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秸秆还田、土地规模流转等生产方式、耕作制度的转变及气候因素的变化,郸城县小麦病虫害呈现出种类多、面积大、危害重、新发重发、流行种类增多、抗性增强的特点。小麦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生态、物理方法以及施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方法,保护田间天敌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损失范围之内,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通过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一、农业防控、生态防控和物理防控
(一)选用良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耐病虫品种,避免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单一小麦品种,保持生态多样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小麦品种可选用百农207、郑麦7698、新麦26、周麦32等。
(二)提高整地质量
小麦播种前一定要精细整地,整地标准要求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深,即实行机械深耕、深松,深耕利于蓄水保肥,应保证2年深耕1次(前茬是玉米必须年年深耕,保证秸秆粉碎长度在10 cm以内),深度25 cm以上。旋耕应和深松相结合,深松40 cm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即耕细耙透,耕耙到田边地头,不留明暗坷垃。透,即犁深犁透,不漏耕、漏耙。平,即在耕地前粗平,耕地后复平,达到耕层深浅一致,克服“大平小不平,有水浇不成”的现象。实,即表土细碎,上无坷垃,下无卧垡,达到上虚下实,旋耕整地的一定要耙实,防止吊死苗、漏风苗。足,通过精耕细耙,保住表墒,达到表土墒情适宜,底墒充足,有利于小麦一播全苗,实现苗匀苗壮。
(三)测土配方施肥
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补充微肥和生物肥料,无病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并增施尿素调节土壤C/N比。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合理管理水肥,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环境条件,实行小麦健身栽培。大力推广施用含有>10亿个/g以上有益菌孢子的有机菌肥(40~50 kg/667 m2),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环境,培肥提升地力,提高作物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调整作物布局,轮作换茬
对小麦全蚀病、胞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等发生较重区域,应推广与甘薯、油菜、大豆、大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多年轮作倒茬。受药害、肥害及污染严重的地块,应轮种不敏感的作物。
(五)适期适量播种
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并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天气等因素,适时、适墒、适量、适深播种。禁播欠墒麦,杜绝大播量。做到播种行直、无漏播、无重播、下种均匀,确保一播全苗,苗匀苗壮。
(六)诱杀害虫
利用成虫的趋光、趋化、趋色习性,在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悬挂色板、性诱剂等措施,诱杀害虫。
(七)保护利用天敌
小麦生长后期,可利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草蛉等蚜虫天敌控制蚜虫发生。当天敌与蚜虫数量在1:322时,不需要用药防治。
二、全生育期推广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优质生物叶面肥及农药减量增效剂
大力推广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包括包衣拌种)防治。应用植物免疫诱抗剂有硕丰481、天丰素、赤·吲乙·芸薹、氨基寡糖素等;优质生物叶面肥为有机质、氨基酸、腐殖酸类大中微量叶面肥;农药减量增效剂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倍创等,能提高药效,显著提高小麦抗逆性(缓解药害、冻害、干旱、涝害、热害、土壤板结等)及抗病虫害能力,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品质和产量。施用农药减量增效剂,能减少农药用量的40%和除草剂用量的30%。
三、市场监管
加强小麦植物检疫和农资执法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四、统防统治
对于跨区域迁飞和流行、暴发性和新发生的疑难危害较重的病虫及优质麦生产区域,应发挥植保专业组织的作用,做好统防统治,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五、绿色防控
引导生产者在小麦生产中对病虫害进行绿色防控,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小麦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
六、精准科学用药
(一)使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
推广使用静电喷雾器、大中型自走式喷雾机、农用植保无人机等器械。淘汰跑、冒、滴、漏的劣质植保器械,使施用的农药能到达防治靶标,发挥药效。
(二)科學安全用药
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针对病虫施药,交替轮换施用有效、低量、无污染的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提高药剂混配和施药质量,特别是要进行二次稀释、用足水量,施药要均匀,避免重喷、漏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