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记忆的社会共建模式:以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为例

2019-09-10 07:22聂勇浩郑俭吴小娴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0期

聂勇浩 郑俭 吴小娴

摘要:在考察美国的9·11数字档案網站和飓风数字记忆库,以及日本的3·11大地震数字档案网站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文章从建设主体、档案收集、网站建设三方面探索了在网络时代构建数字记忆的社会共建模式。在建设主体上,这一模式注重多元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档案部门、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甚至是公民个人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在档案收集上,它面向多样化形式的档案进行全过程的收集,做到主动收集和社会收集相结合。在网站建设上,则综合考虑基本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在网站的组织、导航、检索、更新上充分体现社会各界不同利用者的需要。

关键词:数字记忆;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社会共建

分类号:G270.7

数字记忆的建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才能使档案信息资源充分交融、广泛传播,从而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记忆。以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为例,分析社会力量在数字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探索多元合作的社会共建模式,对于推动数字记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美国的9·11数字档案网站、飓风数字记忆库(卡特里娜和瑞塔飓风),以及日本的3·11大地震数字档案网站,是社会力量共同保存特大灾难档案和建构社会记忆的典型代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三个网站有着比较成型的建设框架,在数字资源建设主体、档案收集以及网站建设方面都对我国建设特大灾难数字档案网站有着参考价值。因此,文章通过考察这三个代表性的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归纳其特点和经验,以探讨我国通过社会共建的模式传承和建构社会记忆的具体策略。

1社会记忆与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

作为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本源性第一手材料,档案既是保存社会记忆的载体,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媒介。集体性的社会记忆正是通过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得以保存,只有站在社会记忆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档案馆等制度设计对人类文明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正如特里·库克(Terry Cook)所说,档案的作用在于“为未来创造过去”,档案工作者则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档案是联系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纽带;档案馆不仅是文件信息库,也是记忆库;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是保存、保管档案的人员,也是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个体。

在各类档案中,特大灾难档案能够对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形成最为深刻的影响。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论集体记忆》中提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构建的”。日常生活虽然也会影响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但是,重大事件无疑更加深刻地塑造着社会对自身历史和身份的集体记忆。詹姆斯·刘(James Liu)等人跨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12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人们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最主要就是受到重大政治事件和战争的影响。特大灾难对公众来说,构成了极其震撼的事件和影响,保存特大灾难相关事实的档案记录,有利于构建社会的集体记忆。

以网站的形式保存特大灾难数字档案,契合了信息时代社会传播的特点,有助于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功能。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对社会记忆的规模、速度以及质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建构社会记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记忆民主化和简易化,能够及时、广泛、形象地记录灾难事件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同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群体又能够及时分享彼此的灾难经验,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记忆的构建过程,全面记录历史。

以社会共建的模式建设特大灾难数字档案网站,体现了社会记忆的多主体性,有助于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建构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社会记忆。正如冯惠玲所言,不同主体间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诉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建构途径和方式。社会共建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不仅仅是只有档案馆在努力,还充分鼓励社会中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既包括市民、专家、民间档案收藏者等个人,还涵盖媒体、社区/社会组织、企业、高等院校等机构,不仅弥补了传统档案资源建设的不足,还有助于获得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上的支持。总而言之,社会力量的共同建设对特大灾难数字档案网站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的社会共建经验

2.1建设主体

美国的9·11数字档案网站、飓风数字记忆库和日本的3·11大地震数字档案网站都是代表性的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其建设主体融合了政府、公共机构、专业机构、私营机构以及志愿者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9·11数字档案网站由斯隆基金会(Alfred P.Sloan Foundation)资助,乔治·梅森大学的历史与新媒体中心(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与纽约城市大学的美国社会历史中心(American Social History Project)共同建设,所有的数字资源会逐步迁移到国会图书馆,成为国会图书馆的永久馆藏。飓风数字记忆库于2005年由乔治·梅森大学的历史与新媒体中心和新奥尔良大学(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组织实施,并与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及其他机构合作,在斯隆基金会赞助下成立。3·11数字档案网站的组织者是政府和宝永实业、白石工业、日立工业设备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同时在网站上招募各种志愿者负责网站设计、收集、记录、拍摄和采访工作。

