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克菊
摘要:后备种猪是指育仔阶段结束初步留作种用到初次配种前的青年公母猪,在规模化养殖场中,后备种猪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培育后备种猪关乎猪场的扩大再生产和功能转型,因此,提高后备种猪的养殖质量就是推动猪场经济效益的提升。蓝耳病是猪养殖中的常见病,其传染性极高,无论何种生猪都可感染此病毒,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为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需要从病原出发,对后备种猪蓝耳病进行防控,为种猪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猪蓝耳病;后备种猪;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1.059
引言
后备种猪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在蓝耳病的防控中要充分分析病原,然后根据白家养殖场实情确立饲喂、防疫、消毒措施。猪蓝耳病具有高传染性,感染猪和带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在发病中1月龄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最易感的猪群,后备种猪作为白繁白养的基础必须强化其对疾病的预防,挑选发育良好、体格健壮的种猪作为后备力量。
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流行特色,该疾病的爆发通常带有区域性和片面式,傳染病极高,致死率也较高。猪蓝耳病属于尼多病毒目,作为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线型RNA,它的长度能达到15kb左右,在显微镜观察下病毒呈球形颗粒状,直径为50nm左右。近年,科学家为进一步对猪蓝耳病进行防控,不断研究,对其蛋白品体结构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排列蓝耳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主要由核衣壳蛋白、核糖体蛋白、膜基质蛋白组成,因此,蓝耳病毒在繁衍中必须形成完整的结构蛋白链,若消除核糖体蛋白或膜基质蛋白病毒就失去传播能力,出现病毒变异。患病猪和带病猪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当患病猪染病后其排泄的粪便与接触过的槽具均具有传染性,同舍的种猪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此外,还有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等。造成该疾病的病因复杂,既与客观的气候、地形、猪体质有关,也与饲喂管理不当有关。易感猪通过五官、静脉、子宫等多种方式传播该疾病,将病死猪送实验室检验发现其鼻腔、排泄物中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蓝耳病毒,该病毒具有顽|古|性,一旦感染短时间内难以代谢,会在染病猪体内生存很长时间。研究其流行特点发现,猪蓝耳病在后备种猪中通常多发于交通十线蔓延到乡镇的沿途,在部分屠宰点和加工点经常出现,然后以放射性传染到四周乡邻。
临床特征
该疾病的潜伏期较长,后备种猪感染后大部分不会立即出现反应,最短约3d,最长可达月余,蓝耳病毒对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很容易受种猪免疫状态、饲养管理的影响,按照发病的层次,可将猪蓝耳病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首先,后备种猪感染急性病时,会出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这种疾病较为浅显的疾病表征通常难以引起主人的注意,待病情发展1-2d病猪出现呼吸困难、消瘦、眼睑水肿的情况,这时要注意区分猪蓝耳病与猪感冒、猪伪狂犬病、猪瘟等疾病。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猪共济失调、食欲废绝、突发高热并伴随明显的呼吸道疾病,少数病猪的双耳背面、腹部、尾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深紫色。从目前后备种猪的患病情况分析,母猪的患病几率高于公猪,后备种猪作为繁殖饲养的基础,若感染该病会大大增加母猪的流产几率,如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这完全有悖于猪场的长效发展。其次,慢性型的潜伏期较长,种猪的生产性能逐渐下降,却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饲主可发现种猪生长缓慢,母猪妊娠能力下降,有时随着病情的深入,患病猪的免疫功能下降易诱发其他细菌性疾病。除基本的病情表征外,最令人束手的是蓝耳病毒引起的器官病变。对于后备种猪,一旦病毒侵体并出现器官病变,种猪的功能价值会大打折扣。动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生猪感染蓝耳病后诱发间质性肺炎的概率为58%;患出血性扁桃体炎的慨率为10%;m现坏死性扁桃体炎的慨率为90%;出现肾炎的概率为53%;出现坏死性脾炎的概率为63%;心脏出现明显的颗粒性病变的慨率为90%,由这组数据可知,蓝耳病毒诱发器官病变的几率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依靠抗生素等药物缓解,这样会降低种猪的品质,不利于下一代的繁殖。
