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曼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每天上学路过那一片小湖,脑海中都能徐徐展开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
碧绿的水波在湖面上缓缓荡开,炎炎夏日中,我坐在凉亭下,记忆好似那一圈又一圈的水纹,荡到了那些充满了辛酸而欣慰的日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那片小湖,一直都在我的脑海中无比清晰,就好似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一般,我也见证了它的变化。
十年前,我拉紧爸爸的手,皱着鼻子,嫌弃地嚷:“老爸,能不能换一条路上学?那个垃圾湖太臭了!”父亲拍拍我的肩,安慰着说:“忍一忍,忍一忍就跑过去了,没事啊。”当那股臭味钻进我鼻中时,我猛地捏住了鼻子,迈开腿往前冲。一顿狂奔之中,我瞥了眼那片“垃圾湖”:污浊的湖水,漂浮着数不尽的垃圾袋,隐约露出了里面的各式垃圾。被朝阳金灿灿地一照,天啊,发出金光的垃圾!人们都觉得阳光无限好,可是在这片“垃圾湖”的“衬托”之下,阳光都染上了杂质。这时出来一名妇女,大腹便便的她手中抓着几袋垃圾,站在湖边的石头上。我已经跑过了那片湖,但想也不用想,看也不用看,便知道她肯定在往“垃圾湖”中抛掷“垃圾炸弹”。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忙着捏鼻子跑过那片小湖,那里的人们忙着再为“垃圾湖”一添风采。
有一次,我路过“垃圾湖”,正当我准备冲过去时,总喜欢往湖上瞥的我发现了一抹不一样的颜色。我捂着鼻子停下来。他身穿绿色制服,远远可以看见“环卫”二字,撑着小舟,手中握着渔网杆。在小舟上,堆满了湿漉漉、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我想:政府终于来“救助”这片垃圾湖了?可真是谢天谢地啊,希望不是一两天就再撒手不管了。
看來“垃圾湖”真的得救了。那一抹绿色,每天都撑着小舟来捞垃圾。我看着他慢悠悠地捞起湖面的垃圾,又是一次“满载而归”。有时我觉得那个“垃圾湖”就是一口深不见底的火锅,垃圾就是早已熟到烂而没人吃的食物,沉在锅底,飘在面上,一捞一大堆。那抹绿色每一天都在捞,甚至有次我还看见他的小舟靠在岸边,手挥舞着指向那片湖。他面前站着一名穿着白色宽背心的大爷,手中捏着垃圾袋。他们激动地争吵着。也许是那抹绿在劝阻什么吧,我想。
我每天早上路过那片小湖,都会驻足看看。那片湖不臭了,只是水有点脏。而那抹绿似乎也注意到了我这名“常客”,见到我,会笑一笑。时间长了,我知道了他叫龚大爷,是专门来清洁这片湖的。有一次周末,我经过湖边去见朋友,又看见龚大爷在捞垃圾。我大喊:“龚大爷,您累吗?我给你瓶水,休息会吧!”龚大爷看向我,笑了,白色的眉毛舒展开来:“不用了,小姑娘,我不累!看着这湖越来越干净,我就有力量,身体有劲得很!”
我们都笑了。再放眼望向那片湖与龚大爷的小舟,早与以往不同了。湖面干干净净,开始透着青光,而龚大爷的小舟上也只有零碎的枯叶。龚大爷哪是在捞垃圾?他捞的全变成了大自然的音符。那口火锅的麻汤,终于变成了清汤。那片曾经为垃圾聚集地的小湖,终于变成了清清小湖。
如今,这片小湖如玉石般美丽,岸边建起了小亭子,很多游人都不禁坐下来,好好观赏这一片湖景。
没有龚大爷的付出,就没有如今的小湖。现在看着它,根本想象不到它以往是多么的肮脏。我总会想起那个默默改变这片湖的龚大爷。我相信,这片湖不会再变回以往的那副模样了。
让我们一起守护这片绿水。
(指导老师:梁嘉瑜)
刘文峰编辑点评: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对环保工人打捞“垃圾湖”的垃圾的描写,展示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主题。叙述张弛有度,详略得当,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