美国两大网站主要以公众上传和与公共、私人机构共享为主,而日本3·11档案网站主要以志愿者对数字资源的主动加工和编辑为主。尤其是9·11数字档案网站,其数字档案资源广泛地来源于公众、民间组织、政府、图书馆、博物馆、历史研究中心、媒体甚至是各式各样的网络。3·11档案网站更是借用社会力量作为网站志愿者,有计划和有重点地记录灾难事件的档案信息,让社会公众自己主动记录历史。

数字档案网站与传统档案馆相比,一大优势就是易于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9·11数字档案网站除了建设主体收集的文字故事、图片等资源之外,还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拓展了馆藏,在网站上集成了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媒体等机构的数字档案项目,如“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展览:9·11历史的见证”以及“国会图书馆的‘见证与响应’展览”等。

2.2档案收集

首先,在档案资源的收集途径上,三个数字档案网站都注重充分利用公众力量和外部合作渠道发掘民间档案资源。具体的收集途径包括:(1)公众捐献。由公众捐献实体形式的档案,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网络上传平台捐献数字形式的档案资源。(2)主动收集。例如建设主体主动收集网络上与灾难事件有关的博客、日志以及大众媒体发布的新闻稿、广播、视频和纪录片;招募志愿者或派遣工作人员采访灾民和灾难波及的社区,拍摄救灾和重建活动。(3)资源共享。即与博物馆、图书馆、政府等公共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历史协会、企业等私人机构共享数字档案资源。

其次,在档案资源的收集形式上,由于数字档案具有记录信息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三个数字档案网站都强调收集多元化数字档案资源,全景式地保存特大灾难社会记忆。例如9·11数字档案网站的档案资源包括口述史(文字故事)、图像、音频、视频、电子通信、数字动画以及数字化的文件和实物等,每种形式的档案资源都从某个侧面反映着社会记忆。此外,政府发布的关于救灾、重建等工作的文件,9·11事件后曼哈顿地区寻找亲人以及各种组织散发的传单等,这些文件和实物数字化以后同样构成重要的数字档案资源。

最后,在档案资源的形成时间上,三个数字档案网站都跨越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时期。3·11数字档案网站的档案资源完全按照“灾区过去的记忆”“灾时相关记录的收集整理”以及“灾后重建及相关记录的公开、教育”三个部分组织。其中“灾区过去的记录”主要是受灾地区灾前自然风景、传统活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居民活动、传媒报道等的照片和视频。“灾时相关记录”包括自治会、公共机构、灾区居民形成的文字资料,灾时街道、住房、公共设施的拍摄资料,灾民疏散过程的记录,政府发布的救灾文件,以及社区广播、有线电视广播录音等。“灾后重建及相关记录”主要是灾民和公众参与当地社区重建过程的记录,灾区各个行业复苏进程的公共记录,以及与教学和研究单位合作编制的教材等。

2.3网站建设

三个数字档案网站虽然在栏目设置上有所区别,但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1)在线展示功能。以在线形式展示已有的图片、视频等数字资源,同时提供常见问题解答。(2)在线检索功能。用户可利用关键字或者使用高级检索来查找所需资源,满足检索需求的档案资源将以列表等形式反馈给用户。此外,用户还可通过阅读资源目录或全文来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3)在线征集功能。用户既可以按照一定格式直接在网站上上传自己的数字文件,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捐献数字资源。3·11数字档案网站还具有在线募捐和招募网站志愿者的功能。(4)链接合作对象的特殊馆藏,提供与该灾难事件相关的其他项目、政府机构网站,各研究中心、团体、个人的特殊收藏品的链接。

