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和平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近年生猪养殖领域经常容易出现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虽然不会造成猪出现剧烈死亡现象,但会对整个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尤其是对规模化养殖场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该文主要结合一起案例,分析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1.092
引言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疫病,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以感染该种致病菌,但主要危害2-8周龄的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属于猪呼吸道内的一种常在菌群,通常不会表现出致病能力,长途运输、气候突变、饲养环境较差、卫生环境不良、饲养密度较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常常会引该种疾病。
发病经过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白文畔沟一个养殖户存栏猪200头,其中哺乳仔猪98头,保育猪77头。2017年5月13日,养殖场先是从哺乳仔猪出现发病情况,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关节肿大。随后病情向保育猪群传播。发病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并对养殖场进行了严格卫生消毒,选择使用青霉素、氨基比林进行肌肉注射,并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随后病情严重,养殖户才将病情上报了县级兽医单位。兽医单位接诊时,该养殖场哺乳仔猪发病20头,保育猪全部发病。通过检查发现,该养殖场进行了几种强制性疫苗免疫接种。但整个养殖场卫生条件不佳,存在多种应激因素,空气湿度较大,粪便堆积,猪舍中有毒有害气体浓郁刺鼻。结合养殖场的养殖条件和发病经过,兽医怀疑是某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确诊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增加。
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或格拉瑟氏病,它是由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发生在2-4周龄的仔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关节肿大,不能正常行走,少数患病猪还会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健康猪和带菌猪都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副猪嗜血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感染,另外,污染的环境、饲草饲料及饮用水器械也是该种致病原的主要传播途径。通常副猪嗜血杆菌只侵染猪,不会感染其他动物。随着猪日龄的下降,发病率和致死率呈现升高趋势,发病严重时养殖场的死亡率可高达50%。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流行没有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饲养密度过大、圈舍环境质量较差、防寒保暖性能不好、猪群分群不合理、寒冷应激等都会导致身体抵抗能力下降时,为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
临床症状
大多数患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停止,呼吸困难,并伴随有咳嗽症状,皮肤呈现紫红色,在头部、颈部、腹部、四肢等皮肤毛少区域出现了出血斑点。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猪畏寒怕冷,眼结膜潮红,被毛杂乱无光泽,双耳发绀,眼睑和腹部皮下水肿严重。有的发病猪因为关节肿大,不能正常行走,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腕关节、跗关节肿大明显,强迫患病猪行走时行走左右摇摆,最后卧地不起,共济失调。病死猪在临死前,全身肌肉震颤,四肢呈游泳状姿势。
病理学变化
将该养殖场病死的5头猪解剖后,发现病死猪肿大的腕关节、跗关节内关节液增多、浑浊。将肿大的腹部皮肤切开后从中流出胶冻样渗出物。所有病死猪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现暗红色湿润。将腹腔胸腔打开后,发现内部存在大量淡红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呈胶冻样。肝脏、脾脏等脏器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脾脏肿大明显,表面存在出血斑点,肾乳头出血明显,肾脏内部存在尿酸盐沉积。肺脏表面、心包外部存在纤维素纤维膜[1]。肺脏肿大明显,将病变肺脏组织切开后,可以发现有胶冻样液体流出。
实验室诊断
5.1 细菌学检查
采集上述病死猪的病变脏器组织和渗出物,粉碎后分别制成涂片,选择使用革兰氏染色剂进行充分染色,十燥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细小杆菌。选择使用美蓝染色剂,对制成的涂片进行染色,可以发现两级浓染,不存在鞭毛的致病菌。
5.2
分离培养
将上述采集到的病料粉碎后,分别划线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进行纯化增菌培养,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划线接种到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巧克力琼脂平板上,恒温箱内37℃培养48h,结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可以看见有针尖大小,边缘整齐,圆形隆起,无色湿润,半透明的致病菌,菌落呈现明显的卫星现象[2]。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接种到普通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h,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并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结合典型的卫星现象,可以对病情做出确诊,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3 药敏试验
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按照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实验结果显示,该种致病菌对氟苯尼考、硫酸卡那霉素、强力霉素高敏。
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属于细菌性疾病,治疗时要选择高敏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但由于该种致病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在治疗时应该轮换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针对治疗。患病猪选择使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ml/kg.bw,1次ld,连续使用3d,第4天选择使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5mg/ kg'bw,2次l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病猪,选择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1mg,混合之后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1周,提高机体抵抗力[3]。采用上述手段治疗7d,有6头猪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猪恢复健康。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该种致病菌需要在应激环境或者发病条件下才能入侵机体,导致全身发病。所以在日常养殖中,要注重提高猪群身体抵抗能力。养殖户要控制合理的養殖密度,及时清理粪便,避免堆积发酵,强化猪舍通风换气,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降低和减少养殖场内的各种应激因素。养殖户应该实行全进全出,分区养殖模式。同时还应该重点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工作,避免该种疾病和上述3种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结束语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近年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所造成的危害性日趋严重,已经对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需要畜牧工作者加强对该种疾病的研究,充分调查该种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掌握该种疾病的致病原因,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方案,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环.浅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10)0:162.
[2]王翔,庄艳.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其综合防治[J].中国斋禽种业,2010,6 (1):67
[3]李丽平,许美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15(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