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血汤、卤味、刨冰,棒球帽、衣服、首饰……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售卖着各式商品的摊贩随处可见,多元化摊贩已然成为台湾的特色街景,并衍生出了著名的夜市文化。据台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全台共有31万个摊位,年收入达5500亿元(新台币,下同)。摊位的数目如此庞大,台湾有关部门如何做到让“摆地摊”井然有序,防止治安、卫生、交通方面问题的发生?
夜市自我管理
傍晚时分,位于台北市双连捷运(地铁)站附近的宁夏夜市陆续迎来了小推车,摊贩们架起帐篷,摆好桌椅,准备着香飘四溢的美味小吃。经历过一夜人潮的洗礼,第二天上午人们再路过这里时,晚上摆摊的地方已然变身成一条车辆正常穿梭的道路,也不见一点垃圾和油渍。
这是台湾夜市的常态,但它们并非一直以来都如此整洁有序。以宁夏夜市为例,上世纪90年代,宁夏路居民因不堪忍受夜市的杂乱和噪音,强烈建议台北市政府把摊商迁走。此时,宁夏夜市自治会挺身而出,组织摊商筹资,统一安装了油脂截留器,需要油爆、热炒的138个摊位,全部接通油污入水口。此外,大多数摊贩还在自治会的倡议下自费安装了静电式除油烟机。
20多年来,宁夏路的居民再也没有因为环境问题与夜市摊贩发生矛盾。在这里,夜市自治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处之道
除了集中经营、有自治会管理的摊贩,台湾街头也有一些“打游击”的小摊贩。他们不仅没有合法证照,也没有加入任何组织、拥有编号。对于这些摊贩,台湾的警察们会重点盯防。
按照台湾“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于未经许可在道路上摆摊设点的行为,警察一旦发现,有权给予1200元以上2400元以下的罚款,并没收货品。但台北市警察局的一位警察透露,只有那些严重扰民,引起市民投诉、屡教不改的无照摊贩,他们才会下狠手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双方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
比如发现无证摊贩在街头摆摊时,警察们首先会上前劝导。多数摊贩会在劝导后离开,有的甚至摆摊时就四下张望,一看到警察出現就立马拿起东西开溜,直到警察远去后再次摆摊。不过,警察们也不对他们穷追猛打,毕竟摆摊者都是生活困难、需要补贴家用之人。而摊贩们也很感激警察们时常能网开一面,自觉注意言行,不堵塞人行道,不高声叫卖,离开的时候会把周遭卫生打扫干净。
因此在台湾,警察与摊贩们少有起冲突的情形。互相谅解正是他们的相处之道。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柴逸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