在数字档案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上,三个网站主要从网站组织、导航系统两个维度进行了考察。在网站组织上,美国两个数字档案网站的内容都是从用户利用和分享的角度进行划分。首先按照“在线资源”“特殊馆藏”“在线上传”“检索”“相关链接”等功能分为大类,大类下又按照“图片”“故事”“音频/视频”“口述史”等分为小类,并且每个栏目附有简介。总体上,分类合理,层次逻辑性强,信息量大而不杂。日本3·11档案网站的分类则按档案数字资源的形成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大栏目,分别用蓝、绿、红的颜色加以区分。点击某个栏目的内容,整个网页的颜色都是栏目所对应的颜色,信息显得很有条理。

在导航系统上,三个网站的全局导航都很全面,其中美国的两个网站以“丁”字顶端的栏目名称对网站进行全局导航,3·11档案网站则以“门”三边作为全局导航,每页导航位置固定且风格一致,具有完整的导航指示符。不过,3·11檔案网站将全面导航和局部导航融合在一起,无论点击到哪里,所有的导航布局都是一样的。而美国两大网站则不一样,全局导航始终固定不变,但是不同栏目会有不同的局部导航,因此这两个网站的链接更深,链接复杂度更大,所含信息量更多。

3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的社会共建策略

目前,我国特大灾难事件的数字档案建设,大多是当地相关档案馆对馆藏档案的抢救,或者博物馆对遗址建筑的保护,缺乏专门的数字档案网站来保存、共享和利用灾难中形成的公众档案和记忆。例如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灾害救援、社会管理、公民生活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社会发展和集体记忆的重要事件,但相关的灾难档案资源建设却相当匮乏。互联网上仅有搜狐的“汶川大地震数字档案”专题网页,没有专门的档案网站。因此,有必要在参考国外典型的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在网络时代基于多元合作,建构和保存社会记忆的具体形式,从建设主体、档案收集以及网站建设三个维度,探索我国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的社会共建模式。

3.1多元化的建设主体

在特大灾难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应注重多元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发挥档案部门、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甚至是公民个人,主动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除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行政、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还取决于社会整体的支持程度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情况。特大灾难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塑造和构建社会记忆,因此需要走向社会,与社会互动,获得各种力量的支持和检验。

在合作方式上,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可以由民间力量主导,也可以由政府部门主导。政府可以发起动议,提供资金、设施、人员的支持,具体实施则广泛动员企业、民间机构、公众共同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就既有政府主导,也有民间力量主导。例如青岛的城市记忆工程,政府发出倡议、拨出专款并组织实施,在国内首先形成规模化的城市面貌档案库,然后由档案部门制定相关办法和做出部署,负责具体运作,同时组织房产、文化等部门参与,通过征集、比赛、展览、论坛等形式号召普通群众协同开展此项目。总之,保存和建构社会记忆时,政府和民间力量备有优势,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

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中,组织和领导者、建设和管理者、参与者等角色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马英杰就谈到社会记忆工程中,档案工作者应当打破传统思路,走出去主动与各方合作。无论是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还是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都可以成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参与者。政府部门可以依靠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的专业知识及权利范围,组织并领导开展建设。而企业也可以依靠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的组织者或是网站管理者、建设者。对于民间团体或者公民个人,在当今志愿精神兴起、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可以灵活地参与到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的建设中,在档案资料的收集、宣传、记录、拍摄,以及网站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多样化的档案收集

在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内容上,参考国外的经验,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可以采用以下建设方式:(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广泛收集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通过文字故事、口述史、文件、图像、视频、声频、电子邮件、电子通信(包括博客、日志、电话)、数字动画、数字化实物等档案资源,全面、生动地呈现历史。(2)收集灾害的全过程档案资源。可按照灾前、灾时和灾后划分特大灾难数字档案网站的档案资源。首先是受灾地区的灾前记忆资料,如受灾之前的风景、传统活动、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居民活动等相关资料。其次是灾难发生时的破坏现象、抢灾救灾活动、志愿者活动、灾民疏散逃离活动相关的资料。第三是灾区的重建历史资料,例如灾区各行各业的重建及复苏活动、灾民生活精神状态的恢复情况、学校教育、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所采取措施的记录、防灾知识教育活动形成的资料等。

