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文
自习近平总书记首倡和亲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来,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响应者、参加者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建设迅速推进,发展成果令世人瞩目,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始料未及。“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成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窗口和助推器,而且也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实现共赢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桥梁纽带,“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治理拓展了新实践”。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这为“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着力点,要求将“一带一路”建设做细、做实、做精致,为中国的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十分重要的动力之源。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将会在全面巩固已有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更高层次的、协调性更强的开放,进一步创新区域协调开放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开放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这里,谨就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谈几点观点和思考。
第一,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科学引导分布各类园区功能要素。西安市和全国许多重大城市一样,拥有经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自贸区等,并且拥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如何统筹协调、科学合理配置这些园区的经济和技术功能要素,发挥好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的聚合效用与效率,形成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是需要系统思考与谋划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特色,也是政府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发挥好各类园区的特色,需要区分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分工布局,推动形成内在有机联系、要素合理配置流动、公共资源共享、生产协同互补的契合式发展格局,避免规划孤立、体系分割、要素错配,以及竞争无序、交叉重复配置资源的情况。要通过统筹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运行有效、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协调机制,戒除脱离实际、主观盲动、分割内在经济联系以及画地为牢的自我发展;形成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功能互补,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分工互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契合发展的园区发展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共享、经济信息分享、公共资源平台共用的集约运营协调机制,打破阻滞要素流动,割据发展,无序纷争要素资源和盲目竞争的藩篱。
第二,统筹推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已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更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政治经济舞台的必由之路。但是,相比之下我国的对内开放还有很多不足,在国内市场内部还存在要素流动不畅、地域间招商引资不良竞争等现象,通过非经济手段阻隔地区间投资活动和市场生产经营活动等问题还时有发生,这显示出国内市场对内开放还很不够。西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距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近,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关节点,一头连接沿线国家的市场,一头连接国内东南西北市场。在这个关节点上,对外开放十分重要,对内开放同样十分重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要统筹兼顾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对外要放开市场准入,对内更要打破地区封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既吸引沿线国家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各类要素资源进入中国市场,又吸引和聚集国内其他地区的要素资源流向陕西省、流向西安市、流向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比如,要研究如何用好西安市的陆航交通综合枢纽,“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枢纽和欧洲班列货物集散编组的区位优势及成本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东部和其他地区的企业投资,建设输欧商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和服务贸易基地等等。从而形成从单向开放转为双向开放,从区域性碎片式开放转为整体协同式开放。
再比如,在促进产能合作上,不能简单地将外需、内需隔离对立起来。应该树立开放统一的供给观和需求觀,使内需外需发展相互促进,畅通内外要素资源,通过内外联动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向沿线国家转移国内产能相对饱和但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手段并不落后的产能,又在国内依托园区和教育、技术研发资源优势,加强新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等等。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政策障碍,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促进内外贸深度融合,鼓励外向型企业眼睛向内,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商业业态组织。
第三,加强产业支撑,发展高层次开放经济。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言,没有产业和产业发展作支撑,没有高素质和较大数量人口集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支撑,是很难具有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发展支撑,而产业发展与布局又必须考虑承载体内外的经济联系和有效的合作分工。因此,区域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都应该高度重视理清、理顺不同功能区域的经济发展定位以及重点节点区域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定位,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链条,以及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会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导,协同发展数字经济、水岸经济;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落地,促进园区服务业向高端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提质升级,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生产流通和应用服务,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服务平台等发展构想也很好。应该说,这些都是立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及安排。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需要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相衔接、相联系的,如果失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配套衔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缺乏支撑。因此,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科学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谋划布局一批在本地区、本园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或者是具有较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又能吸纳高技能劳动人员就业的轻型现代制造业。这样既能够保持与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密切联系,又能比较好地发挥园区内的要素资源禀赋,同时还可以配套发展科技研发、技能教育培训等产业。
第四,持续不懈地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关系到投资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市场活跃程度,关系到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与资源聚合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性与创新活跃程度。这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供给与需求市场空间都十分重要。可以说,营商环境也代表着生产力、体现着竞争力,是决定经济运行状况和增长态势的综合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在国家与地区间竞争及合作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都应该立足地区实际,借鉴学习、自我创新,持续不断地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十分重视强化法制环境,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要以保护产权、履行契约、促进市场统一、维护平等交换、保护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和重点内容,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等有力有效举措,形成制度性规范化的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机制。其次,要十分重视建全信用制度,有效维护信用制度。坚持法制约束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相结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通过健全和完善信用体系及社会信用奖惩约束机制,推动保障市场活动诚实守信、经济运行循规有序。再次,要十分重视健全、完善营商服务链条。加强营商鏈条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和相关服务体系无缝连接配套的良好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保障系统。
第五,贯彻实施好《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5月,《意见》公布实施。《意见》就着力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提出了新要求,并且有不少针对性很强的具体政策。这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指引了方向。陕西省、西安市,特别是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应利用好“一带一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条件和优势,利用好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具有的龙头地位优势,发挥好国家级经开区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在集聚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在优化管理体制、优化激励机制,营造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培育形成提升对外开放和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势能与动能。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李蕊