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样性背景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9-10 07:22朱茂电滕业方
高教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朱茂电 滕业方

摘  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性的特点,从高职《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材的选取、教学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适应生源多样性的要求,使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源多样性;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1-0151-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ine Organic Synthetic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enabl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related skills of the course better.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 sources; Fine Organic Synthetic Technology; curriculum reform

高等职业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着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其培养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1]。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由于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高中生源的持续减少,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迅速变化。高职院校的招生有普高统招、普高注册、提前单招、中职对口单招、中职注册、“3+3”中高职分段培养、“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2,3]。多样化的生源,有利于解决高职生源问题,有利于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学历层次的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同时,生源多样性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高职化工类专业来说,由于存在文理科生混招兼收、理科生中相当比例的学生未选化学课程、省内外学生化学基础的存在差异等因素,给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基于高职生源多样性背景,以《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为例,对新时期下高职化工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使得能更好地提高化工类专业人才培養的质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贴近职业实践,通过职业情境中典型职业活动组织教学[4]。因此,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应强调技术适应能力、要求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体现劳动为特征的设计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更是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所在,更是对人的尊重[1]。

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以某一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这一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在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4,5]。可见,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就是将职业的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然后进行有选择性地重组,形成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学习内容。

二、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为沈发治、高庆老师主编的《化工产品合成》(该教材第二版列入2015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名单,于2018年经江苏省教育厅审定通过并出版;本人为教材副主编)。

该教材是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之下,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各学习情境(章节)的编写,使学生能将化工产品合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教材中各学习情境均以一个真实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任务(项目)的工作过程(合成任务分析、合成原理剖析、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装置选用、合成过程实施、合成结果检测、合成效果评价等)将某一个(类)产品合成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由于教材共共安排了14个学习情境,14个情境选择了14个真实的化工产品作为学习的载体,范围涵盖了化工中间体、涂料、染料、医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并且每一种产品均有选择地针对一个或多个典型的单元反应过程进行重点阐述,全书涉及到的典型单元过程包括氧化、酯化、胺化、硝化、羟基化、酰化、甲氧基化、还原、烷基化、磺化、重氮化、偶合、卤化、芳基化、环合、缩合、聚合等。

教材内容十分丰富,讲授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选取与有代表性的单元反应(烷基化、氧化、还原、卤化、酰化、硝化、磺化、羧基化、缩合等)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重点学习,其它部分做好选学内容,供学生课外拓展使用。

三、教学实施

为了保证本课程的实施能满足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同时结合不同生源背景学生的实际,采取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实施。

(一)课程讲授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是在前期的《有机化学》、《化工制图》、《化工过程及设备》、《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和原理、具体的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有所掌握。

讲授时选择与典型的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这些学习情况都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进行编排,如进行烷基化反应的教学,就选择“情景4:抗氧剂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合成”,该情境各部分编排框架如下:

(1)合成抗氧剂BHT项目引入:抗氧剂BHT的合成背景,市场应用等。

(2)合成抗氧剂BHT任务分析:抗氧剂BHT的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合成过程等。

(3)知识要点点拨:烷基化反应机理知识、反应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及产品分离精制策略等。

(4)合成抗氧剂BHT工作过程指导:抗氧剂BHT合成方案参考与建议、合成装置选用等。

(5)抗氧剂BHT合成过程实施與检测参考方案:推荐包括合成原料、合成工艺(温度、压力、催化剂等)、检测方法等可操作性方案。

(6)技能考核要点和评价:技能考核操作要点解析,合成效果评价等。

(7)知识拓展:各种烷基化反应介绍,抗氧剂BHT的工业化生产等。

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编排方式,思路清晰,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时,依据不同生源背景学生的特点,着重点有差异,如对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知识拓展部分可以展开讲解,拓展其知识面,使其烷基化反应的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讲述实际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其对烷基化反应的操作能熟练掌握,从而满足职业需要。

(二)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本课程的教学应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实验实训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泼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符合职业教育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验,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得到及时反馈,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尤其是生源结构中化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过深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其望而生畏;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能更好地培养其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

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细化学品为目标产品,结合实验室的条件,有针对性进行相应精细化学品的实验训练。实验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地方式,刚开始做实验时,给定相应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在实训的后期,仅给定一个目标产品,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这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学生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需明确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检验学生学成,而是通过质量评价来进行诊断、反馈和改进学习表现和效果,达到促进课程学习成效的目标。其次,制定学习质量评价方案时应坚持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项目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再次,要充分利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做好课程学习质量反馈,促使其不断地对自己的各项能力结构做出自我调整、改进和完善[6]。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采用分阶段分过程教学评价,此评价手段将学习过程、习题讨论结果、实验实训成绩、专业小论文等纳入评价系统。同时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根据教师对其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反馈适时了解和掌握课程学习质量,从而有利于不同生源背景学生主动能动性的提高;教师根据实时评价过程中的结果适时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内容,这些都有利于缩小不同生源背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五、结束语

生源多样性将是高职院校招生的“新常态”,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生源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定,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上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同时完善学生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使得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都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佳昕,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展望[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72-76.

[2]李艳萍,左元武.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4.

[3]王霞晖,田其英.基于高职生源多样化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C版),2015,7:81-83.

[4]唐锡海.职业教育技术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李进.职业院校发展的几个共同话题[J].江苏教育,2010,3:18-21.

[6]王贵虎.职业教育视域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现状分析及改革[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35-38.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