在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方式上,我国可以借鉴三个代表性网站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點加以完善。首先,对于反映受灾地区灾前的城市面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文字、音像资料,就需要更多地向社会征集,或向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历史研究中心等机构收集,或是收集大众媒体曾经的报道和记录。其次,灾难事件发生之时,受灾情况、灾民情况、救灾活动、志愿活动、政府活动,以及公众对当天的回忆等资料,这些档案则可以通过网站的征集、上传、分享,或者网络日志收集等形式获得。最后,为了记忆记录的持续性,还需要有专人或者志愿者主动外出拍摄、采访、口述、录制资料,同时对非数字化资源进行数字化。

3.3利用导向的网站建设

建设特大灾难档案网站,不但需要提供面向用户的基本服务功能,还需要考虑如何发挥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

(1)基本服务功能。如在线展示、在线检索、在线上传、馆藏共享等。其中在线展示可用于展示、浏览网站内已有的资源,构成记忆共享平台的基础功能。在线检索,即对档案网站的馆藏进行属性检索、全文检索和目录索引检索等。在线上传功能可以提供控件和完整的程序,使得用户快速便捷地上传自己的故事、文字、图片,是数字档案网站与传统档案馆在资源收集方面的重大不同之处。馆藏共享,则可以给用户提供指引,使用户迅速准确地链接到其他合作对象的网站,以拓展信息量。

(2)教育功能。特大灾难档案网站以数字化形式,大量保存和共享关于灾难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能够真实地、连续地、广泛地呈现灾难记忆,是记忆保存的载体和记忆构建的中介。对于青少年一代,更是历史教育的感人教材。发挥特大灾难数字档案网站的教育功能,可以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如3·11数字档案网站就与多方机构制作社会科学辅助教材,通过网站收集的档案信息资源宣传防灾知识、灾难历史,从而发挥教育功能。

(3)宣传纪念功能。档案网站本身就是有效的宣传窗口,丰富的馆藏资源数字化之后,可以通过网站的在线检索、全文阅读和目录阅读方式及时便捷地推送给用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11数字档案网站,通过在全国中小学巡回播放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和复苏记录,把这些记录推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当中,发挥了有针对性的宣传作用。除此之外,宣传措施还包括编辑成册、编研展览、编制纪录片,或通过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相关档案信息。

(4)数字档案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网站的组织系统要设置合理的、有逻辑性的分类层次,使得信息多而不杂;内容、栏目分类尽量从利用者的信息需求出发,以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来浏览、检索和上传信息。网站导航系统要全面,既有全局导航又有局部导航,导航的位置和风格尽量保持一致,使得利用者无论去到网站的哪里都可以方便地回到主页。网站的检索功能则需要尽量满足用户的全文检索,而不只是简单的目录索引。在内容更新上,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建设必须及时而且有效率,因为过了黄金时期之后,不管是内容的淡忘还是公众的热情渐退都不利于网站的建设。

4总结

以特大灾难为切入点,是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档案保存和建构社会记忆作用的有效形式。文章所考察的三个国外特大灾难档案网站,利用网络时代的技术和观念,以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尤其是依靠社会公众、志愿者的主动性以及各机构的共建共享,有效收集了9·11事件、卡特里娜和瑞塔飓风事件以及3·11大地震等特大灾难的多元化数字档案资源,并且借助网络搭建资源分享和利用平台,从而发挥了保存和建构数字记忆的功能。

相关经验也为我国如何在网络时代保存社会记忆提供了重要借鉴。特大灾难档案网站的社会共建模式应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在建设主体上,注重多元化建设主体的作用,发挥档案部门、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甚至是公民个人记录历史、构建社会记忆的重要作用。在档案收集上,需要面向多样化形式的档案进行全过程的收集,并且做到主动收集和社会收集相结合,注重与外部相关机构的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作用。在网站建设上,应以利用为导向,综合考虑基本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在网站的组织、导航、检索、更新上充分体现利用者需要。

总之,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需要创新思路。在网络时代,随着档案类型和来源的多样化,在收集和利用上更是要突破相关思维定式。围绕特大灾难这一特定专题,通过多元力量之间的跨界合作,建设利用者导向的数字档案网站,无疑将为社会共同建构集体记忆提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