作用,在近代中国亦被视为“良税”之一。晚清时期经济尚不发达,税制环境混乱,毫无社会共识。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着手裁厘加税,规范税制[15]。1936年国民政府颁行《所得税暂行条例》,对营利事业所得、薪给报酬所得、征券存款所得征收所得税,税率实行累进税率,税收征管方法采取自行申报与代扣代缴方式相结合[15]。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自一开始便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去。对于此条例的颁布,会计师们欣然接受,曾供职于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李鸿寿会计师就发出“所得税暂行条例将于十月十一日施行,余不禁为吾国会计前途喜”[16]的感慨。所得税征收范围甚广,不仅采用累进税制,还涉及各种会计方法,相对其他税种来说则更为复杂化,同时,规范性也会更高。所得税法颁布后的两年间,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们,如潘序伦、李鸿寿等,均为此撰文,发表在《立信月报》上,《立信月报》甚至专门在1936年第4、5两期定为所得税专号,发表与所得税相关的文章[15]。

自事务所迁渝后,对于国民政府所发布之税则,如《过分利得税宽恤小商及救济战事损失办法补充规定》《所得税科罚充奖规则》《一时营利事业计征利得税暂行办法》《财产租赁出卖所得税法》等,除将其一一刊登在《立信会计月报》上之外,事务所的会计师们还陆续在该刊中发表相关文章,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为大后方众多的会计工作者了解政府的税收政策提供便利,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发表观点的机会。会计师陈文麟针对利益课税问题,发表《清算利益课税问题之商讨》一文,根据第一类营利事业所得税征收须知第十八项规定,以甲乙两项营利事业为例,“因合并、解散、歇业、转盘清算或清理后,其剩余之财产额,除已课所得税者外,超过原有资本实额者,就其超过部分,照暂行条例第四条税率课税”[17]。并针对具体情况,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与计算,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在文章结尾部分殷切希望税务当局对文中提出的问题有具体的调整方法。1941年4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会同社会服务处主办“会计与纳税问题”讲座,由事务所会计师王逢辛负责讲解四川省营业税的相关问题,讲演结束后,将其讲演原稿修订成《四川省营业税之检讨》一文,刊载于《立信会计月报》中。该文在开篇的概念中称:“其罗列营业税之性质,实为间接税,依现行政制言,为省地方税,依财政收支案法第六条规定,‘营业税为省税及直隶子行政院之市税,其纯收入额,在省应以百分之三十所属市县,在直隶于行政院之市,应以百分之三十归于中央。”[18]不仅依据政府所公布的营业税法,对于川省营业税的相关要点有所陈述,还从征收机关、征免范围、课税标准及征收手续对于四川省营业税进行全面的说明与探讨。最后,在论述营业税与会计之关系时,又分别从营业总收入额问题、营业资本额问题和账簿问题,对于四川省营业税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所得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立信会计月报》将相关政府条令及事务所会计师的重要论述刊入其中,足见其对会计学专业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不遗余力。

会计改良问题从引发热议之初,便一直众所瞩目。《立信会计月报》針对此类问题所刊载的文章,无疑是从事务所的层面坚持了对西方先进会计制度及方法的宣传及阐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此亦为以潘序伦为代表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改良会计问题的“余音”。

(三)其他相关介绍

除上述较为重要的问题外,《立信会计月报》还刊载了在近现代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下面将部分相关内容分别予以介绍:

1.《连环帐谱》介绍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对欧美先进会计方法的引进,成为改革日本传统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通过推行欧美先进的会计方法,在促进借贷复式簿记方面影响深远。日本会计改革的成功也直接促进了中式会计的改良。蔡锡勇先生便是将复式簿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他早年在国外任职期间,也发现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均普遍采用复式会计制度记账方法,其严密、科学、实用性均远胜于我国旧式四柱记账,经其埋首钻研西方复式会计制度后,终成《连环帐谱》一书[19]。该书在我国近代会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立信会计月报》创刊后,潘序伦撰《论连环帐谱》一文,刊登其中。该文介绍蔡氏编写《连环帐谱》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引进国外先进簿记法,以改良我国会计。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介绍连环帐谱,下册介绍相关商号,继续对连环帐谱进行论述。潘序伦在其文章后半部分曾这样描述:“是书出版后,不特于工商界中毫无响应,且其书亦竟不传。在此三十余年之中,国人曾读此书者,能有几人?此一代大儒累年心血之作,竟成覆瓿当薪之物,学者遭遇此不幸,宁有甚于此者耶?”[20]尽管该书主要立足于帕乔利所介绍的复式簿记,其记账方法尚且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局限性也较大,其影响仅仅限于会计学界[2]321-322。但该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介绍西式簿记的专著,是第一次尝试结合中西账法,以期达到改良中式会计的创举。该书亦使爱国人士意识到,要振兴中华,改善近代我国落后的会计状况,能且只能走引进、改革之路。