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征
3.1 理化特性
猪蓝耳病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若常年处于十燥环境中其存活状态会愈来愈低,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更容易活跃。这是由于蓝耳病毒对热非常敏感,经科学家验证发现,在37℃环境中存放2d会使其失去原有活性,但若将其保存在-70℃的环境中可存活1.5年左右。除热敏感外,蓝耳病毒对pH值也非常敏感,当某地环境的pH值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影响蓝耳病毒的传播,据研究发现pH值<5或者pH值>7时蓝耳病毒的感染滴度会下降90%左右。研究病毒的理化特性可以为防控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3.2 生物学特征
猪蓝耳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其繁殖、复制的能力,该病毒只能在很少的细胞上完成细胞病变,大多通过侵入猪的呼吸系统实现病毒增殖。将病死猪解剖后发现,在猪肺泡的巨噬细胞中可发现形态学的变化,当病猪感染病毒超过4d,体内的细胞出现明显的病变。将病变巨噬细胞送入显微镜下发现蓝耳病毒更多存在于高尔基体囊泡内,因此,研制疫苗时要考虑病毒对猪肺泡巨噬细胞、肺血管内巨噬细胞的亲嗜性。
治疗措施
4.1 疫情处理
当猪舍中有种猪被确诊为蓝耳病后需要将病猪迅速隔离,然后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可用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或者浓度为20%的生石灰对地面、墙体、食槽等进行全面喷洒,若注射种猪感染数量较多,则可用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病死猪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要无害化,根据当地政府指示将病死猪集中深埋或者进行堆积发酵。
4.2 治疗措施
病猪被隔离后每日三餐饮水正常投喂,按照病猪体重取150 mg/kg泰妙菌素、400mg/kg阿莫西林添加在饲料中,2次ld,连续服用10d,若病猪病情严重则可肌肉注射8mg地塞米松,连续注射1周即可见效。
防控要点
5.1 诊断技术
近年,我国在防控重大动物疾病的研究上颇有进展,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已成为很多动物疫病的常规诊断方法,对于后备种猪的蓝耳病,可进行的诊断技术有以下几种。
5.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利用抗原或抗体的功能固着吸附于固相载体,使蓝耳病毒在固相载体上发生免疫酶反应,然后根据检测物的显色反应确定结果。目前应用于猪蓝耳病诊断的检测试剂盒有2种:第1种是全病毒包被的酶联免疫板,这种试剂盒对猪蓝耳病的反映强烈,在固相载体上显现的抗原性差异明显,但是对不同毒株间的同源性判别很低,因此,对猪蓝耳病的检测最突出其中N蛋白部分,将N蛋白部分作为靶抗原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最后发现试剂盒阴阳2种符合率能高达92.3%[1];第2种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包被的酶联免疫板,这种试剂盒的敏感性与RT-PCR相近,因此猪蓝耳病毒在检测中会受N蛋白的影响,其中和活性发生变化,故而不严谨。由此可知,当N蛋白大量暴露在细胞外,猪蓝耳病毒对种猪的侵蚀更大,病毒在机体内会更加活跃,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对一个规模化长期免疫弱毒苗的猪场来说,后备种猪体内N蛋白抗体水平越低生猪染病的可能性更小。
5.1.2 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
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通过检测病猪的血清抗体观察病猪集体对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国于2006年建立猪蓝耳病血清抗体的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其中利用固定血清一稀释病毒法确定染病猪的感染性,但是这种试验只有抗体和病毒表面抗原相对应时才会出现明显的试验结果,整体操作性较为复杂,可有效诊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5.2 免疫
猪蓝耳病潜伏期长、不易根治,一旦某只种猪染病会出现群体性感染,因此防控是遏制病情的第一要义。免疫接种是控制牲畜传染病的有效手段,猪蓝耳病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病种,因此,各地方对该疾病会统一执行接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2种,每种功效不同,灭活苗可以有效遏制病猪的呼吸系统病变,种猪接种后病毒不会继续扩散,相对效果良好,但是其在种猪身体的残留较长,进而会产生大量抗体。活疫苗的使用要根据种猪病情,这类疫苗更具有针对性,但是容易出现病毒毒力返强问题。根据免疫流程,饲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防控。
