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孤独症患儿实施家庭综合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 结论:对患儿实施家庭综合护理,能够使患儿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得到有效改善,增强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积极融入社会,提高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护理;临床治疗效果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多发于男性少儿中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智能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社会交往障碍,患儿独处时通常会神情呆滞,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涣散;与他人接触时较容易发怒、烦躁,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持有抵触情绪。儿童孤独症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会给患儿家属及家庭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与经济压力。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某康复中心8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儿童孤独症患儿实施家庭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采用奇偶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患儿年龄3~9岁,平均年龄为(6.1±0.8)岁。观察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11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12例。临床表现(合并多种):脾气暴躁71例,占88.75%,动作怪异70例,占87.50%,自言自语42例,占52.50%,不理他人呼唤66例,占82.50%,规避与他人对视78例,占97.50%,智力障碍77例,占96.25%,语言障碍78例,占97.50%,不和他人交流79例,占98.75%,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对患儿开展行为训练、语言训练、外界社会感知训练等康复训练,并予以药物护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家庭综合护理,具体方法为:⑴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培训,由康复技师与护理人员对患儿父母进行家庭综合护理培训,制定符合患儿的康复训练计划,告知患儿父母具体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内容,并指导患儿父母带领患儿严格执行训练计划。同时培训患儿父母,指导其对患儿进行安全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带患儿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多患儿接触外界的机会,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其融入社会。⑵情感护理:护理人员与康復技师积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儿综合情况,与患儿家属共同制定符合患儿实际状况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其与患儿进行适当的肢体、语言、眼神等方式的情感交流,并引导患儿家属多多抚摸、拥抱患儿,让患儿感受到父母对其的关爱和亲情的温暖。康复技师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康复游戏训练,潜移默化提高患儿的手眼协调、语言表达、社会技能、生活自理等能力,加强患儿对家属的依从性与亲和力。
1.3评定指标
使用孤独行为量表(ABC)与孤独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2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评估打分,分数越高代表患儿的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研究的80例患儿所有数据予以计算处理,2组患儿临床症状评估对比用(+s)的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构成比(%)的形式表示,予以卡方检验。
2结果
对照组患儿接受护理前的ABC评分为(103.9±10.6)分,ATEC评分为(103.5±11.2)分;观察组患儿接受护理前的ABC评分为(102.5±11.9)分,ATEC评分为(104.7±9.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儿的ABC评分为(89.1±11.2)分,ATEC评分为(91.4±12.8)分;观察组患儿的ABC评分为(72.4±8.7)分,ATEC评分为(79.6±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当今时代,医疗科学技术发达,但是引起孤独症的全部病因还没有完全清楚,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报告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危险因素极有可能成为孤独症发病的病因,就当前对孤独症的了解,引发儿童患上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孕期理化因子刺激、遗传、免疫、感染等。此外,常规护理干预作为一种促进幼儿康复的方法之一,其是对患儿展行为训练、语言训练、外界社会感知训练等康复训练,但是其训练场所是在康复中心,而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特征通常会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患儿独处时通常会神情呆滞,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注意力不集中眼神游离涣散等,这些特征导致护理人员与康复技师采取的常规护理干预,无法产生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孤独症的患儿年龄较低,在他们的心中都是认为家庭是最亲切、最熟悉、最温暖、最值得信赖及依靠的场所,让患儿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可以让患儿的情绪处于放松状态,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所以说,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与其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综上所述,对患儿实施家庭综合护理,能够使患儿孤独症的临床表现得到有效改善,增强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积极融入社会,提高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安春梅. 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 2018, No.134(08):5.
[2] 刘秋云, LIUQiuyun. 家庭参与对不同年龄儿童孤独症干预的指导及效果[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11):106-107.
[3] 刘娟, 黄雪花, 刘娅. 孤独症患儿临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报, 2017, 24(14):36-39.
[4] 张婕, 赵小艳, 王丽芳,等. 医疗机构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效果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 2017, 30(11):97-101.
[5] 孔妮娜. 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5):181-182.
[6] 张可.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缺陷康复护理中游戏治疗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9):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