2.“超然主计制度”之阐释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各项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这些对于缓和经济危机和调整经济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开始,便参照我国古代财计组织建制和近代西方国家所谓经济牵制制度的基本做法,设计出所谓的“联综组织制度”,相关学者围绕该制度的建设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2]436-437。在关于”联综组织制度”的讨论中,“超然主计制度”是其中重要的讨论内容之一。对其持赞成态度者,以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卫挺生为主,1937年1月以后,卫挺生又接连发表了《民国计政之过去现在与将来》《会计制度释疑》等文章,对“超然主计”的相关制度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更对持批评意见者所撰写的文章进行逐条反驳,使得该场论战持续进行下去[2]438。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抗战爆发,论战也至此告一段落。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密切关注着双方的论争,其会计师也曾发表文章,表达了对该制度的看法。王逢辛先生在其所撰文章《超然主计制度与行政三联制》一文中认为:“主计制度中岁计、会计、统计三种业务,旨在配合财务、行政、公库及审计各项业务构成联综组织之财政制度,以谋国计之均足……不管行政三联制中的设计也好,执行也好,考核也好。任何一部门,都与超然主计制度下面的岁计、会计、统计实务,有密切的关系。”[21]该文从统计、会计、岁计三方面说明了“超然主计制度”及“行政三联制”的重要性及其密切关系,“超然主计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立信会计月报》以其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专业化的角度,对会计的方方面面,均有相当深入的探讨和论述。《立信会计月报》在抗战的艰难环境中创办,能够专心服务于后方工商各界,以改进会计实务,发展会计学术,培养会计人才为己任,诚属难能可贵。

三、《立信会计月报》的价值

不论是何种学科,对自身学科学术及其历史的研究都非常重要,会计学科亦是如此。从实践来讲,我国的会计活动从2 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会计学界公认的。但是我国古代会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相授,代代相传,而且不同从业人员之间的记账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加之受封建社会中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22],陈旧落后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依旧存在,这对近代以来会计制度的改革产生了不小的阻力。《立信会计月报》在创办后,以研究会计学术,宣传会计学相关知识为宗旨,力图推动我国会计制度往前迈进。究其价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学术价值

1.促进会计学术交流

抗战时期,若述及学术交流的绝佳平台,相关的专业刊物必不可少。尽管战时众多的工商企业相继涌入大后方,但大后方因为相关条件的限制,学术的交流却并未得到稍许改进。自《立信会计月报》创刊以来,除得到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仁的大力支持外,还赢得了大后方工商各界的一致好评。工商各界著名学者、专家纷纷在该刊上发表文章,阐述自我见解,交流彼此看法。且该刊发文内容不拘一格,只要对会计学术起促进作用,则定会被刊收录。这对于会计入门者或会计资深人士而言,都是理论学习和表达意见的绝好机会。《立信会计月报》为大后方会计学术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包容的平台,促进了会计学术的发展。

2.深化会计史学史研究

会计学科的诞生、发展,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人类经济社会能在不断变迁中继续发展,会计学功不可没。我国的会计学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飞跃,从国民政府内部是否实施“超然主计制度”,到民间以潘序伦为代表的西式簿记派、以徐永祚为代表的中式簿记派关于是否全盘引进西式会计等主要问题而进行的交流和讨论,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些争论销声匿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秉持着不断探索会计学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会计学发展规律的初衷,在事务所主体迁移至重庆后,将《立信会计季刊》《立信月报》等刊物的主要学术理论搬到《立信会计月报》中。并且,在《立信会计月报》办刊期间,其刊载内容不仅涉及旧有的重要会计学术研究,还探讨了不少关于会计学的新知识、新内容。这对于探索会计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会计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考察会计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会计研究方法的演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立信会计月报》为深入研究会计史学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历史价值

1.培育大后方会计人才,推动会计知识的宣传及普及

自抗战爆发,多数沿海企业纷纷内迁,大后方得到了极好的发展良机。但是,会计类专业人才却也因身处交通落后,信息传播迟滞的大后方,未曾继续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而备感遗憾。《立信会计月报》虽然办刊时间只有三年,但这三年,恰恰是大后方发展至关重要的三年。该刊所登载的会计类专业文章和政府所发布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大后方各界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渴求。在对大后方会计人才的造就及会计专业知识的宣传、普及过程中,《立信会计月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促进大后方会计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潘序伦先生开创的立信事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刊物和学校,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也是会计模式的典范[23]。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放诸同一高度,既能够真正做到寓理论于实践,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而促进会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立信会计月报》作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的众多刊物之一,不但能够起到会计学术交流的目的,还对事务所和学校具有充分的反哺和教育作用,使得事务所和学校也可以因该刊物而吸收更多的会计学理论知识。因此,该刊不仅是引进西式会计改革的坚实阵地,也引领着大后方会计教育的时代潮流,为大后方会计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贡献力量。

