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阅读的审美逻辑

2019-09-10 06:54
科教新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柳树春风逻辑

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春风吹》中的第一节诗“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时,顺势拿出一枝盛开的桃花问学生:“小朋友,桃花为什么会开”?有的说,因为柳树绿了,桃花想和柳树说说悄悄话;有的说,桃花开了,那是因为它睁开了眼睛想看看春天有多么美丽;还有的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伸了个懒腰,把花骨朵顶开了……小朋友的回答多种多樣,充满了想象和诗意。

  但令教师惊讶的是,在小朋友众多答案中,就是没有教师预设的、期待的那个“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包括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它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让一年级小朋友明白季节转换规律: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

  面对着学生的恣意表达,好在教师从容镇定,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说:“桃花觉得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很开心,就朝我们笑了。于是,它就开了。”小朋友们听了教师的话语,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整个课堂沉浸在欢乐中。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思维。这也决定了儿童认知的方式是一种诗意的审美。儿童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方式展开了与这个世界的双向互动。这种逻辑是一种充盈着鲜明而强烈的感性色彩和审美意蕴的诗性逻辑。

  在一堂语文活动课上,一名学生朗诵了一首台湾小姑娘张金妹写的小诗《梦》:“梦像一条小鱼,来回地游着,想去捉它,它已经溜走了;梦像一朵白云,来回飘着,想去摘它,它已经被风吹走了。”听完后,台下的小朋友全都高兴地拍起手来。

  教师利用这个契机,说:“这首诗的作者和同学们一样大,也才8岁呢!你瞧,她把梦写得多有趣呀。你们敢和她比一比吗?”

  一个习惯于逆向思维的男孩缓缓站了起来说:“我想说噩梦。噩梦像一枚定时炸弹,你想把它丢远一点,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大家都笑了起来。

  另一个男孩说:“梦就像我,是一个不长记性的孩子。”

  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他们没有思维的围墙,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审美想象。从认知的过程看,儿童的认知更多的是处于“浪漫阶段”,让浪漫充分展开,让审美和感性充分展开,就是肥沃儿童认知和精神发育的土壤。

莫国夫

猜你喜欢
柳树春风逻辑
逻辑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柳树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会治病的柳树
柳树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