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 辉 诗人,诗评家。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现居福建三明。
一组好的诗歌,总要给人带来合理的“惊奇”感,以满足人们对现实的“矫正”,90后诗人央措的诗就有这样的特点。他的诗既有中国人所说的“惊奇”“神遇”“兴会”“感应”等,又有西学里的“直觉”“灵感”“直观”“潜意识”等,而这一切都直接根植于诗人个体生命的最高形态的自由。以他的《雪落故乡》为例:“雪——/厚的、薄的、方的、长的、菱形的、环形的、扁平的……/顺着山势紧凑地排列/雪——/互相挨着,也互相挤着”“多年来一直有关于雪的消息:/‘雪,男性公民,二十岁,2016年远游/——至今未归”。从诗中看到,诗歌的“惊奇”转换,不是简单地制造“反差”效应,而是在诗歌的内质上形成境遇、经验、观念的“反差互动”。这首诗用很大的篇幅写雪,为雪的靈性作了大量的铺排。在读者以为《雪落故乡》不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作之时,临到结尾,笔锋一转,从写雪到寻雪,从雪事到人事,从雪神到凡人,究竟是雪的神秘,还是人的无形,虚虚实实,异质混成,错落有致。
说到央措诗歌的“惊奇”感,我不得不提他的西式现代与中式古典。一位90后的诗人既能把西式现代当成是自己充满个性的触角,又能把中式古典当成是自己纯正的汉语写作,这是可贵之处。比如他的《降维打击》:“从零打到一,从逆旅的青藏高原,打到长安城门/打到武当十堰荆州三峡,打到橘子洲头/打到山雾‘甲天下/打不周之山。/打山,松,草,森、林、木……/打一幅《清明上河图》。”将如此具有现代气场的网络多维互动“理”上诗中,“网”在当下,足见现代生活对90后诗人的“吸附力”有多大。就央措将古今远近“理”上网来而言,由于他在现代与古典的交融中,总把恢复汉语青瓷孤品的属性放在首位,把汉语古典语境作为清澈的文化幻象,参与现代物质倦怠中的心灵启动。我认为这种“异质混成”的惊奇感,多半夹带着缤纷的“时代本相”的信息符号,以及多义而微妙的精神指涉,从而拉长了虚拟空间的“意绪景深”。
央措诗歌的“惊奇”感还善于运用“古境”反切到“锐意”十足的现代,避开了因“古典意象”的叠词可能导致把“现代”掏空的危机。以《粗粮煎饼》为例:“一个南方的下午/他拥有的苍老,一张褶皱的面饼/撒一些葱花、辣椒 /好似在地图上标一些遥远的点/和所有人一样,这个下午再无船帆靠岸/就这样笔直地用火卷起,勾勒草原、戈壁/勾勒闲言碎语、锦绣山河/让菩萨慈悲心肠,流放江南。”他的这类“农事编码”的诗有着密集的意象且布满了“寻根问底”的预示,有着一种“诡谲”与“傲然”的风范,呈现出意志与生命在“交感”中的“灵动”。可以说,央措的诗:用心古典,执意现代;根性写作,放旷心扉。特别是央措在组合汉字的过程中,没有满足于语词的陌生组合,没有满足于语意、语境、语势的简单“再造”,而是将汉字的组合惯性打破,将自己知识的存储、新鲜的经验、感念的灵动进行新的意绪推进,使意绪发生新的裂变,使读者在古今互动中获得“穿越”的快感与审美。
央措诗歌不管是伦理情结还是宿命情结,不管是“寓言化”写作还是根性写作,总是牵引着读者进入到他母语写作所散发出的气场和“可预见”的温和。当然,央措还年轻,他的诗如何进一步洞开生存“隐秘”之处的“微观世界”,如何将母语更广泛地“沟通”上下左右、古往今来,共同组成一个“诗歌图景”和“内心法则”,还有待央措的持续探索与提升。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