(三)时代价值

1.对新时期会计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关于会计学的研究成果一时间如雨后春笋,但是,研究方法却并未脱离单一的弊病,研究视角也较为狭隘,有“闭门造车”之嫌。《立信会计月报》刊载的文章多以会计学为主,同时结合经济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一方面,无形中加强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对以新方法、新视角发掘和研究会计学的最好诠释,更有利于深层次、多角度对会计学进行详细探索。《立信会计月报》所提供的不仅是会计学的理论及知识,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新时期会计学跨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为新时期会计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时間流转,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以往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隐患和问题,可以为现代的社会治理提供经验教训,这对新时期会计学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实施“超然主计制度”的目的在于反腐除弊,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其所体现的权力制衡、分工牵制的组织设计思路仍然对现今的政府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4],而《立信会计月报》所刊登的相关内容除对“超然主计制度”有所关注外,还广泛涉猎于所得税、资产估值、企业问题等重要方面,其所主张引进的“借贷记账法”等重要内容,不仅不过时,还正是新时期进行会计学研究的基础。若是缺失了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则无法对会计学具有整体性与全局性的认识。故《立信会计月报》也为新时期会计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

抗战时期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鉴于大后方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迫切渴求而创办了《立信会计月报》,在短短三年中成绩斐然。身处战时险恶复杂的状况之中,《立信会计月报》仍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坚持着专业、科学的办刊初衷。通过仔细整理和分析,可知该刊物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严密的学理性和学术性,是大后方会计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大后方会计发展和会计总体状况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参考文献

[1]  潘序伦.我国自发动抗战以来,忽忽已经四载[J].立信会计月报,1941(1):1-1.

[2]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湖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  王绿萍.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 (1897—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57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3-49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  江满情.中国近代股份有限公司形态的演变:刘鸿生企业组织发展史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

[7]  潘序伦.股份有限公司股利及红利之分派:附图[J].立信会计月报,1941(4):36-46.

[8]  潘序伦.股份有限公司增减资本问题:附表[J].立信会计月报,1941(3):24-24.

[9]  李鸿寿.股份有限公司分支店未经登记时股东应否担任合伙人责任之问题[J].立信会计月报,1941(3):6-6.

[10]  道格拉斯·诺斯.历史经济绩效[J].经济译文,1994(6):127-140.

[11]  郭道扬.二十世纪中国的会计改革[J].商业会计,1999(10):26-29.

[1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北京:民族出版社,1977.

[13]  陈文麟.改良会计问题[J].立信会计月报,1941(3):1-2.

[14]  王逢辛.如何创建新式会计制度[J].立信会计月报,1941(5):11-13.

[15]  魏文享.近代职业会计师与所得税法的推进(1936—1937)[J].人文杂志,2013(3):84-91.

[16]  李鸿寿.所得税之实行与会计改进之关系[J].立信月报,1936(2):1-2.

[17]  陈文麟.清算利益课税问题之商讨:附表[J].立信会计月报,1942(3):5-6.

[18]  王逢辛.四川省营业税之检讨[J].立信会计月报,1941(6):12-16.

[19]  汪一凡. 会计那些事儿[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5.

[20]  潘序伦.论连环帐谱:附图[J].立信会计月报,1941(5):1-3.

[21]  王逢辛.超然主计制度与行政三联制[J].立信会计月报,1941(5):4-5.

[22]  黄洁.中国近代会计学期刊的特色与价值[J].会计论坛,2018(1):140-156.

[23]  許康.中国管理科学历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1-392.

[24]  李百兴,付磊.改革开放四十年会计回顾与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十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8(9):95-97.

Abstract: "Lixin accounting monthly" is a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journal founded by Lixin accounting firm.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to spread accounting knowledge and explore accounting academic knowledge in the rear area of wartime.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magazine,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very important joint-stock enterprise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form and other issu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rial account Book”and “Detached Zhuji system”,reveals the Lixin accounting monthly bulletin in promoting academic exchanges, deepen accounting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academic value, on the home front accounting education career progress of historical valu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journal still ha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accounting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Lixin Accounting Monthly Report;Accounting

(责任编辑:易晓艳)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会计学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
浅析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会计学的发展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文史春秋(2016年6期)2016-12-01 05:43:06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4:08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商业会计(2015年15期)2015-09-21 08:26:58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