第一,做好疫苗接种前准备工作。挑选好后备种猪后要对猪群进行集体免疫,按照种猪的品种、日龄、健康状态进行分组。后备种猪接种后要将其赶至安静、十净的环境中,降低周边环境的噪音。对新引进的后备种猪,在疫苗注射前应单独安排休息调整24h。
第二,充分了解疫苗接种细则。通常猪蓝耳病疫苗会采用耳后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后备种猪大慨每头接种2mL,一次接种后饲主要注意二次接种时间,保证其能在有效时间进行接种,二次接种周期为28d。后备母种猪在配种前要进行疫苗注射,剂量大约为4mL,种公猪通常半年注射1次,剂量为4rriL[2]。
第三,注意事项。疫苗注射前需观察疫苗状态,要将疫苗充分摇匀,但不能用力摇晃使之产生气泡,已经由注射器取出的疫苗禁止放回瓶内,避免疫苗效力下降。后备种猪的注射部位要提前用浓度为70%的酒精棉消毒,然后再进行注射。为便于管理应对接种的种猪建立免疫档案,按照生猪的品种、年龄、疫苗批号进行分组。
5.3 抗菌药物使用
猪蓝耳病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有时饲主会通过药物预防疾病,降低细菌性疾病的感染效果。可在生猪的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阿莫西林进行预防,注意用法用量,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帮助种猪提升身体质量。
5.4 消毒灭菌
消毒是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饲主应在猪场内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定期清洁猪舍,定期对猪舍环境、器具进行灭菌。注意猪场的温度与十湿度,定时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遵循消毒管理制度。后备种猪主要用于白繁白养,为降低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十扰,应在规模化猪场中落实全进全出制度,避免外来人口携带病菌,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患病概率。
5.5 营养管理
提高后备种猪的免疫力,可帮助种猪抵抗病菌的侵害,后备种猪的饲养需要结合理论与技术经验,饲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种类的后备种猪制定喂养计划,保证后备种猪身体健康。重视后备种猪的营养管理,只有提供适量的营养才能提高后备种猪的免疫力,避免}}I观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情况。除食补外,饲主还可以定期在后备种猪的食料中添加中草药,如桃仁、甘草、党参等,中草药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微量元素的摄入[31。
5.6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发展期,对于农业,未来必定会面临产业转型,养殖户也必须摒弃原有粗放式、松散的管理手段,为使之保持先进性就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养殖技术。首先,可不断增加养殖资源,后备种猪是猪场发展的前提,在未来饲养中要主动积极配合政府对动物疫情的检测和各种疫病的免疫接种,无论是蓝耳病还是伪狂犬病、猪瘟等疾病,都应引起饲主的重视,积极参加乡镇组织的养殖培训活动,抓住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机遇,借助惠农政策加速猪场的产业化升级。其次,努力学习治疗猪蓝耳病等常见疫病知识,包括病情表征、疑似病情表现、抢救措施、基本治疗手段等,很多猪病在早期没能及时引起饲主的重视才酿成苦果,若提高知识理论水平便可在疑似阶段接受治疗,进而降低死亡率。
结束语
猪蓝耳病是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因其病因复杂涉及多种协同作用病原因子完全根治难度较大,因此要本着防治为主、治疗为辅的态度开展饲养T作。饲主要不断加强对后备种猪的管理,精心培育,改變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通过调整饲料提高种猪的身体质量,定期清洁猪舍,按照不同分区饲养种猪,规范免疫流程,遵循消毒规范,不断提高群猪的抗病能力,不断降低猪蓝耳病的发病率,为饲主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提高我国猪肉产品质量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l]曲连叶,代广军规模猪场断奶保育猪健康控制技术的总结探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斋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4.
[2]吕艳秋,黄东风,邢国栋,等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效果跟踪凋查报告[c]∥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第十四届(2016)中富哦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6:3.
[3]戎青,陈靖,卢焰,等.江苏省靖江市苏姜猪蓝耳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猪业,2017,12(lO):69-70.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